分享

汗证

 云水禅心688 2017-05-08
汗分为自汗与盗汗两种。
如睡则汗出,醒则汗收,叫盗汗。
如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叫自汗。
汗为心液,而肾主五液(註1)。故汗证由心肾两虚所致。心脏气血不足,可引起自汗、盗汗。汗过多,伤心血,心气。如心病每见汗多。汗出过多,易伤精耗血,耗伤心阳。可见心慌,心悸。
汗证多因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郁蒸所致。古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的说法。医家李时珍说:“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 中医有:“汗为心液”“血汗同源”之说。”
汗,又有头汗、心汗、手足汗、和半身汗等名称。汗是津液经过心脏功能,所化生的。散发于皮肤,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1、自汗:
证见汗出畏风,动则益甚,易感冒,面白,疲乏气短,舌质淡,脉细弱。是阳虚则腠里不密,卫气空疏,津液发泄,故表虚自汗。如阳虚不能卫外,而不固密,故自汗。治当实其表补阳。使阳气固,而汗自敛。表气密,而汗自止。如自汗畏寒,宜服参附汤、黄芪附子汤主类;表虚的宜用玉屏封散加牡蛎、浮小麦。
2、盗汗:
证见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潮热,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阳气空虚,睡时卫气乘虚陷入,气血无以固其表,故腠理开而汗出;醒则行阳之气复归于表,其汗乃止。盗汗多是阴虚。阴虚不能营内而敛藏。治宜补血养心,用当归补血汤加炒枣仁。如阴虚血热,盗汗发热,用当归六黄汤,虚人多加参、芪,减芩、连;身热加地骨皮;心烦加竹叶、辰砂、麦冬;脾虚加白术。或用六味地黄汤加白芍、牡蛎、浮小麦、糯稻根须。
3、头汗:
头为诸阳之首,六阳皆上循于头;若邪搏诸阳,津液上凑,遍体无汗,只头面有汗,谓之头汗。如湿热郁于胃中,上蒸额汗,小便不利的,乃发黄之兆,用阴陈五苓散加苍术、山栀、神曲、滑石。如头汗,小便自利,渴不欲饮,少腹急结,此为瘀血,宜用桃核承气汤下之。如头汗而喘,二便闭涩,四肢热而谵语,此内有暴矢急以承气汤下之。
4、心汗:
自汗津津,只有当心一片,此由扰思惊恐,心不摄血,津液外泄所致;治宜补养心血,宜气敛神,用天王补心丹,若大便溏泄,用归脾汤。
5、手足汗:
脾主四肢,手足为诸阳之本,湿邪熏蒸,脾阳被遏,运转失职,津液旁达,故手足汗出。如汗温肤热的,可用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如阳欲脱而汗凉肌冷,急宜参附汤救之,证轻的可用理中汤加乌梅。如脾胃虚弱的,则用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子。如有阳明腑证,肠有燥矢,手足汗出的,还须从身热、腹征等鉴别,不可混淆。
6、半身汗:
汗出不及全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是气血不充,内夹水饮,阴阳不相融洽所致。此为偏枯之兆,宜服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等,加行经通络之药。。如元气稍充,即间用小续命汤,以开发其表;或用防已黄芪汤,以散其湿。此证虽属血虚,不可用四物等阴柔之药。闭滞经络,而增他变。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2012年11月24日星期6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