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自信是怎样塑造的?自卑呢?

 INIGLOO 2017-05-09

图片:女儿两岁


前情提要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所有你想到的人生终极目标,都由它预测》,说的是自我价值感。

 

我们对美满人生、幸福生活的全部想象,无论是成功的学业、事业、家庭、人际,还是获得财富、健康、快乐,都和它有关系。

 

不仅如此,这个领域有位著名学者纳撒尼尔·布兰登,他说:


“没有任何一种心理问题,从焦虑抑郁,到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以及家庭暴力和儿童虐待,不会追溯到低自我价值感。”

 

这么说,积极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可以产生这样一种神奇的效果:


“好的都过来,不好的都走开”。


简直是开启美好人生大门的万能金钥匙啊。想必每位父母都想给孩子这样一把金钥匙。

 

那么,怎样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呢?

 

1  我们先要了解,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什么样?

 

自我价值感和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有关,包括这几个部分:

 

  • 我是什么样的人:比如,我是不是有力量?是不是独一无二的?


  • 我怎样评价自己:我有哪些优点和局限?


  • 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我对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如何:比如,我对自己的缺点感觉是怎样的,是可以接受还是觉得自己因此很差劲?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总体上对自己感觉好不好。我们常说的自信和自卑,也是自我价值感的一部分。

 

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了解不仅客观准确,还通常保持稳定一致,并且,最核心的一点是: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比如像这样的问题,你的答案是?


  • 我知道我有缺点不完美,我是否仍然爱自己?


  • 抛开一切外在的定义,比如外表、财富、权利、地位,我对心里最纯粹的那个自己,感觉好不好?

 

2  自我价值感是怎样形成的?家长需要做什么?

 

一个人形成怎样的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感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生活经历起到一个主要的作用。

 

从出生到学龄前,孩子主要的照料者,一般是父母和祖父母,决定了孩子主要的生活经验。所以照料者对待孩子的方式,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塑造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刚出生的小宝宝还不知道什么是“我自己”,当然也没有自我价值感。但逐渐的,他拥有了最初的生活经验:饿了,就会有奶吃;哭了,就有人拥抱安慰。他的需要得到及时满足,他的任何表达——主要是靠哭来表达,得到充满爱意的回应,他就会感觉到,我是有力量的,我是值得被爱的——这就是积极自我价值感的萌芽。

 

随着宝宝长大,和照料者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但其中的基本原则不会变,那就是:


自我价值感的塑造有两个重要的来源,一个是日常生活带给他的体验,一个是对他最重要的人,对他的看法和态度是怎样的。日积月累,孩子在心里会形成一个对自己的感觉。

 

所以,这件事的逻辑就变得很简单:我们希望孩子爱自己、接纳自己,我们就给他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就好了。

 

也就是,不管你做了什么,不管你是什么样子,我都一样爱你、接纳你。这样的爱没人不向往吧。

 

但做起来却难得多,孩子乖巧的时候人见人爱,但是两三岁的孩子嚎啕大哭还满地打滚的时候,你能保持淡定吗?


如果你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孩子还是一副“我不听我就是不听”的样子呢。


如果孩子不喜欢写作业,考试后又拿回一张分数很低的成绩单呢。

 

家长面临的挑战,是在孩子“不可爱”的时候,能否保持接纳的态度。

 

接纳孩子的坏情绪

 

我女儿两岁,到了发脾气的年纪,经常哭闹个没完,我就很烦躁,批评她,但没啥明显效果,孩子和我的关系反而没以前好了。

 

后来我想明白一件事,很小的孩子因为大脑理性的部分还没发育完善,所以没有办法通过理智去管控情绪,坏情绪才来得又快又猛,如果我说:


“不许哭!”

“你要是再闹,我就生气了!”


那就表明我无法接纳孩子的坏情绪。

 

但其实坏情绪也没什么,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和来源,再表达接纳的态度,让他有发泄情绪的权力。

 

然后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只要帮她说出为什么心情很糟糕,她就不哭了。

 

接纳孩子的欲求

 

孩子不仅情绪强烈,欲求也很强烈,比如情感上需要很多陪伴,长大了还会有物质上的欲望。但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衡量欲望的现实性。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的欲求大人无法满足,这是正常的,没有哪个家长可以百分百满足孩子。

 

但家长还是会愧疚,然后为了减少愧疚去否定孩子的要求:


“真不懂事,我这么忙哪有时间陪你玩?”

“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你怎么总是要这么贵的东西?”

 

其实孩子有欲求是好事,代表他有活力有追求。如果他发觉自己的欲求总是错的,会觉得“我不配”得到好的东西,这是一种自我贬低的感觉。

 

所以家长不需要否定孩子的欲求。只要告诉他,我也想满足你,但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还做不到。


如果孩子情绪比较强烈,说明他还不能处理自己的失望情绪,需要家长帮他学会面对和接受这种沮丧感


毕竟,求而不得,以后的人生中,他还要经历很多。

 

避免严厉的管教

 

教育孩子还有一句话不值得提倡,有的家长常说:


“你要是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我就不要你了。


这个表达的含义,是有条件的爱。如果孩子信了,这件事对孩子来说还是蛮恐怖的,因为他太容易就失去爱了。

 

也有的家长对孩子倾向于严厉管教。严厉有两种,一种是把小错大而化之,孩子要为小小的失误去承受严重的后果,一种是沟通方式上的,批评责备用得多,对待孩子的语气、神态和语言比较严厉。


这样的管教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也是有条件的爱

 

孩子虽然很多事情不懂,但是直觉是灵敏的,在爸爸妈妈横眉怒目,对自己大吼的瞬间,他会感到自己没有被接纳。

 

我小孩上的托班,有个家长群,有位妈妈在群里对老师说:


“孩子课堂上有什么不良表现请及时反馈,以便我们及时纠正改进。”


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对两岁多的孩子,过于严格了。

 

有不少家长的看法和这位妈妈相似,认为缺点要指出,要批评,孩子才能进步。这样也许会起到快速效果,但对孩子性格形成却可能造成伤害。

 

一个孩子从父母这里得到的评价,缺点和批评多,优点和认可少,他对自己的感觉就会是负面的,内心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有的家长动不动给孩子下很重的评语:


“你不行。”

“你怎么这么笨啊!”

“这都做不好,你还能干啥?”


孩子这样的话听多了,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即使外人看来明明很优秀,自己心里却依然自信不起来

 

所以,后面老师回复的话我非常认同,她说:

 

“建议您像用放大镜一样多关注孩子的优点,这样孩子会得到更多的鼓励和认可,而缺点和问题需要淡化,这样会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孩子才会更自信、更快乐!

 

恰当的表扬

 

现在的家长也的确越来越意识到鼓励的重要性了,经常赞扬孩子。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打疫苗,旁边有对父母,对一岁多的孩子反复说,“宝贝,你真优秀!”我觉得吧,孩子打针时表现好值得鼓励,但和“优秀”这么大的词儿,是不是还存在距离。

 

表扬的精髓,在于恰如其分


就像有人建议的,少表扬聪明,多表扬努力。不要总是单说“你真棒!”而要让孩子知道因为什么行为而受到表扬,比如:“你这段时间练习很用心,所以这次比赛表现进步了,你很棒。” 这些说的都是表扬的精准性。

 

如果孩子得到的夸奖常常是泛化的,夸大的,他由此建立的自信,可能像气球一样,面对真实世界的竞争,轻轻一戳就破灭了。

 

积极的生活体验

 

要让孩子形成实实在在的“我是有能力的”这样的自我价值感,除了家长给予鼓励,他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是积极的还是挫败的,更加关键。

 

这种体验很早就开始了,婴儿开始在家里的地板上到处爬到处翻的时候,是他对周围环境做出的第一步探索。有的家长会不停的阻止他,这里不能碰那里太危险,有的家长会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给孩子留几个随便翻的抽屉,让他享受自由探索的感觉。

 

孩子长大后,当他对一个和升学无关的领域产生了兴趣,家长是制止他,还是帮助他处理课余兴趣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当他心里有了一个喜欢的异性,家长是禁止“早恋”,还是提供尊重和支持?

 

还有一个误区是家长替孩子做太多的决定。


“这个好吃又有营养,你一定要多吃。”

“你挑的专业没前途,我已经给你选好了,你要学这个。”

 

很多时候,制止和否定孩子的想法,无疑是安全且省事的,但要想帮助孩子实现愿望,还要避免风险,得到好结果,必然需要家长花费更多的心力。

 

一个孩子成长经历中,他的想法和愿望,常受到压制,他对自己的感觉可能是,“我没法得到我想要的”,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外在的表现是畏缩的,内心也不舒展,感觉活得不尽兴。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一向很乖,长大后却突然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好像很叛逆,这种“放飞自己”的举动,是在寻找自我的力量感。

 

孩子上学以后,学业表现、和同学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与同伴的社交关系,对自我价值感的形成至关重要。

 

家长的使命,是在这些方面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相对而言,培养孩子独立、主动应对的能力,授之以渔,更有利于孩子建立自信不一定需要家长亲自上阵,比如时刻督促孩子的时间安排,亲自陪读亲自教学。

 

3  孩子的成长,我们的机会

 

这些教育孩子的方式,对我们一定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很多人,小时候也未必体验过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得到的表扬也不多,更不要说恰当的表扬方式。


虽然希望把更好的带给下一代,却难免感到力不从心,付出没有得到过的东西总是困难的,因为太陌生。尤其压力大的时候,那些小时候熟悉的管教方式,往往会自然重复,轻车熟路。

 

但另一个角度,陪伴孩子长大,就像自己又成长了一遍。


我们试着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也是在学习如何无条件的爱自己,我们寻找对待孩子更好的方式,那也是我们对待自己更好的方式。


即使偶尔失控,还有不足,也不用苛求自己,因为育儿本来不必强求完美,孩子自有他的愈合力。我们接纳了其中的不完美,也就是接纳了自己和孩子。


--完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表扬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有的人生目标,它都能帮忙实现 | 自我价值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