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履生:学潘天寿很难

 雁飞云 2017-05-09




 为了未来而纪念潘天寿

20年前,在北京钓鱼台纪念潘天寿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盛况还历历在目,不觉过去了20年。这20年变化太大了,不管是纪念,还是讨论,语境都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更加自信,这就是20年来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无疑,在多样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是不可或缺的。

 审时度势

潘天寿的贡献是多样的,他在20世纪这个特殊的时期内把握了时代发展的流向和机遇。所谓的审时度势,就是既要恪守,又不保守;既要合乎潮流,又不是简单地顺应时流。这实际上是很难的艺术实践。潘天寿这一辈画家面对的时代变化是史无前例的,尤其是他在海派的影响下重塑自我,形成了不同于海派其他画家的独特画风。


牧牛图 1928年 纸本、水墨 178×53.5cm


因为立足雁荡

花鸟画在晚清民国期间经过吴昌硕到了齐白石,实际上继续发展的空间已经很有限,而前人所走的道路几乎都已经看到了尽头,看到了峰巅,因此,在有限性与可能性之间出现了潘天寿,让人们眼睛一亮,看到了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希望。《雁荡山花》的魅力是立于时代之中而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它的新是在旧的雁荡之上的发掘。

 画家的史论研究

27岁的潘天寿任上海美专教授时就着手编写《中国绘画史》,2年后所编著的《中国绘画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0年后修订版再出版,这就到了1936年。这期间他还编写了《中国书法史》初稿。潘天寿在史论方面的研究完全助力于艺术创作,这是很多当代画家所不明白的道理,这一辈画家中的傅抱石、陈之佛都是著名的史论家。


行乞图 1929年 纸本水墨 149×41cm


 时代造就了潘天寿

潘天寿的时代造就了潘天寿。仅仅读过村中私塾,继而能够在省立第一师范就读的潘天寿,在毕业后也只是在宁海高小教书的他,能够在1923年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又兼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国画习作课和理论课教师,这于现在是无法想象的,如此的文凭和经历,又能够在30岁刚过就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

学潘天寿很难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的笔墨语言与风格都极其鲜明,并影响了他们的时代,但这些大家都不可学。有学得很像的,却难在画史上留名。高冠华是学潘天寿最好的,而且学养全面,然而人们对他的认识也就是像而已。应该学习潘天寿如何去学前人,如何深入堂奥而审时度势,如何破旧立新。研究如何学很重要。



- - - - - - - - - - - - -


 |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术报官方微信平台

感谢有你一路同行

微信ID:meishub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