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三难之二:协同】

 刘沟村图书馆 2017-05-10
管理有三难,分别是责任、协同与激励。【管理三难之二:协同】协同与流程 相对于责任不清晰,协同问题更加难以解决,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干起来不畅顺的问题。 并不是每个部门的目标,累加起来就等于企业层面的战略目标,现实情况经常发生偏离甚至冲突的现象,需要执行者协同起来共同发挥最大价值。 层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大部分企业主要是靠人的自觉性与责任心来推动,自由发挥,未能形成系统,效果喜忧参半。
一、协同为什么难1、各扫门前雪,只为部门绩效负责 企业大了,人多了,混工作混日子就容易了,人的自我驱动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弱,再加上绩效考核的边界所限与利益趋避,驱使大家“各扫门前雪”,凡是有考核的,大家积极去做,想方设法拿高分,即使一件事情对公司长远利益有伤害也在所不惜,形成“三不管”地带,在很多组织都容易产生协同不顺畅的现象。2、部门墙,只考虑专业,不考虑组织目标 部门专业化和岗位专业化的不断发展,会在企业中造成难以逾越的部门墙。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都站在专业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站在组织共同目标上,从来不思考“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别人的工作更有效”,常常以局部效率伤害整体效率。3、员工独立思考能力缺失 把责任分层落实相对容易,分流程落实难上加难。很多管理者焦头烂额,大约70%是作为裁判,处理层级间协同的问题。久而久之,变成管理者指挥各部门各岗位,员工成了“听令行事”者,丧失独立思考及做事的能力。有些初期还很享受这种感觉,不停地想出一个又一个主意,员工去执行,效果还不错,颇自得。这就像三国孔明先生,自己累死,终究无法安天下。
二、如何协同效率更高 那么如何协同,才能将不同责任体系内的员工共同创造最大效益呢,主要是通过系统化、流程化。企业如果不能协同,不能形成系统,就无法发挥组织化的力量。 系统化、流程化是异常艰难的过程,很多企业都试图这样做,但大多半途而废,或者还在艰难探索。 在现代的经济组织活动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集成系统流程化的建设,要大力度支持与投入,这是未来是否能够活下来的关键,可能未来十年十五年的竞争力就此形成。
通过系统化与流程化,使员工更加明晰在流程中的责任,谁是谁的内部客户,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向他人提供什么服务,有哪些控制点,需要输出什么内容等,组织各方力量协同起来就会顺畅得多,从而减少内耗、提高效率。 再通过作为管理者的发动机带动,组织就会运动起来,一个运动起来的组织,在面对变化、逆境时就能坚持下来、生存下来,甚至逆流而上。 说到发动机,不得不说联想的发动机文化,在联想,做事中规中矩、一丝不苟,上级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上级叫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偷懒,也不越权,这叫齿轮文化,齿轮可以高效运转,但本身不产生动力。 联想提倡的是发动机文化,意思是最高管理层是大发动机,而子公司的领导、职能部门的领导是同步的中小发动机。 大发动机制定好下一阶段公司发展的目标、战略路线,每个中小发动机努力吃透总目标,然后领回分解到自己这一部分的子目标,以及相应的责、权和利。 组织如果有了像联想一样的大中小发动机,即使在政策、市场环境恶劣的时候,也不那么容易倒下。
企业在前进过程中,就像一辆自行车,要想取得平衡,就必须在行进中,学会眼、手、足的协同。 具体到工作职责,要学会思考,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如何保持握手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如何防止断链。一旦断链,自行车就会失去平衡,摔跤跌倒,无法持续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