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单”说事◆

 合适合适 2017-05-10

话语
清 江苏会馆知单七折

    旧时集会或者宴客不比今日,打个电话,发条微信短信,人就召集起来了,旧时得挨个当面通知,地方一大就很费事。怎么通知呢?有专门的当差跑这事。手持一张单子,上面写明事由、时间、地点、受邀人姓名等等,然后由当差一个一个去“走单”请邀。受邀人接到单子,如果赴邀就在单上写上“知”或者“敬知”之类的字,并署上自己的大名乃至品衔职务,如果不往则写个“谢”字。这是通行的做法,清代中晚期尤为多见。这个单子叫知单。


知单钤印(金):江苏会馆图记(4.1*0.8cm)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当年设于都城北京的江苏会馆的几份知单——为了向朝廷谢恩,在京的江苏籍官员定于某月某日于某地一同前往行礼谢恩。知单共七折(因作经折叠,故单位为折),各人按籍地所属府为单位分别签署,分别为:苏州府,江宁府,常州府,扬州府,镇江府,松江府、太仓州、通州以及徐州府、淮安府、海州各并为一折,当年江苏省一共八府三州,悉数其中。在知单上签名前往行礼的共九十一人(其中一人重复),职位最高、可以说是这一次行礼谢恩的领衔人物是领尚书銜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陆润,另一位是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徐郙。那么,是什么事让在京的江苏籍官员要集体向朝廷行礼谢恩呢?且读知单:

 

启者:本月二十六日内阁奉旨二道,减缓江宁、苏州等属。钱漕同人定于二十九日辰初刻谢恩,届时恭诣景运门内九卿朝房东间会斋一同行礼。单到请列台衔,以便缮折。并祈书名、知必到等字样。长板走单,饭钱三百文。

此启

                                                 江苏省馆值年公启

         

知单未署年月,仅以“本月二十六日”略之,但是事由是清楚的:“内阁奉恩旨二道,减缓江宁、苏州等属”,也就是关于江宁、苏州等地区划归属的事。在近代史上,我国省一级行政区划有过一些变化,但是在清末曾经有过一个旋立旋废的江淮省,不甚为人所知。关于这件事,在诸多清人、清史著作中都有记载,比如张之洞的《张文襄公文集》、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以及《清史稿》和当年上海的《申报》等等。台湾作家高阳也曾经以文学笔法作史家文章,在他的《慈禧全传》中列出专门章节对这事作过生动的描写。但是依然鲜为人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个“江淮省”仅仅存在三个月,没有对现实生活和历史产生多大影响。那么为什么要设一个江淮省、又为什么刚一设立旋而即废呢?七折知单见证了这一事件,给了我们了解的机会。




苏州府知单签名

我们先简略回顾一下清代江苏省的来历以及相关事权等情况。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下游,但是在清朝立国之初并没有江苏省,只有江南省。江南省所辖为今江苏和安徽二省之域,名为江南,其实兼有江北之地。康熙六年(1667),江苏、安徽分省,江苏辖八府三州,即苏州府、松江府、扬州府、常州府、太仓州、江宁府、镇江府、徐州府、淮安府、通州、海州,其中苏州府、松江府、扬州府、常州府、太仓州、江宁府、镇江府在江南,徐州府、淮安府、通州、海州在江北,依然分辖江南江北。因为地理位置重要,且为民丰物阜之域,所以治权亦大,巡抚以外,也为两江总督所辖。两江总督驻节江宁(今南京),江苏巡抚驻节苏州。清朝政府非常重视总督一职,那是最重要的封疆大吏,所以总督一职清廷通常都是派元老重臣担任。两江之地(江苏、安徽、江西)更是清廷财政和粮秣的主要来源地区,所以尤为重视。远的不说,同治以来,先后担任两江总督的重要官吏便有曾国藩、李鸿章、张树声、刘坤一、沈葆祯、彭玉麟、左宗棠、曾国荃、张之洞等,有的还是一任再任。但是总督与巡抚,尽管总督辖一省至数省,巡抚只管一省,并且总督官阶高于巡抚(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则为从一品,加大学士衔为正一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右侍郎衔为正二品),他们之间却不是属官关系,而同为一省之内最高行政长官。这是清廷出于督抚之间互相监督掣制的需要,是皇帝牢固控制地方的手段。有的省份甚至督抚同驻一城,造成事权不一,出现混乱局面。江苏督抚分驻两地,前面说了,江苏不仅民丰物阜,地理位置重要,更有京杭大运河通贯苏南苏北,那是漕运命脉,所以清政府初定江山时,就依明制将漕运总督设于江苏,治所在苏北淮安。并且,漕运总督不仅总督漕务,还兼督淮(安)扬(州)等地方事务。当年的江苏省,一抚二督,各有掣肘,官不好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吏治腐败、河道淤塞、漕运功能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至道光初年漕运已经处于瘫痪状态。到了同治光绪时候,漕粮征运一半改作折价征银钞即所谓“折色”,一半改由海运,这一来运河所经各省漕运机构就得撤销,屯户也被并改,漕务无事可督,名存实亡,于是裁撤漕运总督之说兴起。



松江府、太仓州、通州知单签名局部

但是裁了漕运总督以后怎么办?这时候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改漕督为江淮巡抚,即分治江苏,另设一个江淮省;另一种观点与之针锋相对,裁了漕督不应复置机构,认为江苏不可分省。

最早提出建议是在同治三年(1864),由御史陈廷经提出,不过这时的问题还不是另设江淮行省,而是将江苏、安徽二省“疆舆变通”。这一年六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败亡,七月,陈廷经在条陈善后事宜时,以军事吏治兴废为由提出将安徽、江苏两省疆舆略为变通,即以两省长江以南之地属江苏,长江以北之地属安徽。清廷为此征询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安徽巡抚乔松年的意见,要求“酌度形势,妥筹具奏”。曾国藩认为划江而治对军事吏治兴废无关,故以“此等大政,似不必轻改成宪”加以否定。他驳倒陈廷经“变通疆舆”时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疆吏苟贤,则虽跨江淮,而无损乎军事吏事之兴。疆吏苟不贤,则虽划江分治,而无补于军事吏事之废”,搏得朝廷上下众人唱彩。。



江宁府知单签名局部

清廷采纳了曾国藩的意见:“陈廷经所奏,应毋庸议”。

但是争论依然继续,并且问题已不再是江苏、安徽二省“疆舆变通”,而是分治江苏,另设江淮行省。张之洞(曾任两江总督、时任湖广总督)、周馥(现任两江总督)等人坚决反对,恩寿(末任漕运总督)、张謇(翰林院修撰)、端方(现任两江总督)等人主张另设行省……都是说话掷地有声的人物,这令朝廷不知所措。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初六日,朝廷先后收到张謇由端方代奏的徐州建省折和御史周树模请裁漕运总督折,在交由政务处会议之后,作出决定:谕裁漕运总督,改设江淮巡抚。谕云:

 

政务处奏议复裁改漕运总督一折,江北地方辽阔,宜有重镇。顺治年间,改设漕运总督,原兼管巡抚事。现在河运全停,著即改为江淮巡抚,以符名实而资治理。即以原驻地方为行省,江宁布政使所属之江、淮、扬、徐四府暨通、海两直隶州,全归管理。仍著两江总督兼辖,各专责成。

 

就这样江苏被南北分省,江淮省成立了。



常州府知单签名局部

但是上谕公布后遭到了都察院左都御史陆润庠,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等江苏籍京官的反对。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陆润庠上奏,提出江淮建省不便有四,大意为:一,江淮设省与光绪二十六年朝廷开始实行的裁革冗员新政精神不符。二,划江而治使江苏失去形胜,难以成省。三,将影响江苏、江淮两地的财赋。四,增加机构,影响行政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陆润庠折上列名者达20余人,“凡苏省在京三四品京堂均与其列,淮省则寥寥无几人。”



扬州府知单签名局部

二月初九日,恽毓鼎接着上奏,他也提出四点意见,建议朝廷对江淮设省宜审慎从事。

二月二十五日,时任两江总督周馥上奏,认为苏淮分省,利少弊多……

这些奏折朝廷皆交政务处发往各衙门会议,很快政务处就收到了各个衙门送来的“说帖”:主不必设省的有74件,而主设省或复设漕督的只有七件。这样的结果令清廷大为惊讶,于是又下一谕:

 

政务处奏覆会议苏淮分省一折。苏淮分省,于治理既多不便,著即毋庸分设,江淮巡抚,即行裁撤。所有淮扬镇总兵,著改为江北提督,以资镇慑。

 



镇江府知单页首(24.2*10.5cm,各单尺寸相同)

此时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十七日,距江淮设省上谕下达三个月还差5天,江淮省算得上是近代史上寿命最短的省级建制,可谓昙花一现。得知消息后,在北京的江苏籍大小官员兴高采烈,于是江苏会馆牵头,邀集大家汇集景运门内九卿朝房东间行礼谢恩,可以想见那个早晨九卿朝房内有多么热闹!有意思的是,因为是早晨(“辰初刻”为早晨七点),大家饿着肚子来,江苏会馆虽然安排了“会斋”,但是饭费得自付,品阶高如陆润庠者(从一品)也没有例外,每人三百文,在知单上写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七份知单的由来。知单虽小,却是“江淮省”难得的遗存物证,保留到今天不容易,值得珍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