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对抗

 milano1895 2017-05-10
0

          儒家与皇权既合作,又对抗。

        合作的基础是天命,即儒家认为拥有天下的人,必合天命,必为天子,因此,对天的意志必须尊重。但儒家同时指出,天意即民意,天听即民听,所以,天命也暗含着民意的拥护,离开了民意的天命,其“命”必不久。

        孟子的“载舟覆舟”说,就是对天命与民意间关系的确切表达。



02

        在倡导儒家思想与政权统治相合作的同时,董仲舒重新确立了天命对皇权的制约,当天命通过灾异表现出天的不满意志之时,皇权的代表者皇帝必须向天命低头,通过公开罪己等诸种办法,向民众和天表达皇权的屈服。也正因为如此,当王安石提出“天命不足畏”时,几乎所有的知名儒者都异常愤怒,在南宋一朝,王安石的思想体系更是遭到彻底的清算。

        儒家知识分子的对抗性,主要表现在与皇权在文化与思想上的分庭抗礼-----他们提出,王者为圣,同时,圣者也必为王。即不同的通道,都可以达至人世间的崇高境界和地位。因此,当儒家尊崇拥有皇权的王者为圣的时候,皇权不得不对圣者冠以王的称号:739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正式打开了知识分子通过思想进入世俗圣殿的通道。




03

       进入宋代,儒家知识分子提出,“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提出了儒家与皇权新的对抗形式:因为拥有思想和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皇帝必须出让国家治理权,交由深谙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

      到了理学家出现的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更是希望通过“学”的建立和学院的纷起,与皇权争夺地理空间的控制权。

       朱熹的理学,提出把道德权威的基础和责任放在个人身上,并能通过一套严谨的自我转化方案,实现个人的终极理想!即每个儒家知识分子通过“学”,都可以成圣。

       正因为人皆可成圣,则社会治理,也适合每一个通过“修身”之后,有“齐家”和“治国”能力的人。




04

       朱熹主张政府减少对社会的干预,允许地方精英管理地方社群。

        他强调政治的个人化与道德化,注重公共利益,并强化必须由士来诠释国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观,在'学'的面前,士人与官员以及皇帝,彼此平等。行善,建立文明开化的地方社会,与政府争夺县以下的自治权和领导权,靠个人道德和'天理'来征服民众,而不是暴力机器!




     05

        到了明代,这种对抗性仍然存在。以至于东林党竟然把骨干分子打进朝廷,希望通过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最终实现对地理空间的实际统治。

       后来的复社虽然放弃了这种明显的权力对抗和争夺,但同样温和地争夺着地方权力。到了清朝,在“文字狱”的震慑之下,儒家知识分子转向考据,其用意同样是借考据以恢复四书五经的原始含义,进而阐明儒家文化。通过自证文化正统、思想正统,表明思想的阐释权仍然在儒家知识分子手里,而不在皇权。

        理学在朱熹时代走上巅峰,到了他的弟子兼女婿黄榦手里,理学开始从进步走向反动。

        认为所谓的理,可以超越法律,超越社会风俗和普通道德,终至成为阻碍思想发展和人性尊严的僵化教条!

       由于过分强调个人道德,挤压了人性发展的空间,同时把女性的财富和个人归属完全纳入夫家,以强调家族的完整感,理学蜕变成黑暗的思想,从让家族统治变得有序而正义的正面力量,变成了压榨青少年和女性的家族奴隶制的帮凶,并最终从“爱人”变成了“吃人”。


06

       儒家与当下主流思想,仍时时相扣,并发出回响。

       儒家强调追远,理想是回到永远不可能返回的上古。当下强调的是遥远,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因此,知识分子在当下,徘徊悱恻,遗世独立。

       前者不达,后者不至,陷入思想的困惑与人生的迷茫中。

       知识分子的许多俗世病,与此相关。


观文读世

文采灿烂,独立思考。名家合作,史哲互涵

一个能够读到精彩思想的公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