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的流变(1)

 雨颐墨 2017-05-11

  居延竹简

  林山

  不久前的“世界读书日”,让读书这个古老话题再次被人们热议。

  世界在进步,新的电子媒介形式的出现,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容易。而在历史上,书籍形制的进化其实是十分艰难的,可以说,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而行。

  1.

  最早的中国书是简策

  简书是指写在竹木材料上的文字记录,又称简策,它也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正式图书形式。我国古代的奠基著作当时都是写在简策上的。

  将竹木进行加工以后制成的竹、木片称为简。但是作为书写材料,单片的简是不能容纳许多文字的。因此,一篇较长的文字或一部著作必须连续写在许多片简上。为了防止散乱,以便有次序地阅读,必须将这许多简有顺序地编连起来,这种编连起来的简就成为策(通“册”)。

  制简的材料有竹、木两种(产竹的地方用竹,不产竹的地方用木)。用竹制的称为竹简,用木制的称为木简。不过木的体积比竹大,它还可以制成版,每一块版上较之竹简,可以容纳更多的字,不必编连,可单独使用。版,又称为方。写上文字的版,则称牍。所以古代的许多文字记录称为“版牍”或“方策”。

  由于写信用的木板,通常是一尺长,所以信札又称“尺牍”。古代的地图也是绘在木板上的,所以至今仍把一国的疆域称为“版图”。

  在简书实物发现以前,人们根据古书上“笔削”的记载,曾误认为简上的字是笔写后再刀刻上去的,实物证明是用毛笔写上去的,而非刀刻。所谓“削”是将写错的字,用刀削去错字以便重写,故有“笔削”之说。

  简牍起源于何时?据郭沫若的推测,可能在殷代已经出现。不过,从现代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只限于战国和战国以后,而且相沿很久,从上古直到公元3或4世纪,一直作为书写的主要材料和图书的载体。直到东晋末年(公元400年后)才逐渐为纸所替代。

[责任编辑:郝魁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