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有余地与全力以赴

 庄子吴松柏阅读 2017-05-11
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期间一定要全力以赴取得最理想的成绩。因为孩子的成绩好就意味着孩子所在学校教得好,也就意味着孩子可以考上更好的学校,而考上所谓好的学校就意味着孩子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就意味着学校、孩子和家长都有光彩。这种思维可以说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界里是十分深刻的,而且现实也基本上是如此。一旦是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孩子的学习,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所有时间可能都被学习挤占了,其他的爱好兴趣都得靠边。那些全力以赴学习的孩子就一定是未来走上社会最优秀的那一个吗?就一定是人生赢家吗?这个还真不敢说。
     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的家长看到的是大部分的孩子沿着这样的一条路行走,结果还不是太差,于是就相信了。不可能否认一部分孩子以这种方式取得了所谓的成功,令人艳羡,于是就会无数的家长顶礼膜拜,互相宣传,广而告之,最终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些中小学生们。这种思维定势或者说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最佳的吗?
     如果分数高的人就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那么为什么那些所谓的高考状元最终并不能成为某个行业里的翘楚,甚至是领军人物?为什么我们的现实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那些只会考试却不懂社会,不会生活,更不解人生的人。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想: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教育是要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是要让活得更加幸福从容,是要让人懂得如何在复杂的形势下依然还能够从容应对,依然还保持足够的韧性与坚强,依然还有无限的可能性。其实从每个独立的个体来看,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能力突出点,这种能力突出点有时也许是时机未到,有时也许还没有展现出来,有时也许是自己没有发现,只是暂时还没有被人认可与欣赏。假如我们的教育只是从分数上就将学生一律划分为三六九等,甚至就定格了,而且还要让学生们为了分数全力以赴、不留余地,这对这些学生而言公平吗?合理吗?有意义吗?再看看八十年代的那些参加高考的人们,他们参加高考绝大部分人是自己想读书想学习,但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并没有像现在的学生那样拼着命挑灯夜战不说,甚至生病了依然坚持不懈,没有星期天,没有休息日,没有业余爱好,没有兴趣,没有生活享受,甚至就把中考、高考、名校当做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标。至于高考之后呢?至于自己的未来人生该怎么过呢?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想,也不会想,在他们的头脑里似乎只要过了这些考试关,好像就完成了人生伟大任务,好像就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给学生留有余地而要让学生全力以赴(涸泽而渔)?每个学生的能力点有区别,发展点也不一样,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也许远比把他们限制在某个框框里好了许多。以前八九十年代的高中生初中生并没有像现在的学校抓得如此紧,如此密,那个时候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与能力点、发展的可能性要远比现在的学生多了许多,那个时候的学生读书也不错,身体也还行,兴趣爱好也比较广泛,按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综合素质比较高,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反观现在的大学生尽管很会考试,他们明显不接地气,更多的钻进书本里,更多的应试的技巧与能力,而缺乏更宽的知识面与更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两者对比不难发现:八九十年代的高中生那个时候的中小学教育是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余地,是有他们自己的个人小爱好与小追求;而现在的中学生应试从小学就开始抓,抓得很紧,很透,如此全力以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后续力与发展空间就受到了限制,甚至他们个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极大的憾事。教育,中国教育的确得引起必要的关注与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