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珐琅——首饰里的人工之美

 末世安魂 2017-05-12

珐琅对于我们来说可谓是既陌生又熟悉,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是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可是真要把珐琅说明白也绝非易事。

珐琅一词经由古代阿拉伯人在唐代的时候传入中国,但考古资料显示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剑柄上已经有了珐琅釉料,日本正仓院的唐代铜镜背面也有各色珐琅装饰,之后珐琅在中国式微,直到明代才繁荣起来,尤以景泰年间最为精良,所以民国时期中国的铜胎掐丝珐琅才被称为景泰蓝。

珐琅的基本工艺是将硅酸盐釉料(包括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根据釉料的涂法和胎体的制作工艺不同大致分为:掐丝珐琅、画珐琅、内填珐琅和透空珐琅。

珐琅——首饰里的人工之美

掐丝珐琅鱼藻纹高足碗

此件珐琅器为明代的所制,撇口高足颇似古代的高足酒器,碗外天蓝地,装饰黄色和白色的番莲纹,内里为白地,装饰鱼藻纹,即游鱼戏于水草间,具有吉祥意味,纹样华贵,配有木质底座,是皇家常见的摆件类型。

珐琅——首饰里的人工之美

珐琅彩缠枝花卉纹蒜头瓶

此件珐琅作品属于珐琅彩,流行于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时期,这件正是乾隆时期的作品,瓶身底部有篆书“乾隆年制”字样,通体以凤尾纹为主,饰以各式缠枝花卉纹。珐琅彩受到西方画珐琅的影响很大,此瓶融汇中西,纹饰繁复,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的景泰蓝就属于掐丝珐琅,是将铜丝掐成图案,附在胎体上,将釉料填进去再进行烧制。日本也有与此相似的珐琅工艺称为七宝烧,还有升级版的脱胎七宝烧,最后铜胎会被融掉形成晶莹剔透的样子。透空珐琅和脱胎七宝烧的外形很像,不过透空珐琅并没有胎体和掐丝,是将金属镂雕出图案,将珐琅釉料填在镂空处。至于内嵌珐琅即为直接在金属上雕刻出凹槽来反复充填珐琅釉料。康熙年间珐琅彩开始盛行,又称瓷胎画珐琅,与欧洲的画珐琅原理相同,在景德镇烧好的白瓷上用珐琅作画再进行烧制。

珐琅——首饰里的人工之美

脱胎七宝烧由于铜胎被溶掉了,所以通透精致,产生与透空珐琅相似的通透感,却不似透空珐琅如园林窗牖一般的镂空,大片的透明使光影流连其中不禁让珐琅更显的晶莹可人、清雅秀丽。

自明朝以来,我国的珐琅工艺多用以制作摆件,建国之后更是多以大型摆件作为国礼赠送他国,很少见到将珐琅用在首饰上的作品。

欧洲的画珐琅工艺非常发达,造诣很深,有非常多的首饰采用了珐琅工艺,珐琅的光泽与珠宝相得益彰,珐琅又比天然宝石更易表达人类的情感,使得使用了珐琅工艺的首饰有着独特的魅力,而且对镶嵌了宝石的金属进行珐琅烧制会增加首饰制作的难度,对首饰匠人的经验和手艺要求甚高,更无意增加了珐琅首饰的价值。不仅是项链、戒指、耳饰等,手表、胸章、胸针都可以是珐琅大放光彩的地方。

珐琅——首饰里的人工之美

各家族画珐琅徽章

珐琅——首饰里的人工之美

画珐琅戒指

珐琅——首饰里的人工之美

画珐琅耳坠

珐琅——首饰里的人工之美

怀表表面的画珐琅

珐琅——首饰里的人工之美

珐琅——首饰里的人工之美

十七世纪英国詹姆斯一世黄金饰盒

这一件来自英国的“莱特”珠宝,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是一件黄金饰盒,盒面一共镶嵌有大小不一的29颗钻石,多为方形刻面切工,字母“R”周围有四颗“勃艮第点切”钻石作为花心镶嵌在花朵中,装饰有金线图案和红宝石,珐琅工艺装点其中,盒子背面以白色珐琅做底,处处凸显匠心。盒子内詹姆斯一世的微型雕像,是十七世纪初英国的巴洛克风格的皇室首饰,十分的华美、精致,艺术感极强。

如今国内的珐琅行业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一流的设计人才加入,也已经有一定数量的浸染中国风土人情的珐琅首饰开始绽放光彩。北京市珐琅厂和北京瑞祥升等企业都以大、中型摆件为主,其中北京市珐琅厂的大件珐琅作品常作为国礼进行文化交流,熊式珐琅、孔氏珐琅等珐琅企业擅长制作珐琅腕表表盘,也有很多首饰设计制作公司将传统的花丝镶嵌和珐琅工艺相结合甚至结合点翠的老件新作,如方元老细金、苏州的龢盒珠宝等独立设计师品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