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行医感悟:治疗咳嗽有迹可循!

 judaifu 2017-05-12


小编导读


一、治咳贵宣降

宣法是用辛散轻扬的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降法是用肃降肺气的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宣法和降法常合并应用,故合称宣降法。

肺喜宣通而恶壅塞,外邪犯肺,肺失宣降而咳,故当以宣法宣散发表外邪。肺主秋令,喜清虚肃降,苦气上逆,“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当以苦降肺气。宣降肺气是治疗咳嗽的重要方法,正确而灵活地把握宣降法的临床应用,对咳嗽的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余以为,治咳不宣降,非其治也。

宣法的应用:临床只要排除燥热、内伤气火、阴虚等,皆可使用宣法。使用宣法的四要素:①要询问患者咳嗽的诱因,其咳嗽是否因寒加重;②咳嗽的声音是否闷咳不扬,或咳声嘶哑;③咳嗽是否有痰难于咯出;④咳嗽的伴有症状,是否合并有鼻窍不通之症。临证四者不必悉具。宣肺当以疏风为先。风为六淫之首,故外感之咳常以风为先导。风邪当疏解,如止嗽散;夹寒邪当疏风散寒,如三拗汤;夹热邪当疏风清热肃肺,如桑菊饮;夹燥邪当疏风清肺润燥,如桑杏汤。同时注意邪气的转化兼杂,如风寒犯肺,未能及时宣散,郁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肺有蕴热,而外感风寒,表现为外寒内热证,皆当解表散寒,清泄肺热并施。他如风寒化热应清肃;风热化燥当转清润;肺热蒸液成痰,当转清热化痰等。此外,内伤咳嗽反复发作,常与感受外邪密切相关,致内外相引而发病,且日渐加重,治疗当佐以宣散外邪,方中肯綮。咳久肺气虚,表卫不固,易感风邪,对此切忌专肆祛风,当益气固表。宣肺首推麻黄。麻黄辛散宣通,又具苦降之性,善宣肺气郁闭,平肺气之上逆,在宣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伤风咳嗽,“无热便是寒”,即可使用麻黄。肺气之宣降是相济的,肺气不宣必然会影响肺气而致不降;肺气不降势必影响肺气以致不宣。非宣则外邪不去,非降则肺气仍逆。因此,在运用宣降法治疗咳嗽时,根据咳嗽病因的不同,或宣中寓降,或降中寓宣,使宣与降相反相成。一般地说,外感咳嗽以肺气不宣为主,内伤咳嗽以肺气不降为主,宣与降之治疗各有侧重,但应当配合。


二、治咳不远温

温法是用温热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因肺性本凉,易受寒邪侵袭,形寒饮冷皆可伤肺而咳嗽。肺对寒邪的易感性,决定了寒邪致咳的多发性。痰为阴邪,易伤阳气,而痰饮内伏,痰瘀互结所致咳嗽者多。临床多见脾肺阳虚,痰饮不化,水饮犯肺咳嗽;肾阳不振,肺中寒冷,肾不纳气,肺气上逆而咳喘等。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临床常囿于西医消炎药和苦寒清热中药治咳,凉药太多,对寒咳者雪上加霜,对热咳者苦寒凉遏,渐致陈寒伏肺。

肺热咳嗽治以苦寒清热,为防苦寒伤肺,可佐以温热药。临床应用温法治咳要善辨寒热标本。咳嗽以痰饮为患居多。

痰饮为阴邪,伤人阳气。慢性咳嗽以肺阳虚,痰饮内伏,痰瘀互结为主要病理基础,种种热象为标。临床应排除对标的顾忌,施治应从本,以温(化、散、补、通)为法。如寒饮化热者,温化寒饮为主;阳虚痰瘀化热者,温补阳气为主;时热证寒者,舍时从证,以温寒为主。久咳、顽咳要细辨寒热,凡有寒象,或热象不明显者,均可灵活运用温肺散寒之剂,或酌伍清热药。仲景治寒饮,尤其治疗肺胃寒饮的用药,常以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合而用之,对寒饮咳喘确有良效。干姜、细辛可直接入肺,散水寒之邪;五味子入肺,可敛肺气之上逆。一收一散,散中有收,正邪兼顾,对消散寒饮而止咳喘十分得力。

关于小青龙汤,本方虽为外解表寒,内散水饮而设,据药物分析,又能温散上中下三焦水寒之邪。临床上对外寒内饮,水寒射肺,寒饮伏肺之咳喘;以及外感风寒之邪未予表散,日久寒饮入肺;或肺热咳嗽,苦寒凉润太过,热从寒化;或素体肺气不足,肺阳虚弱等所致之咳喘,总归于寒饮壅肺,均可酌情应用。小青龙汤临床应用得当,效如桴鼓;用之不当,祸不旋踵。以其辛烈发散,有伤阴动阳之弊,上耗肺气,下拔肾根,不可不慎。因此,要注意慎用和忌用证。药后当以苓桂剂善后。

寒饮壅肺辨证:①辨气色,诸如水气、水色、水环、水斑;②辨咳喘;③辨痰饮;④辨舌象;⑤辨脉象;⑥辨兼症。上述证候不必悉见,符合一二项即可。凡寒饮内伏于肺,肺失宣降而咳喘,吐痰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等,即可予之小青龙汤。

关于麻黄的应用:小青龙汤麻黄生用,取其发表散寒;炙用则专于温肺散寒,止咳平喘。故对肺寒久咳,须炙麻黄,防生麻黄耗气之弊。麻黄中的麻黄碱,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扰乱心律,故对心脑血管病人不能贸然使用。用麻黄时,应先小剂量服用以投石问路,再酌情增加剂量。

去麻黄加杏仁问题:麻黄之宣肺,既可解散在表之风寒,又有助水寒攻肺的上逆之势;麻黄之发其阳,对难潜的虚阳欲脱有推波助澜之虞。用杏仁苦降之品,不仅气顺喘平,还可使气顺而表解。从麻黄与杏仁之一减一加,可以看出仲景用药旨在用其利而避其弊、既病防变、治病求本的严谨的学术思想,足堪效法。


三、治咳莫畏敛

敛法是用收敛肺气的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肺主敛欲收。肺属秋,主收敛,主肃降。肺主皮毛,肺为华盖。因此,肺司宣降。肺之宣而不泄,肺之降而不逆,余以为靠肺之主收欲敛以维系相济。因此,肺之主收欲敛是肺气宣降的枢机。

感受外邪,失敛失降,则肺气逆,逆则太阴不收,肺叶焦满而咳。肺主气,剧咳或久咳伤耗肺气。肺气耗散,宣降不支,咳必不愈。《内经》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只有在辨证中使用敛法,敛肺利气,使正复邪去,方能病愈。若肺气不敛,正气不复,则邪去不尽,留恋迁延,为不善之治。

《说文解字》曰:“敛,收也。”敛法,一则收敛肺气外泄之耗散,一则敛降肺气之上逆,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因此,在辨证中酌以收敛,可谓泛应曲当,疗效弥增。

外感咳嗽,勿须拘泥禁敛。感冒早期刺激性咳嗽,祛风散邪是为治疗大法。但是由于患者频频剧烈咳嗽难于忍受,辛散祛邪又一时难于达到缓解咳嗽之效,故每于方中将麻黄或荆芥与五味子同用,服后可收到剧咳缓解,痰易咳出之效。外感风热,咽喉不利,咳嗽剧烈者,在宣散风热、清利咽喉中,伍以白芍、五味子等养阴收敛之品,可明显缓解咳嗽。外感咳嗽剧烈,或呛咳频作,甚者咳而遗尿,在宣肺同时,因其剧咳耗散肺气致膀胱失约,可酌加敛肺之品以摄尿;考虑肺有肃降之性,尚需伍肃降之药以通调水道;如肺气虚则加益气之品,使肺之治节复权而遗尿方止。

内伤久咳,必当酌情与敛。久咳必致肺气虚耗,一则气不化津,痰浊壅肺;再则卫外失固,易感风邪。此正虚恋邪,虚实夹杂。在益气祛痰降逆中,伍以麻黄祛风散邪,粟壳酸以敛肺,一宣一敛,一开一合,宣不伤正,敛不留邪,相反相成,咳嗽自愈。

治咳不畏敛,专敛则当戒。经云:“欲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治咳嗽如不针对“其所因”施治,只凭一味的收敛去“伏其所主”,不但不能伏其所主,反因其所因未却而生他变。因此,《内经》在强调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的同时,告诫我们还必须以辛泄之。此条最宜玩味,意在敛中当寓祛邪,一敛一辛,敛不留邪,辛不伤正,当不偾事。


四、治咳善化痰

化痰止咳法是用化除和控制痰涎的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痰是关键因素。痰是肺系疾病中最主要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和诱发肺系疾病的重要病因。衍生致病:痰阻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互阻,化热酿毒,形成痰-气-瘀-毒之病理链;痰蕴化热,耗伤肺阴,肺失濡润;痰为阴邪,其性黏腻,易伤阳气,致肺气虚;痰湿伤脾,脾肺气虚,终致脾肺肾俱虚。易窒息致危:老年人因痰太多,阻滞气管喉部,可发生窒息;小儿支气管肺炎也易引起痉挛抽搐,均可危及生命。

关于痰白为寒、痰黄为热的问题:临床上只凭痰色黄白来辨寒热,是不可靠的,甚会导致误判。辨痰的寒热关键是痰之稠与不稠,黏与不黏。黏稠之痰,方为热痰,这种痰很难咯出,黄而稠黏为热,白而稠黏更是热。白而稠黏的痰,是津液为燥火熏灼煎熬成痰,还没有来得及在体内存留即变为胶黏,因此属热属燥。痰色黄而稀易咳出,不能判断为热,只不过在体内停蓄的时间较长而已。此外,无痰干咳乃为热,不可不知。

痰的常用治法有化痰、排痰、豁痰、抠痰。其中豁痰法,是将不易咯出的存留于气道的痰豁利排除的方法,唯此方能缓解咳嗽。有的病人每因咯一口痰而咳数十声,涕泪俱下,甚至小便失控,这就显出了豁痰的重要性。紫菀、百部、冬花、白前、瓜蒌壳、瓜蒌仁、知母、贝母既能润肺豁痰,又有止咳作用;而胶黏块状之痰,非海浮石、蛤壳、牡蛎咸寒软坚,稀化痰涎则不能豁除。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说文解字》曰:“和者,相应也。”余以为,温药和之者,乃温和和之也。痰饮乃阳气虚衰,饮邪停聚之本虚标实证;饮为阴邪,能阻遏、损伤阳气,得温则解,得寒则聚。温药之甘温补益肺肾阳气,苦温助阳化湿,辛温行散水湿。

所谓温药和之,即用温药不可过于刚燥,以免伤正;不可专肆温补,以防碍邪。此外,还应酌加行、消、开、导之品与温药“和之”。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其饮邪从大小便出也。从而达到温补助阳,行水蠲饮的目的。


五、治咳可从肝

治咳可从肝是指通过调理、协调肝肺功能,可以达到止咳的效果。

肝肺相关是从肝治咳的学术渊源。二者生理相关:肝升于左,肺降于右;肺之治节肃降使肝之升发疏泄有度;肝之疏泄升发使肺之宣发肃降正常协调,卫外有固;肝气之疏泄升发,肺气之宣发肃降,一升一降,一疏一肃,相互为用,相互制约,使升降相济,共同维护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二者又病理相关:肝气过盛,或肺虚不能制木,则肝木反侮肺金;肝阳化风,冲逆扰肺,均可引起咳嗽。

肝为风脏。因此,从肝论治之咳多为风动咳嗽。此类咳嗽特征与风的特性有关。

风动咳嗽的治疗:①木亢侮金,风痰闭肺者,应豁痰利肺,三子养亲汤加减;②金不制木,风燥入肺者,当清燥润肺,息风解痉,以沙参麦冬汤加减;③阴虚风动,冲逆犯肺者,应养阴润肺,息风解痉,用沙玄麦贝汤加味;④肝阴亏虚,虚风扰肺者,当柔肝息风,肃肺降逆,以过敏煎加味。

风盛则痉,风动咳嗽每致气管痉挛。故在审因辨证治疗中,均宜酌加蜈蚣、全蝎、僵蚕、蝉蜕、防风、钩藤、露蜂房等息风解痉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此类祛风药可以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机体过敏因素的应激反应,拮抗组织胺抗过敏性炎症,可使气管痉挛转为舒张,气道通顺,从而缓减咳嗽。还可配合白芍,一则避免风药辛燥伤肝,同时白芍之养血柔肝又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

风动咳嗽往往与过敏因素相关。中医风邪的涵盖非常广泛,包括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感染性、季节性多种外在过敏原,并与气候因素、精神因素、物理因素(冷刺激、运动)等具有一定的关系。风邪犯肺,轻则气道挛急,产生过敏性咳嗽;重则影响津液代谢,津停为痰,气痰交阻,加重气道痉挛,发为哮鸣。

故对风动咳嗽,除了应用上述息风镇痉药外,尚须使用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苍耳、苏叶等抗过敏中药。

此外,肝火犯肺之咳嗽,切忌专肆苦寒清肝。此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应配合疏肝解郁之品。


六、治咳宜清润

清法是指用清热泻火的方药治疗肺热咳嗽的方法。润法是用滋阴生津的方药治疗肺失濡润咳嗽的方法。肺热咳嗽失治,热邪化燥,当润之;肺失濡润之阴虚火炎,又当甘寒、咸寒清之,故合为清润法。

肺体属金,畏热怕火。故邪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而咳。当今火热咳嗽发病较多,治当以清热法。肺为娇脏,肺属金秋,其性本燥,故喜润而恶燥。秋季燥令,燥邪最易伤肺。肺失濡润,宣降失常而咳嗽,故当以润法。

对肺热咳嗽若专以苦寒清热,一则味厚入中焦,致药过病所;再则凉遏邪热不解而偾事。当佐以辛宣之品,辛味属阳,取其辛散达邪,以宣畅肺气,疏解宣泄肺热;对痰火(热)咳嗽,欲降痰火,必解郁热,欲解郁热,苦味必佐辛味。此外,邪热壅肺,有化燥伤津之忧,且清泄邪热的苦寒药亦有化燥伤津之虞,故可酌与养阴生津之药。

湿热咳嗽四季皆有发生。治疗要清热于湿中,渗湿于热下,以臻湿清热化之效。湿热蕴肺者,疏风宣肺,佐以流气化湿,可用三拗汤、吴氏宣痹汤、三仁汤。肺胃湿热者,清化湿热,宣畅肺气,用甘露消毒丹。

肝火犯肺咳嗽与肺燥阴虚咳嗽,一实一虚,前者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后者为阴虚火炎,虚热内灼,肺失濡润。但前者郁火耗伤阴津,可转见肺燥阴虚,故在泻肝清肺的治疗中,酌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等养阴生津润肺药。后者肺燥阴虚,金不制木,木火刑金,故在滋阴润肺的基础上,酌加桑白皮、地骨皮、丹皮、黛蛤散等清肺泻肝。

治燥之法,一者可以五行相关论治,如培土、滋水;二者燥多夹湿,治燥当佐以化湿。余以为,治燥遗化湿,非其治也。燥与湿,虽霄壤之殊,但燥邪有从寒从热的双重病理特性;而湿为阴邪,又常与寒热复合为病。燥与湿俱与寒热为母体,可随五气从化。故燥与湿在病变中存在着转化相兼、因果杂合的病机,临床常表现为燥中有湿、湿中有燥而燥湿同病的错杂局面。因此,治燥要兼化湿,在辛润濡燥之中酌参苦辛淡以化湿,是为治燥上策。

湿滞津亏咳嗽,要燥润互用。此证乃阴亏之体感受湿邪,或湿郁化热伤津所致。湿乃浊邪,其性黏滞,症见咳嗽,痰少难出,口苦而干,燥渴欲饮,苔厚腻黏着如积粉堆砌,舌质干燥少津。如单用辛燥化湿则津益伤,专用滋阴则湿愈滞,惟燥润互用,令湿化津复。可选生地、熟地、天冬、麦冬、芦根、玉竹,与苍术、厚朴、半夏等佐用。


七、治咳须利咽

利咽止咳法是用清利咽喉的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咳嗽前多有咽痒气呛,或痰缠气塞感的先兆,随之引起咳嗽。因此,如何尽快清利气道,消除咽痒,使痰涎顺利豁出,是治疗咳嗽的关键。

咽痒之因多见以下几端:邪干鼻咽;咽喉失濡;肝风扰咽;邪扰少阳半表半里。

常用的利咽法:①疏风利咽法;②清肺利咽法;③疏肝利咽法;④和解利咽法;⑤利咽豁痰法。其中特别指出的是,咽痒或油烟致刺激性干咳,对此“往来咳嗽”,如查不出明显的表证、痰饮、阳虚等指征,可视为少阳“往来寒热”的一种延伸;治疗即可用和解利咽法。邪在少阳咽痒咳嗽,在和解之中加用桔梗、荆芥、蝉蜕、射干、木蝴蝶等利咽止痒。

咽痒是邪客咽喉的反应,气呛是咳嗽的前奏,气塞是痰缠气道的表现,痰不得出是持续咳嗽的成因。因痰而咳,因痰而久咳。因此,在利咽之中要配合豁痰,使痰涎豁利易于排出。利咽祛邪是除鸣钟之具,豁痰利肺又有启门逐贼,犁庭扫穴之妙。

利咽豁痰法的应用:凡咳嗽咽痒、咽痛、咽肿、声嗄、咳痰不爽者,语未竟而咳嗽乃起的风咳等,常用本法,方选桔梗汤。

风热加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而利咽;风寒加牛蒡子、苏叶,疏散风寒而利咽;咽痛加僵蚕、玄参,化风痰以利咽;咽肿痛加射干、赤芍,消肿以利咽;燥咳加麦冬、桑叶,清燥以利咽;气火上冲加生山栀、黛蛤散,清火以利咽;咳嗽痰稠黏加瓜蒌壳、贝母,化痰以利咽;干咳无痰,久治不愈者,加诃子、乌梅,或诃子、蝉蜕,宁嗽以利咽。如咳嗽初起,苦寒伤肺,邪敛不散,咳嗽痰少,咽痒不和,匝月不愈者,加玄参、细辛,或五味子、细辛,润散或敛散以利咽。

喉源性咳嗽须利咽止咳。外感风邪,邪在少阳枢机不利,以及木郁侮肺等所致之咳嗽,与之攸关,故可辨证与利咽止咳法。如属喉炎引起之咳嗽,用丹栀射郁汤加全蝎、僵蚕等。


八、治咳亦当补

补法治咳是用补益的方药治疗虚证咳嗽的方法。

咳不止于肺。久咳与肺、脾、肾亏虚关系极大。久病咳嗽按虚证咳嗽的发作期与迁延缓解期的论治。发作期:如肺虚邪恋,当益肺固表,玉屏风散加味,继以培土生金善后;若肾虚邪恋,当补肾为主,肺肾同治,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咳喘好转后,以金匮肾气丸善后。缓解期:如健脾,可用扶正固本丸;补肾,可用通阳片。

补法主要是补益肺、脾、肾三脏。治肺宜补敛而不宜宣散,治脾宜温补不宜清降,温肾宜温固而不宜滋补。总之,宜补不宜泻,宜收不宜散,宜温不宜寒。


九、治咳当活血

活血止咳是用活血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肺热蕴蒸,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痰饮碍气,气滞难帅血行;久咳肺气虚,帅血乏力等,此乃因咳致瘀,亦因瘀而加重咳嗽。亦有因瘀致咳者,如用力过度,努责伤肺,或胸受跌打,致肺部瘀血,气道瘀阻,肺失肃降而咳嗽。

现代研究发现,慢性支气管炎病机特点是非虚即滞,广泛存在防御功能低下和局部微循环障碍,呈显著的血瘀病理改变,实验研究表明血瘀是必然的病理结果。因此,临床应以微观的病理变化着眼,不必拘泥于面青、咽红、舌暗、脉涩等瘀血之象。故宜将活血化瘀药贯彻于慢性支气管炎治疗始终,以改善患部血液循环,对炎症有很好的消散作用。

因瘀致咳者,清瘀肃肺,旋覆花汤加减,甚则血府逐瘀汤加杏仁、五味子。对因咳致瘀者,可在辨证中佐用活血止咳药,如当归、桃仁、丹参、赤芍、虎杖等。


十、治咳当辨病

临床上对其他疾病影响于肺而致咳者,当针对其他疾病予以相应的治疗。这就是治咳当辨病。

咳嗽一般需要用止咳祛痰药,但有些咳嗽患者用止咳祛痰药无效,这就需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方可缓解咳嗽。西医常见咳嗽病因有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症、心源性咳嗽、鼻后滴漏综合征、肿瘤、胸膜疾病、精神性咳嗽、药物性咳嗽等,都必须针对病因治疗。其中的药物性咳嗽,须停用相关药物。

临床上须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诊断,并应进行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亦为发挥中医治咳优势拓展了空间。


温馨提示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