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抱朴言 2017-05-12
 

标题所示的“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它反映的是自然界的气候规律。黄帝内经是从天人相参的角度说明气象和脉象之间的关联关系。不过本篇只是说说气候和养生的关联关系。

对于“气候”一词的解释,古人和今人不同。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个侯;三个侯称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称为一个季节;一年当中四季更替、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春夏为阳,阳气始于春而盛于夏,故而彼春之暖为夏之暑。春暖为夏暑,从生而至长也。秋冬为阴,阴气始于秋而盛于冬,故而彼秋之忿为冬之怒。秋忿为冬怒,从肃而至杀也。

春、夏、秋、冬是四季之序、温、暑、凉、寒是气候之应。然而气候和季节并不总是相对应的。比如气候的太过与不及,又比如至而未至与至而不去。反常的、逆乱的气候最容易形成外感邪气,成为邪气之源。

符合节气的气候特点为应时之气,不合季节的气候特点则是病气。与其尽力治疗各种外感病气而产生的病证,何不积极地防范自然界的不正之气,而顺应应时之气呢?

天有春温、夏暑、秋凉、冬寒;地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生于天地之间,理应顺之。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顺之则灾害不起,逆之则苛疾丛生。

/完/

请搜索、关注公众号"抱朴言"

至美中医、至朴之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