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里提到八卦,阴阳就是本质,符号就叫做爻,阳爻阴爻

 用久智能 2020-09-16
《伤寒论》里提到八卦,阴阳就是本质,符号就叫做爻,阳爻阴爻

寒疫的轻重跟季节的关系。 3-4月,这样的月份,或者类似于这样的月份,天有暴寒,这个时候,阳气还弱小,为寒邪所摧折、所伤,所患之病,病热轻。

为什么呢?因为是3-4月,阳气还弱,天地之间只有阴阳二气,这时候,寒气伤人,与5.-6月就不同了。

5-6月,天地间的阳气隆盛,天有暴寒,这是违时,非其时而有其气,是暴厉之气,为天地之反常之气,邪气非常之盛。这个时候为寒邪所折,就会发生壮热了。

7-8月,阳气已衰,这个时候,寒疫发热也就微了。这样寒疫的病就明显了,就是在温热的气候,出现寒气,就会使人患寒疫病。从季节来看,寒疫伤人的轻重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是非其时而有其气,这个样子,气候节令相矛盾,寒热本是对立的,所以在寒热对立中发病,就要看寒热对立的程度了。

3-4、7-8这个时候发病,阳中还有阴,5-6时阳气用事,这个时候寒邪伤人,完全是一阳一热了。

这说明古人观察自然的气候、发病程度是相当之细的。

实际上,伤寒例就是内经的缩影,是内经中运气、热论的缩影,但是其又有发展,又有张仲景的个性,他观察的比较仔细些。

寒疫这个病也是发热,热虽有壮热、热亦微、热亦轻之别,但从发热来看,和温病、暑病相似,不过治疗是不同的,有其特殊性。因为这是寒疫伤阳,水来克火,是时行之病,是新感之病。

而温病、暑病往往是伏邪为病。所以治疗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要推算节气之气,掌握什么时候该寒热,然后再结合发病轻重不同,才能判断出是不是本节气之病,还是非本节气之病,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这都是宝贝,不能轻视,这种科学可了不起。中医讲因时、因地、因人,这就是因时。

春夏秋冬的外感病都是一个病,一样治疗,一个方子?学伤寒的就是麻黄汤?学温病的就是银翘散?那能行吗?那是不能行的。因为春夏秋冬的阴阳不同,有六气之别,又有疾病伤寒、伏邪伤寒。

所以西医可以拿阿司匹林来治各种外感,但中医不行,必须要看是什么病,才能有什么药,这就叫因时辩证。

这是种高度的辩证的科学的分析。而且又是在2000多年前,有这样辉煌的科学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15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

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至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这两条,前面一条,是论是四时二十四气是如何组成一年的,这是正常的气候。

论气候不准的情况,都能发病了,变成气候异常发病的原因。所以这两条要合在一起来讲。 日为一气,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

所以这24气,应该用春夏秋冬来加以厘分,就按照这个气,来测验自然界气候的具体情况。气与时是相连的,有其时必有其气。

内经日: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只讲气不讲是是不行的,哪一个季节才有哪个气。如果有其时,但是无其气,甚至气非,气就不能与时相吻合,就会出现天地之气非常,就会使人患病。

气候不准确,怎么发病呢?应该到但是不到,不应该到却来了,是应该来了,但是来的太厉害了,或者虽然来了,但是来而不及。这都是由正常的气候变成致病的气候了。

举个例子,从哪开头,怎么样来测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有这样的话:有未至,是日,冬至夜半,少阳,这是候气候之法

冬至节后,看哪天为甲乙日,第一个甲乙日,那一天的夜半,这个时候,天还冷,但是地上少阳之气已经起了,阳气开始上升了。

少阳是三阳中的小阳,所以叫阳始生,其势力并不大,但是,已经破除寒冰,露出了阳气的苗头。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这就是说就在一派冰寒之时,有一阳来复之气。所以这样子,阳气一来了,气候就变了,天就要开始温和了。

我们当医生明白节气,我们是能来测量气候至而未至、不至而至,至而太过,至而未及。这是医家所用。

作为医生的,看故事,听历史,都要有启发。

以甲子夜半阳气之始来测量气之过与不及,进而来测量是寒疫、温疫、温病还是伤寒。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也。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讲的是气候之治,那么气候是由于四时,四时由于阴阳,阴阳由于天地之动静。

论四时正气由天地的阴阳鼓动而生,这样的源流,这样的体系。

天地之动静,阴阳之鼓击。天动而动静,天地的一动一静,就分出来阴阳鼓动。

成语已注:天地者阴阳之道,清阳为天,动而不息,浊阴为地,静而不移。。。。。。这就说明了四时阴阳非常重要,四时阴阳就是为天地的动静。

一个代表阳,一个代表阴,阴阳鼓击分出寒热,寒热又分出四时。

各正一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说天地之间有正气,也可以说是生长万物的规律。

没有四时之序、四时之阴阳,那怎么能行啊。

我们所说的至而未至等皆为病气也,就不是各争一气了,就不能保证各下一气了,就成了非常之变了。所以气与时要结合起来。

张仲景的意思,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时之正气,是天地地静阴阳鼓击所致,太过不及者就变成了邪气了。

各正一气是如何形成的。所以说,阳和阴有连续性,有开始阶段,有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是以彼春之暖,暖是属阳,气候温和,是阳气始升,由春之暖发展到夏天的暑热,这是阳气由开始到发展,由小到大。没有春之明就没有夏之暑,是个渐进的,突然的人就受不了了,万物也受不了。所以由春到夏是阳气升发的过程。

因为阳主升,所以在文辞上,就很和缓。但是阳极就要生阴,阳气就衰了,这个时候阳气下降阴气上升,这是事物的必然规律。暑极生寒,就有秋天了。彼秋之忿,至冬之怒。

四时只有变化,没有感情。这里却人格化了。

心里起劲就是忿,行动就是怒了,这里面有两个意思:

一个就是说形容寒冷的两个阶段,与彼春之暖,至夏之暑,意思是一致的,就是象人一样,先有忿再有怒,有初始再有发展;

二是张仲景以寒邪为最为杀厉之气,认为寒邪是最为厉害最严重的,伤人也是最深的。

所以在这里,寒气的厉,最猛烈就用“忿”“怒”字来刻画其特点了。

大家对于寒邪之伤人也,是与众不同的。

因为上面所说的这些原因之故,冬至节后,寒极、阴极阳就生了。

八卦里,阴阳就是本质,符号就叫做爻。阳爻- 阴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