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的艺术成就 ———儒臣的沉郁之思

 牧神的pan 2017-05-12

杜甫的艺术成就

           ———儒臣的沉郁之思

大唐子美,经世之史。

既然能这么说,自然有几分道理的。说到杜甫,有的没的,不管读没读懂杜甫的诗,几乎脱口便是---沉郁顿挫,好像都不用经过大脑。“沉郁顿挫”来源于杜甫本人在《进雕赋表》中用沉郁顿挫四个字准确地概括了自己作品的风格特色: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但沉郁与顿挫是可以分开的,这位儒臣的“沉郁”,是“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也是杨雄赋“经年锐积”。

沉为厚重,郁为思考。众所周知,杜甫是一位儒臣,上承历史多年积淀下来的儒士心理,下历社会底层的真实状态,所以他的沉郁,不是阴沉、抑郁,而是浦起龙先生之“一副血诚”。沉郁已经不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艺术。

这种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乡土,不矫柔,不造作。其诗以文叙事描景抒情,均一字一词质朴真诚描摹自己的内心世界,无一丝一毫的辞藻堆砌和华而不实单一句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抵得过千言万语的留别不舍。这样发自肺腑的深厚情感,足以体现其深沉厚重,真意弥满!

杜甫的诗风不似李白的飘逸,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迥异,陈廷焯说:“沉郁则极深厚”,这深厚从杜甫笔下的对现实的描写也可以窥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语言简约却不简单,寥寥数语之中,是诗人的哀惋与无助,杜甫牵万民之哀乐,思一国之兴衰,将自己的心跳与国之命运紧紧相连。

再有从景物上,是深深的“杜甫”烙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苍天之下,疾风劲吹,冷水单鸟,猿声何哀?落木情浓,江河不止。景物上的描写,可见其苦心孤诣,非一朝一夕所能积聚,心中百感交集,似滚滚长江,无休无止。迈着沉重的碎布,却留不下一脚一印。

《石壕吏》中,诗人目睹悍吏抓人、老翁逾墙走、老妇犹未免的惨景,却未予评论,只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而已。可见“三吏”以完全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下去描绘扩军备战实况,三别完全换了一个角度,以第一人称手法,去描写战事的紧张、垂老的凄惨、蒸黎的无家可归和无家可别。在《新婚别》中,有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的悲怆情怀《无家别》中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当为六篇的总结。三吏三别可谓杜甫沉郁之风的最高境界三吏中的沉郁之风隐于叙事之中,而三别则是自然流露在了诗人的胸臆之中。

一眼便能看出,无论是从抒发个人情感,描写现实情况,风景刻画,叙事过程,都可以瞥见杜甫以厚重为底色,将深沉之气植于字里行间,托予出自己的骨格风调,以悲壮哀惨而把沉郁之思淋漓尽致的呈现开来,将这份沉郁演绎到了极致。

“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杜工部墓系铭》)。可见杜诗集大成之意义,与其说时代造就了杜甫,不如说杜甫是“情伤一时,心存百世”。

再感子美之沉沉落木,郁郁西斜,却灼灼于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