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曾国藩:精于韬光养晦的大智慧

 伟天英 2017-05-13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计深谋远。他既有较高深的修养,又有超人的才能,很善于分析形势,作出对策。

攻下金陵以后,曾氏兄弟的声望如日中天,达于极盛,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曾国荃被封为一等伯爵。湘军所有大小将领及有功人员,都论功封赏。湘军人物官居督抚位子的有10人;长江流域的水师,全在湘军将领控制之下;曾国藩所保奏的人物,没有一个不如奏所授。

树大招风,朝廷的猜忌以及朝臣的妒忌也随之而来。颇有心计的曾国藩从容应对,马上就采取了一个裁军之计。还没等朝廷的防范措施下来,他就先来了一个自我裁军。

曾国藩的计谋手法,自是超人一等。他在战事还没有结束时就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已经开始拼命筹钱,两年之间,已经筹到550万两白银。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结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费用早已经筹妥了。

同治三年(1864)六月曾国藩攻下南京、获得胜利,七月上旬就开始裁兵,一月之内,裁去25000人。人说招兵容易裁兵难,但是曾国藩早就有计划、有准备,所以招兵容易裁兵亦容易了。

曾国藩精通老子的哲学。他明了地把握了清朝政治形势,对自己的仕途也有一套有用的哲学理念。他在给其弟的一封信中说:

“余家目下鼎盛的时候,沅(曾国荃字沅辅)所统差不多二万人,季(指曾贞干)也有四五千人,近世似弟者,又有几家?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待他人之来概,再后悔已经晚了。”

在封建社会,每个朝代都有君臣互相猜忌而上演皇上杀权臣的悲剧,特别是当国家大难已过,臣下功高盖主之时,这种情形会更加严重。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拥有重兵,遭到皇室的猜疑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由于曾国藩有谋略,计划周密,早就安排好了怎样消除朝廷的顾虑,主动把能征善战的湘军裁撤掉,以消除清廷的猜疑,因此取得了朝廷的信任,保全了官位。这是曾国藩精于韬光养晦的大智慧。

【智慧点拨】

假如你的实力比较强大,就可能会对别人构成威胁或者潜在威胁,此时你就应该藏巧于拙,消除对方的敌意。假如这时你能够主动退守,显示弱势,让别人看到你已经弱小了,他就不会千方百计地算计你了,这样,就可以保全自己。

【引申名言】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隋)文中子《止学》

【名言释义】

有智慧的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敌人。

【名言智慧】

说话是一门艺术。如何说话固然重要,有话不说也极为关键。俗话说言多必失,在善辩者嘴中总能寻到破绽和蛛丝马迹,善辩者往往在他们的自信中为人所乘。而智者的谋略,向来是秘而不宣的,讷言也是其谋略之一。他们制造假象,不露真容,在外表上示弱佯愚,目的就是掩饰自己,以骄其敌,为自己赢得更大的胜算。

将巧藏在拙中,隐藏方能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