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为中医大家的基本素养,看完就知道为什么名中医凤毛麟角了

 静卧沉思 2017-05-13


中医继承和发展时值佳境,如何科学地发展中医,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只有造就出大量合格的名中医,才能使中医事业快速发展。现就如何培养名医谈点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成为中医大家的基本素养,看完就知道为什么名中医凤毛麟角了

1.“三通一高”是基本素质

要想成为名医,自身因素是很重要的,应具备一定的条件,河南中医学院孙建中教授概括得好,要成为名医应该具备“三通一高”的基本素质,即通医、通文、通理、高悟性。

1.1通医

通医,即通晓中医医理,即古人所说的明医,明了中医理论,通晓中医之理,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是历史长河的积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历代大医家,莫不深及其理而后名。正如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序中说:

“余尝思历代明医,迢骸起死,祛邪愈疾,非日生而知之,必也祖述前圣之经,才高识妙,探微索隐,研究义理,得其旨趣,故无施而不可。”

1.2通文

成为中医大家的基本素养,看完就知道为什么名中医凤毛麟角了

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璀璨之明珠,与儒学、道教有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玄奥难穷:中医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要学好中医用好中医,没有深厚的古汉语知识是比较难的,试观古代和近现代的大医家,都有很深厚的古汉语底蕴,通晓中国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诸如四书五经。古今精于医者,无不文理精通,有“文是基础,医是楼”之名言。文理不通则医理难明,学好古文当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之一。秦伯未说过:“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而整个文学修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张磊教授曾说:“看来这些(指古文知识)虽不属于医学内容,但他与医学有着相互启迪、相互连通的关系,都可以增强心有灵犀的亮点,扩大知识内涵,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

1.3通理

世间万物莫不通于理,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大到自然界运动变化之理,小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之理,还有人间之事理,均理理相通、互相影响,为医者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通人之情,达世之理,对于学好中医,更好地指导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诸如张仲景,若其不懂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怎为长沙太守?近有诸多名医,不是院长,便是学科带头人,如邓铁涛教授就曾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张磊教授曾任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李振华教授曾为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等,他们都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如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明理》中说:“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与理为尤切……故医之临证,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以我之一,对彼之一,既得一真,万疑俱释,岂不甚易,一也者理而已矣。”

1.4高悟性

中医的思维方法与哲学相似,形象或抽象思维得多,需要有较高的悟性。学习中医典籍,不仅“博”、“约”,而且还要“悟”。读书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尤其对经典著作,其理深,其义奥,非潜心研读,穷思精悟,莫得其要。临证也是如此,认证必须认到“证中间”,切中肯綮,悟到病机实质,对证治疗才能取得好疗效。没有一定的悟性很难成为名医家。

2.“三多一少”是重要条件

除具备一定的素质外,还需要后天不懈的努力,走过必由之路,才可能到达目的地。走过此路应具备一定的条件:“三多一少”,即多读书、多临证、多从师、少杂念

2.1多读书

成为中医大家的基本素养,看完就知道为什么名中医凤毛麟角了

医要博览群书,广得其益。根据不同内容,或取其论,或取其方,或取其法,或取其巧,或取其妙,对其中最精要部分,更要细读,反复读,悟其理,会其意。只有广开学路才能迅速提高医疗水平,程钟龄说:“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对各家学说合读则全,分读则偏;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学问并非尽载名家论著,广采博搜,不嫌点滴琐碎,“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多读经典著作及相关注本,首推《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自仲景以后,医家辈出,代有发展。其著作可谓浩如烟海,琳琅满目。一个人精力有限,时间有限,难以尽读,只能多读。但一定要多读,他们都有熔古铸今之功,能使我们眼界大开,受益多多。

2.2多临证

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临床辨证论治能力的提高,要想由原来的“课本套路”、“简单思维”或者管窥之见,发展到灵活辨证,综合辨治,甚至能举一反三,必须多临证,多实践,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经过理论.实践一理论的反复循环,对中医理论及疾病的认识,会逐渐深入。只有见多,才能识广。《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序中说:“不读书不足以明理,徒读书不足以成用,不读书不知规模,不临证不知变化。”丰富的经验是临床实践的结晶,经验也一点点、一滴滴地积累着,可谓涓涓细流汇成江河。

2.3多从师

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学习方法也有其特殊性,师承授受是一个重要途径,常说的“名师出高徒”即是此义。多从名师,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利用3年或5年的时间走完老师30年或50年的行医历程,获取几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高徒们能站在名师的肩上,看得更远。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风格,要善于吸纳各学派的精华,抛弃门户之见,容纳百川,汇成大海。从师时间不能太短,要了解老师的性格、风格、生活习惯等,不仅学老师的经验及一方一药,更要学老师的学术思想和辨证思维。

2.4少杂念

少杂念,心要静,就是要专心致志读经典,一心一意做临床。一切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中医事业,莫为财所动,莫为名所诱,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做医药做这样的医。

3.“三勤一精”是成功关键

三勤即勤思考、勤动手、勤交流,一精即精专业,这是成功的关键。

3.1勤思考

临证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善于体会,善于悟道,善于总结,没有悟道,很难提高,学而不思则惘。对经典著作不仅要背诵主要段落,而且要经过思考,理解领悟,变成白话,能够讲述。临证时要思考成功的经验,更要思考无效的原因,甚至失败的教训,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3.2勤动手

成为中医大家的基本素养,看完就知道为什么名中医凤毛麟角了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坏笔头。读书背诵固然重要,面对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及丰富多彩的临床经验,都记忆不忘是不可能的,因此,对重要段落、观点做好笔录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是必要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登堂入室的过程,但也不能忽视平时对零星知识的积累,每次读书勿求于多而求于精,重要部分摘录卡片,日久天长,凤毛麟角,积少成多,逐渐丰富自己、壮大自己。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可动手写文章,发表自己的学术经验、学术观点,使社会认识你、认可你。经过再积累,形成一定的风格,有较明确的学术思想,便可著书立说。

3.3勤交流

成为中医大家的基本素养,看完就知道为什么名中医凤毛麟角了

所谓名医,不仅病人认可,而且还需要社会认可、同行认可。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参加交流。交流是一个平台,可以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或者发表学术论文。通过交流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从交流中找出差距,迎头赶上,逐渐上升到新层次,促进学术发展;通过交流可以与同行相互沟通,相互认知。

3.4精专业

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读书虽然要“博”,而且还要由博返“约”,能够领会或掌握一本书、一段文章的精华所在,对重要篇章或段落要精读,反复读,得其要旨,得其精华。做临床也是如此,不可能永远是个“大杂烩”,也不可能内、外、妇、儿、针、推样样都精通,在打好中医的基本功后,应该精于某专业,诸如内科、外科、温病、伤寒等,最终成为某方面的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