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的“雷公太极”,明日的“雷公中医”

 369蓝田书院 2017-05-13



◆ ◆ ◆ ◆

最近,武术界发生了一件众所周知的大事,事情的具体经过和发展大家都已知晓,不再赘述。事件所暴露出来的当今传统武术界的积弊,让整个武林震动不小。震动之余,传统武术界会不会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尚不得而知。而有着更加深远的传统背景的中医界,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着类似的问题了。

◆ ◆ ◆ ◆


1、名目众多的各门派

今日之传统武术界门派林立,且各大门派下还有着众多的小流派,光一个太极拳就有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等,各式太极拳的弟子们又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太极拳式,就比如近日事件的主人公便创立了一个“雷公太极”,初听这名字我第一反应就是应该还有“电母太极”吧,毕竟太极讲究阴阳互生互化嘛,光有公的没有母的怎么成。

话说回来,门派众多可以说明太极拳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武术,义理深邃,拳术实用,所以研习者众多;可以说明太极事业兴旺发达,徒子徒孙们能人辈出,像杨露禅、武禹襄、孙禄堂等确实都是名副其实的大高手,有实力自成一派;可以说明太极拳有很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可创新性,能够与其他武术如形意拳、八卦掌等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但是,这似乎说的都是民国之前的事了。


我不是武术界的人,也不懂武术,所以无权继续评价现在的太极拳,但咱至少算是一个中医界的人了,所以借着上面的话头来聊聊现在遍地开花的中医流派吧。



把上面的话稍微改一下,可以这样来说中医:流派众多可以说明中医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医学,医理深邃,医术实用,所以研习者众多;可以说明中医事业兴旺发达,徒子徒孙们能人辈出,像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等确实都是名副其实的大高手,有实力自成一派;可以说明中医有很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可创新性,黄帝学派、扁鹊学派可以激烈碰撞而产生出新的火花,寒凉派与补土派可以相互吸纳而诞生滋阴派。但是,这似乎也说的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现在的中医流派愈加繁多,有延续了几代、几十代的各种老流派,也有新生不过三二代的各种新流派。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前的这些流派中基本没有什么流派能对现在的中医发展有比较深远的影响。有人不服气,说某派对中医的影响很大,但我们评价这个影响不能横着比,说你比现在的其他流派影响力大,就是你对中医发展确实有着非常大的贡献,这不客观。我们得竖着比,放到整个的中医历史中去比。我们可以看到,宋金元时期温燥之风盛行,《和剂局方》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大到间接逼出了“寒凉派”、“滋阴派”等影响千古的流派。

然而,这种温燥的盛行却在躁动一阵后就结束了,并没有给中医的发展留下什么突破性的、实质性的学术贡献。原因何在?在我看来,根本原因是对温燥之剂的过度提倡不符合中医的根本思想。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说刘完素开创了“寒凉派”,朱丹溪开创了“滋阴派”,但这些派的帽子都是后人给他们扣上的,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什么派的,他们并不偏执地守着阴、寒不放,他们治病该用寒凉就用寒凉,该用温热绝不手软。对寒凉、滋阴的强调只是他们为了纠时弊之偏的谆谆叮嘱。他们更多地、一遍遍地强调的,是阴阳的匀平,是阴平阳秘,他们一直重视的,是谨守“中道”,是客观实际地观察人体,客观实际地治疗疾病。所以他们的创见历经千锤百炼而不朽,他们的疗效超过了同时代医生,他们成为了真正的大家,他们对中医的影响历久弥新。而过度提倡温燥之剂显然背离了中医学的根本宗旨,难以达到很高的疗效水平,很快就被历史的潮流淘汰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能撑得开场子并对后世有着持续深远影响的流派都有一个必然得像是废话的共同特点,就是要么他们的开派宗师必然是一位绝顶大高手,要么他们的开派宗师必然是一批大高手。这个高手的名衔不是自封的,而是在临床实践中检验出来的,是靠能让大江南北的医生都肃然起敬的疗效打出来的。而所有这些大高手都傲娇而低调地从不宣扬自己是某一个门派的开派祖师,而总是谦虚地一遍遍表示自己不过是乖乖听了《内经》的话而已,并时不时捎带着批评一下那些成天嚷嚷着某种治法最最无敌“醉醉”好的没有好好听话的同学。徒子徒孙不肖,想抱祖师爷大腿,想组个团抱得更结实,所以才有了各位大高手被挂名名誉会长的中医流派。


所以我说现在的中医流派基本没有能对中医发展有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的,那还是客气了,更客观一点,就要把“基本”二字去掉,没有,就是没有,你连个撑得起场子的高手都没有,谈什么影响?徒有虚名,叫出去好听罢了。什么?你说有台柱子?那咱还是竖着比比呗,不用和仲景比,就和金元四大家比比就行。嫌金元四大家这个标准有点高的话,和叶薛吴王比比也行,呃,叶就先算了吧,咱们肯定比不过。那实在不济,和费马巢丁比比也行啊。总不至于要和国医大师比吧……



现在的中医流派愈加繁多,中医大夫的水平却加速下滑,在疾病的考验面前,根本无法撑起所谓一派的门面。有些中医顶着老字号中医流派的名头做光环,临床疗效却天天给祖师爷丢脸,既然自己没有学好,又怎么好意思让病号一次次地把巴掌打在祖师爷的棺材盖上呢。难道真不怕哪天祖师爷不胜聒噪,掀起板儿给徒子徒孙几个大耳刮子吗?嗯,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当然不信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但用自己的临床疗效让患者一次次地打中医的脸而依然自诩中医正宗传人,这脸皮得有多厚呢?所谓不要脸,无以复加。自己水平不足,却打肿脸充胖子,试图拿流派的大旗做遮羞布,待到被残酷的现实戳穿时,暴露的不仅是一个个中医大夫的空虚、无能,更是整个中医的残垣断壁。虽不至于被种种疾病5秒KO,但被种种无效凌迟的痛苦毕竟已在碎碎剐。


流派林立反映出的是中医人内心的怯懦、惶恐,因为自己水平不足所以需要流派的名号做自己的遮羞布;因为与别人的见解有分歧冲突所以需要抱团互相帮助,阻击别人,存活下去;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名扬四海所以需要开宗立派来包装自己。

“名门正派”

而真正的高手从不称自己为某门某派,因为一门一派就可能代表着一种偏颇,而高手不会偏执,高手允厥执中,一门一派的名号对他们是一种曲解与矮化,因为他们的境界与经典的意蕴相契,他们的思想与天地自然的流转相通,他们是在真真正正客观实际地观察天地自然,观察人体,不带有任何偏见,他们会灵活恰当地运用所有已有的理法方药,亦会从天地自然生生不息运转的智慧中领悟出新的理法方药,传之后世,流芳千古。


所以我们现在神州大地流派朵朵开,是一派虚假的繁荣,看似繁花锦簇,其实内无一物。经不起临床的考验,经不起疾病的挑战。流派,说到底,只不过是历史传承的一个印记罢了,与其务这些虚名,不如踏踏实实做临床,清清静静读经典,真正地往大宗师们的方向上奔,什么时候摸着仲景爷爷的脚后跟了,再考虑扬名立万的事,如此,方不至于变成“雷公中医”。


2、变质的理论与实战

最近这个事件出来后,很多人在质疑太极拳的理论太过玄虚飘渺,一种顷刻决死生的杀人技,弄这么多玄乎得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理论包装干啥。我不是武术圈的人,不懂武术,所以无权评价太极拳的理论,但中医也讲太极,讲阴阳,质疑到阴阳的头上,中医人就避不开了。


中医太讲阴阳了,要说练太极拳的不懂阴阳,可能也能打得不错,但学中医的不懂阴阳,那就肯定开口动手便错了。不仅是阴阳,还有五行。这两大体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治病片刻也离不开它们。

但对阴阳与五行的质疑一直有之,前段时间我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个搞社科历史的大教授和一个搞高能物理的大教授辩论该不该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加入阴阳五行的内容。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搞历史的教授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肯定了阴阳五行的存在意义,但他仍然认为阴阳五行对中医治病没有实质性的指导、判断价值,而只是用于编织中医框架的临床经验的塑形剂。换句话说,即使没有五行,还有六行、七行可以用来整合中医的临床经验;即使没有三阴三阳,也有二阴二阳、四阴四阳可以用来架设中医的理论框架。阴阳五行在教授的眼里只是古代人民的一种哲学观,并没有客观的存在基础。教授是搞历史的,可能对阴阳五行的实际应用没有过多研究,产生这样的观点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天天用阴阳五行的人,却一定要来掰扯掰扯中医的阴阳五行了。



中国古人对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有着客观细致的观察,古人观察到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天气候逐渐变暖而仍然春寒料峭,古人将这种气候状态称为少阳;夏天气候炎热,万物繁茂,古人将这种气候状态称为太阳;秋天气温逐渐回落,虽已渐秋高气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古人将这种气候状态称为太阴;冬天万物蛰伏,气温寒冷,古人将这种气候状态称为少阴。只有太少二阴二阳仍不足以准确反映一年气候的变迁规律,古人发现从夏至到大暑、从冬至到大寒的两段时间正是气候从阳转阴、从阴转阳的过渡期,因此古人把夏至后四十五日的气候状态称为阳明;把冬至后四十五日的气候状态称为厥阴。如此三阴三阳可以准确反映一年中气候的变化规律,所以成熟的阴阳体系只能是三阴三阳体系,而不可能是二阴二阳、四阴四阳体系。


中国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有五个大的地理、气候方位,即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和中央,古人通过观察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和中原地区以及每年的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归纳总结出了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气候、物候特点,《尚书·洪范》总结阐述五种特点:“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土爰稼穑”,春天象木,夏天象火,秋天象金,冬天象水,在夏秋之间还有一个季节叫长夏,象土。一年五季的气候流转不息,正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循环生生不息。

阴阳、五行正是古人对天地自然客观规律的观察总结,有着千万年不变的客观存在基础。人生活于天地之中,呼吸天地之气,饮食皆从自然而来,居处动止无不受自然气候的影响,人身气血变化必然与天地自然的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身的气血状态正是天地自然气候变化的缩影。中医用观察天地自然的阴阳、五行两套体系观察人体的变化规律,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根据临床进行客观调整,最终产生了两套可以指导中医客观实际地认识人体的变化规律并准确、细致地指导中医具体运用理法方药的体系。以阴阳、五行两套理论架构起来的两套“理法方药”体系能够准确地判断、预测人体的状态变化并予以精确的治疗。


中医正因为有了这两套理论,才避免沦为经验医学。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中医是大量的有效经验依附于阴阳五行框架的一门经验医学。实际上,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医学成熟以来,阴阳、五行理论才是有效经验能够不断产生的基础。对于前所未见的疾病,中医总能在两套认识方法的指导下作出客观的认识、诊断与正确的治疗,从而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在从系统、整体或者说宏观的角度观察认识人体、治疗人体而言,以阴阳体系、五行体系为代表的中医体系非常早熟,而且成熟。这种成熟,应该源于它对人体与自然规律的客观认知。在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被不断地验证符合临床实际,证明了它的成熟,所以它一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事情到了现代,却不对了。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医灵魂的阴阳、五行被现行主流中医教育阉割了。课堂上空讲阴阳、五行理论,却与诊法、方药、针灸严重脱节。被古代医家视为“诊病决死生之法宝”、四诊中最容易用来精确判断人体状态的脉诊被冠上了主观性太强、不实用的帽子,“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成了一句空话。色非五色,脉不会摸,看病全靠问,辨证只凭猜,气味只是个玩笑,开药全是用功效,药理研究必参考,加减全是对症状,一个症状几味药,十个症状一麻袋,方子贵大不贵偏,大方效全治百病,扎针要扎成刺猬,总有一处穴管用。中医本有的精确诊断、精确用药早已不见踪影,中医本有的见效迅捷早已被各种借口湮没。中医的教学被各种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改得面目全非。


院校里,站在讲台上的,是整个思维被西化而不自知的中医教师。一个中医被西化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西化而不自知,还走上了教师的岗位,坚持认为自己是在用中医的大脑传道授业解惑,影响了更多尚未深入接触中医、尚无辨识能力的中医学子,并把被阉割的中医深深烙进了他们的知识体系深处。

绝大多数的中医学子从此认为中医就是老师讲的那样子的,阴阳只是八纲辨证的概括,五行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盗汗就是阴虚,咽痛肯定有火;舌红必然有热,苔腻一定是湿;头目晕,天麻钩藤石决明,腰腿痛,杜仲狗脊川牛膝;失眠酸枣柏子仁,不行再合交泰丸;当归补血活血,女科调经圣药,妇女方中定要;甘草号称国老,善于调和诸药,每方加上必妙;治癌症,白花蛇草铁树叶,半枝莲与山慈菇;治风湿,青风海风雷公藤;治胃酸,公英瓦楞乌贼骨;公英犹有大用途,幽门杆菌死翘翘;中药药理研究须参照,《神农本草经》过时了;板蓝根,抗病毒,病毒性感冒定加上;降血糖,大剂黄连平指标;咳嗽定须治肺,治脾必要调肝;脾肾为先后天之本,必宜双补;肝肾是乙癸之同源,定须同调;是病有肝虚脾虚并肾虚,心火肝火合肺火,非我方大药味多,实因你病情复杂难琢磨。


中医要毁,一定是首先毁在教育上。

当中医学子们不再明白什么才是中医本来的样子,中医的根基就彻底断了。当中医学子们坚持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课本中学到的是真正的中医,中医就彻底走上了一条异化变质的不归路。当中医学子们在临床中一遍遍地应用他们学到的中医知识而一遍遍地无效时,他们肯定会对中医无比失望,他们,有选择放弃的,从此投入了现代医学的怀抱而义无反顾;他们,有选择批判的,从此与中医势不两立而无比决绝;他们,有选择重新学习的,而走上重新探索中医本来样子的道路,却又无比艰难坎坷。


中医要毁,还要毁在这探索中医本来样子的道路的崎岖险峻上。

本来,这条道路是一条康庄大道,只要能静下心来,跟着经典指引的方向走,开开心心读经典,踏踏实实做临床,认认真真拜名师,总能登入中医的殿堂。然而,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这三条,却没有一条容易。

读经典,看似没什么难做的嘛,拿本书读就行了呗。然而,我们的中医教育给我们灌输的知识、思维,让我们虽然眼睛看到了一个个的大字,心里却无法体味到那文字背后的真实意蕴。我们渴望获取新鲜知识的习惯让我们希望从经典中获得大量前所未见的知识,让自己更加博学,然而,这不对。我们渴望理解未知事物的习惯让我们希望从各种注解中获得对经典最好的理解,把经典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然而,这也不对。我们渴望让经典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于是我们拼命把经典背得滚瓜烂熟,深深地刻在脑子里,不再遗忘,然而,这还是不对。许多人皓首穷经,却仍然不知经典所云,一辈子成为了一本书的奴隶,这就大错特错了。经典不是让我们用来炫耀自己渊博的知识的,不是让我们用来炫耀自己独到的见解的,不是让我们用来炫耀自己超凡的记忆力与毅力的。


经典是那根指月的手指,我们应该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去看到经典真正在表达什么,经典指给我们的真正是什么。经典的原义是我们学习经典的第一目的,我们应该抛却这一切的求知心、好胜心、执着心,静下心来放空自己,去感受经典,让经典在清净的心中流淌,去慢慢品味经典在表达什么,按照经典指引的方向去体悟真实,按照经典指导的方法去体悟生命,体悟天地自然,体悟人体,体悟宇宙万物。真正地让经典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是要在内心深处认同经典的指引,按照经典的指引去身体力行,让经典的智慧成为我们自己的智慧。读经典,要把经典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融化在我们的生命中。其实读经典是这三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最难也最容易的一点,难在放下,易在本来就很简单。

如果能够真正清静自然地体悟经典,那么跟名师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但要想更快地提升医术,跟名师无疑是一条捷径。然而现在这条捷径却一点也不捷,甚而成为了弯路、歧路,荆棘丛生,一不小心就会被带沟里去。原因很简单,名师不明。上文早已说过,现在的中医几乎没有大高手了,这与中医传承的断代不无关系,与中医教育中潜移默化的西化关系更甚。现在作为中医界中流砥柱的中老年中医大多接受的是建国后的中医教育,他们所掌握的中医是中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一种,他们掌握的中医知识大多还是中医的,但思维却是现代医学的思维。


有些人现代医学的思维很明显,很容易就能被稍有中医功底的人瞧破,但有些人的思维却经过了层层伪装,很难被中医功底不扎实的人识破。说是伪装,其实也不是这些人故意为之,因为他们可能始终没发觉自己思维的最根基之处还是姓西的。但伪装得却实在漂亮,有以更加广博的中医知识做伪装的,有以较为深厚的经典知识做伪装的,有以临床疗效的特异之处打掩护的,但无论怎么伪装,拨开外衣,他们对中医知识的驾驭还是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为什么用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驾驭中医知识不好?疗效差!远远达不到用传统中医的思维驾驭中医知识所能达到的疗效。天壤之别,能够让见过两者差异的人目瞪口呆。所以,名师不明。而名师们却一点也不知道、或装作不知道自己不明,在各种头衔、身份、著作的包装下堂而皇之地成为了中医界高高在上的大师、教授、主任、博导,掌握着中医的话语权,掌握着中医的教育权,掌握着中医的命运走向,一步步地把更多的中医学子往沟里带,毁人不倦。

没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的大师,算不得真“大湿”

而光是这样,这条跟名师的道路还算不上险峻无比,毕竟还有一部分世外高人,民间中医,等着我们去寻找,去拜访。然而就是这部分人,让这条拜师的道路变得彻底成了悬崖绝壁。我们刚才只是说了体制内中医的整体沦陷,要命的就是,体制外的中医同样沦陷了。体制外中医有一大部分受了西化中医教育的影响而沦陷的,与体制内是相同的,毕竟中医教育面对的是中医学子,年轻的学子们可还是不分体制内外的。


另一部分未受较深的西化中医教育影响的,充分展现了中医千百年来传承的劣根性。“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啃老祖宗剩下的饭,坐吃山空,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每代都留一手,传到最后破败不堪却仍然挂着响当当的大旗充大尾巴狼的坑人绝对不浅;将自己一点微末道行包装得神乎其神,神秘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坑人亦绝对不浅;将各种貌似传统中医的东西包装成传统中医的正统并大肆宣扬的坑人亦绝对不浅;将各种半瓶子晃荡、不究竟的东西摆出来办学习班、动辄成千上万大收学费的坑的更不仅是莘莘学子的脑子,还有实实在在的钱包了。体制外中医的乱象是当前中医衰败不堪的真实写照,鱼龙混杂,鱼多龙少,高手难觅,中医由何支撑?中医学子想要拜明师学习中医的愿望便如此被体制内与体制外双杀。



在这次事件后,还有人质疑太极拳的实战性,但我觉得,太极拳的实战性不需要被怀疑,就正如中医能给人治好病不需要被怀疑一样。一种拳术的诞生,肯定不是为养生保健而凭空创造,而应该是在长时间的技击实战中不断总结提炼完善而成。一种拳术的发扬光大,肯定不是因为它优雅好看、能够强身健体等原因,太极拳之所以能被众多的武术家青睐,根本原因还应该是它有很强的技击实战能力。现在太极拳没有表现出强大的实战威力,与当代传统武术的习练缺乏实战训练不无关系。

中医是一门医学,医学是讲究实际应用的,每一次临床面对病人,都是对医生的一次实战训练。所以无论如何,第三条做临床是不能少的。然而,中医被掐死穴掐得最缺德的也就是第三条了。因为前两条不行,还可以说是中医人自己不行,但第三条不行,却不仅仅是自身的问题了。做临床,这是比理论教育的西化更悲惨的阉割,奥,不,已经可以说是变性了,因为,临床,已经被彻头彻尾地西化了。事情是这样的,中医院西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老百姓想在中医院吃中药而不可得的现象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中医院校在临床教育这一块已经完全没有脸面再喊自己姓中了。在中医院根本学不到真正的中医也是早就被一届又一届的中医学子们习以为常的事了。在中医院根本开不了中药也是早就被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中医大夫安之若素的事情了。


有人可能还不服,我们开中药啊。确实开中药,而且是送给早已伤痕累累的中医学子的无情戳心窝子小补刀,一张A4纸都不够使的方子啊!论麻袋装的方子啊!成年累月地吃还不见效的方子啊!

传说中的“包治百病”

本来事情发展成这样,一部分有志青年说大不了我们不进医院呗,我们跳出体制自己干,自己踏踏实实埋头坐门诊。好,本来这样也挺好,毕竟还有一点星星之火,还有成火焰的可能。


但,一盆“万年寒冰魄银针针入肉水”立马泼了下来,把这点小火星灭得死死的。规培!这下彻底完了。规培,全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要内容就是在某个有规培资格的医院转科转三年。不管这医院是西医院还是中医院,三年啊,就是妥妥的纯学三年的西医啊,在医院繁忙的工作压力下,学中医只能挨到被窝手电筒里去的三年啊,然后,才有资格考医师资格证,考主治医师。三年后,还记得自己曾经想要姓过中么?当年被英明神武的毛主席掐灭的原卫生部副部长王斌要求全国中医学习西医的毁中医事件都没这么狠啊,那还是明着来的,这直接就是使阴招啊。规培这个事客观来讲,对西医绝对是顶好的,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大青年医生的临床水平,利国利民,有利于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但由于目前中医院严重西化的事实,规培这个事放到中医上来说,就是强迫中医学子多学了三年西医。好,我们退一万步讲,都是医学,都是治病救人的,多学学没什么不好,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嘛。

中西医的天平

确实,西医是一门优秀的医学,也是现代医学的主流,我们完全没有理由排斥它,应该好好学习研究它,争取与中医碰撞出火花来。但这话虽然不差,放在这里说却根本不合适。为什么?因为这里没有中了,纯西了,没啥可结合、可碰撞的了。中呢?上文早已说过,中在院校的理论教育时就不姓中了,学子们根本就没有种下能够健康发芽长大的中医种子,来到临床上,就被西连种子带化肥地翻新了三年,还哪能结出有中味道的果子?在这个问题上可能还有人非要再犟一下,说学中医是自己的事,只要想学中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能抽出时间来学。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被奴役惯了的扭曲心理,正常人都会看到现在这种形势就是对中医临床教育的不公平打压,或有意或无意地借用了中医院严重西化的事实,变相地强制中医学子多学三年西医,三年之后中医之心,存亡有无,各安天命。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医临床想要翻身,只能反抗现有规定。否则,中医就真正被掐死在了摇篮里。


其实谈到临床培训,还得扯回上一个话题,跟名师。

以中医现在的状态,即使中医院不学西医,只学中医,也无法进行合格的中医临床培训。体制内整天琢磨着挂吊瓶、开西药、动手术、写论文、做实验的中医大夫是没有能力担当临床带教老师的。若想要进行中医临床培训,首先要做的一点是在全国寻找出一批临床疗效高超的中医大夫。让这些中医大夫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中医大夫。当真正的高水平中医大夫达到一定数量,才有师资力量开展临床培训。而中医的临床培训完全不必局限于医院,于诊所、于医馆,只要有高水平中医大夫坐诊之处,皆可进行临床带教。中医的临床培训依靠的不应该是三甲医院,而是优秀中医。中医临床培训也应“转科”,不过转的不是科,而是师父,是广拜明师,采百家之长。总而言之,中医的临床培训,应是一种恢复古代师带徒模式的临床带教。



3、现代化的问题

这次事件之后,许多人呼吁武术界的人应采纳现代搏击科学的训练方法,不要整天只顾着站桩、练气,固步自封。我不是武术圈的人,也不懂武术,所以无权评价此事。但事关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却是中医一直面临与争论不休的话题,确实需要聊一聊了。中医需不需要现代化,我个人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需要。我们生活在现代的地球上,呼吸着现代的空气,穿着现代的衣服,吃着现代的饮食,用着现代的设备,受着现代医学的诊疗,思考着现代的事,处理着现代的人际关系。无一处不是现代的,中医不考虑现代的问题,怎么能治好现代人的病呢?


但中医应该怎么现代化?

我个人觉得,中医现代化,应该是用传统中医的认识方法、观察技术,观察现代自然气候的特点,观察现代人的饮食、作息规律,观察现代人的疾病规律,做出符合现代人实际身体状态的临床认知,做出符合现代人实际疾病规律的诊断与治疗。中医现代化,不是去改变中医本来的认识方法、技术手段,如果把这些改了,那就不叫中医了。中医现代化,现代化的是一些具体的内容,而不是核心思想。就像大树在春天会发芽,在夏天会枝繁叶茂,在秋天会叶落归根,叶子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产生新的形态,直至最终随风飘去,但只要树不死,主干与树根是永远在那里不移不动的。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可以在树上嫁接其它种类的枝条,这也是现代化嘛。但在桃树上嫁接李树的枝,结出来的只能是李子,而不可能是桃,虽然口味可能有所变化,但种类绝不会变。不论将什么样的本不与中医相契合的认识方法、技术手段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中医这里,结出来的都不会是中医种类的东西。只有从基因层面改造成中医的基因,才能结出中医的东西。但,现在的中医现代化,不仅想要在中医树上嫁接其它种类的枝条,还想把中医的基因改成其它种类。


如今搞的中医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技术研究中医,美其名曰让中医更加科学,实际却是在消灭中医。其实用现代科学的认识方法、科研技术研究中医不是不可以,屠呦呦先生就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巨大的成功实例摆在面前,对成果、荣誉、地位的渴望,对名利的贪婪,让许多人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行这条路线。但屠呦呦研究员做出的成果青蒿素是地地道道的西药,其只是受到中医典籍的一条记载启发而发展了西医西药而已,对中医整个理法方药体系并无丝毫实质性的影响。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的成分,青蒿素的成功不算中医药的成功。其一,黄花蒿本身就不是中药,其二,提取化学物式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脱离了中医治病的核心。

反观现在的中医科研热潮,能做出点实质性成果的大都是在沿着屠奶奶的这条西药研发路线拼命狂奔;而更多的中医科研更像是一种种花式扯淡。扯淡大体分两类,一类是认真扯的,不造假;另一类就是为了课题、为了经费、为了教职、为了自己的、学校的身份、地位胡乱扯的了,造假横行,垃圾遍野。


我们先来吐槽一下第二类。第二类对中医院校高等教育危害极大。中医院校的基础类研究生教育,本来主要应该搞的是中医经典、传统中医理法方药的理论性研究,尤其是几个研究四大经典的专业,更应该努力发皇古义,适当融会新知。然而现在基础类中医研究生,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科学学位的中医硕士、博士们,却真真正正都成为了一名名科研工作者,天天在实验室里琢磨着如何花样折磨小白鼠。



几乎所有的因为热爱经典而报考了经典研究专业的同学都结结实实地与耗子们打了三年、六年的交道,一场研究生念下来,做下的耗子血案,真是以后积累多少功德也抵不清啊。我们讲这种中医研究生教育极为无耻,无耻得令人发指,它最无耻的地方就是把一批又一批热爱中医、热爱经典的如金子般宝贵、如钻石般稀有的中医学子推上了一条不归路。


如前文所述,在中医理论与临床教育的双杀折磨下,仍有很小的一部分中医学子不忘初心,坚持中医,不害怕毕业后就业情况的劣势,义无反顾地报考了研究中医经典的专业,希望真真正正学一回中医,真真正正地学到中医的精髓,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人。然而,天怒人怨的事在他们以高分考进经典专业那一刻就发生了,他们这三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要在科研楼、实验室里度过的,《内经》、《伤寒》、《金匮》只是在小白鼠吱吱乱叫的凄惨声中深埋在心底的幻想与渴望。


三年的青春,三年的激情,三年的美好时光要通通折在一排排、一堆堆小白鼠的尸体旁边,这不仅是比强迫他们学三年西医更无耻的打压,更是对他们珍贵中医梦的无情摧毁。而且,以这些中医学子的科研能力,根本无法做出什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为了论文,为了毕业,三年的心血通通被一排排的数据造假湮灭,当从开始改实验数据的那一刻起,这三年辛苦最后的价值、意义便荡然无存。中医教育对中医的摧毁在基础类研究生教育这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药捻子碾碎了中药,谁碾碎了中医学子的心?

第一类其实就是不造假而已,对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摧残和第二类没什么两样。第一类可能确实做出了一些成果,但也仅此而已,这些成果几乎从未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对中医临床的进步做出什么实际贡献。而有些成果,如药理研究某某中药可以降血糖,某某中药可以抗肿瘤,某某中药可以抗病毒,某某中药可以杀某菌,更是对中医理法方药的异化,误导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医学子、中医从业者。


数十年的实践证明,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手段研究中医并不能给中医自身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反而加速了中医西化的进程,过度的强调科研对中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实,中医科研不是不可以搞,但只应作为中医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且是不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中医作为一门成熟的医学体系,有其自身的理论实践特点与发展规律。研究中医,应以中医自身的特点为根本立足点,用契合中医特点的研究方法去研究。真正的中医研究,首先应该有一批真正懂中医的人来搞。这批人应该是中医的临床高手,因为只有临床疗效高超的人才是真正掌握中医精髓的人,他们明白中医真正的方向在哪里,明白应该怎样才能让中医发展进步。


4、中医人不要浮躁

今日的“雷公太极”,反映出了传统武术界的浮躁风气,而中医界的浮躁之风,早已刮了更久。我们这一代中医,要想还做中医,就不应浮躁。不应去谋各种头衔、搞各种虚名、图各种地位、搞各种宣传包装,不应为了在体制内混得更好而去搞造假的科研,不应为了追求更好的前途而挤破头往三甲医院奔。


我们做中医,首先要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清清静静地读经典,从经典中体悟古人的恬惔虚无,体会古人的安乐祥和,这是中医人的基本心境素养。保持这种恬惔虚无,安乐祥和,我们就不会被各种繁华喧嚣所侵扰,我们就可以真实地体会认同经典的智慧,真实地感受到天地自然的规律,真实地看到人体的客观状态,做出真实的高超疗效。


我们做中医,应该踏踏实实地在一个地方沉淀下来,认认真真地为普通老百姓看病,不要攀附权贵,也不要宣扬专治疑难杂症,就从感冒、发热、咳嗽这些小病看起,这些小病是真正检验中医人基本功的病,也是最容易在老百姓面前展现出中医实实在在疗效的病。把基本功打扎实,让老百姓感受到中医的疗效,我们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做中医,就要在人民群众的土壤中扎下根,吸取古圣先贤的智慧做养料,不断地成长。当甘于在一个地方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做中医的人越来越多时,才会有真正能为中医撑得起一片蓝天的一个个栋梁,才会有老百姓对中医真正的信任,才会有中医复苏的鲜活的生命力。


投稿文章链接

纪录来稿 | 医生是一生的修行

救救中医院的明天

毛主席看中医:文革期间的土医土药运动——土归土,长出来的花可以很美丽

那些年我们逝去的“中医精神”

纪录观点 | 中医学习不外乎静心耕耘,正行无问

纪录来稿 | 世界银屑病日——中医解读牛皮癣的前世今生

中医手诊 | 希拉里是心脏病?教你如何从手看穿你的心

说说中医临床教育那点事儿

套路太深|说说中医院校科研的那些事儿

纪录约稿 | 推拿机器人未来也许很美,但不是现在

博弈论坛 | 《走不通的中医国际化》一文引发的争论

揭开中医师承的“遮羞布”

想开启奥运会中的洪荒之力,普通人也可以!

有意无意的中医骗子

走不通的中医国际化

你与名医相差的可不仅仅是医术

为什么要学习经典

中医人应多读“钱钟书”

手术刀改变的中医历史


 (づ ̄3 ̄)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