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业余研究者引发的古文教育思考

 滹南行东一庄翁 2017-05-14

2003年,辽阳人侯锡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了一封长信,认为该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古文部分的文字注释和翻译等有错误,并且有上千处之多!

从那时起,这位业余的古汉语研究者开始了他漫长的“挑战权威之路”。从石沉大海到终获回应,再到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特聘为审读专家,侯锡满的经历并不仅仅是一个草根成长为专家的励志故事,更掀起了一场针对中学古文教育的争论与思考。

一位业余研究者引发的古文教育思考

一位业余研究者的古文注释审校之路

63岁的侯锡满原本是位医生。他对古汉语的兴趣是从中学开始的,读中医时学习医古文又迈上一个台阶。而动起给中学语文教材挑错的念头,则缘于2000年给上高中的女儿辅导功课时,对教材中一些古文词语解释的质疑。

教材还能出错?较真的侯锡满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学古文主要就是靠课本,课本错了,影响就太大了。我对中学语文课本一直很有兴趣,每一次大规模的改版我都会买回来一套读,最开始是完全依从的,后来才渐渐开始质疑。”侯锡满把这个过程叫做“一从二疑三正误”。

经过数年的研究,他已经陆续在《语文知识》《语文月报》《读写月刊》《咬文嚼字》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积累了数量不菲的研究成果。2003年,他更是放下他务,每天专门从事语文教材的古文校订工作。

在与侯锡满见面之前,记者心里也在画问号,古汉语研究被称为训诂学,本身就是一门艰涩的学问,古人说“皓首穷经”,今人研究起来当然就更加不易。一个半路出家的业余研究者能做出多大的成绩?有没有沽名钓誉之嫌?走进侯锡满的家,看到他案头已经翻烂的《王力古汉语字典》及书架上一排排同样泛黄破旧的辞书和相关书籍,认真阅读他发表过的一篇篇论文,记者终于被他的认真态度和专业精神所打动。

从石沉大海到“舌战群儒”再到终获认可

杂志的影响毕竟不大,侯锡满决定直接挑战教材编写者。2003年,侯锡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出了第一封信,质疑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存在数以千计的古文注释和翻译等错误。这封信石沉大海,反倒激起了侯锡满的“斗志”,此后他又先后给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上书,逐渐引起了关注,出版社编辑的回应也从最初的简单生硬变得越来越尊重。

2014年4月,侯锡满迎来了一个转折性的时刻。受当时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殷忠民邀请,侯锡满前往北京,与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编审专家进行座谈。这次座谈,可以说是专业研究者对一位“草根”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检验,一位与会者笑称侯锡满是“舌战群儒”。记者仔细阅读了侯锡满提供的座谈会纪要,多少感觉到了观点交锋的火药味。

这次会议,侯锡满的最大收获就是专业水准终于得到了认可。会后的三天之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罗先友给侯锡满接连两次发信:“尊敬的侯先生:周一一见,甚感欣慰。我一直以来就对人说,中国以十亿之众,五千年文明,各种人才甚或奇才遍布全国各地。您周一所陈所显,是我亲身遇到的又一范例……衷心希望先生继续在古汉语王国里,探求不止,并不吝赐教……”“今后有古文审校方面的任务,要请您帮助我们分担一些。您的古汉语修养,正是我们工作中所需,您的社会责任感和求真精神,更让我佩服……”

从2014年8月起,侯锡满获邀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课本古汉语部分做审读工作,目前共校订2000多处。

一位业余研究者引发的古文教育思考

由侯锡满引出的中学古文教材编写的思考

根据侯锡满的统计,他对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校订有70%以上已经被出版社所接受。但仍有一些观点尚未被采纳。比如:对纪昀《河中石兽》中“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的“竟”字的解释,教材中注释为“终了,最后”,而侯锡满则认为应是“竟然”之意。再如:《孙权劝学》文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更”字,教材中注释为“重新”,而侯锡满认为应读作gèng,意为“另”。

在记者看来,侯锡满未被教材编写者认可的部分,或者反对的是主流学术界的观点,或者属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能否将这些不同的观点同时并列在教材当中让学生了解呢?记者将部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做了一个统计,将不同的观点罗列出来的虽然不多,但仍有几处,比如《〈论语〉十二章》中“吾日三省吾身”的“三”字,课本注:“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对此,侯锡满是不接受的,他引用古汉语权威专家王力的话说:“我们如果要求知道古人实际上说了什么,那就必须从两种不同的解释当中作出选择,或者从训诂学观点另作解释,决不能模棱两可。”

但侯锡满本人的经历同时也证明了今天的语文教材编写者已经拥有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将这种态度传达给尚处于初学阶段的中学生可不可以呢?这样做会给学生带来混淆吗?一部分老师认为可以给学生介绍不同的观点,比如沈阳市第二十中学三好分校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郑宜锋老师就认为:“古文历经千百年,不同的学术争议层出不穷。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有不同的理解更是正常的。既然提倡素质教育,就应该讲兼容并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观点。当然,教师也要掌握一个度,把教和考两条线分开,教的时候可以更开放,而涉及到应试的考点就要教得很明确。”但也有另外一些老师与侯锡满的态度相同:“中学生学的是浅显易懂的东西,凡是古文上学术争议层出不穷的地方,都是疑难问题,应该是汉语言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们的研究课题,不能让中学生去做。”

一位业余研究者引发的古文教育思考

关于应试与提高古文学习兴趣的思考

侯锡满不是一位只埋首书斋的学者,他坚持不懈给语文教材挑错的动力其实更来源于希望中国的学生们能够接受更好的古文训练、普遍提高水平。这一点,正契合了国家这些年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要求,《中国诗词大会》《成语英雄》这类电视节目的火爆也充分证明了全社会对古文教育越来越高的重视。

中学教材的编写也响应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记者统计了一下,高中语文课本中,古文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为例,13篇课文中,有4篇宋代词人的作品(8首)、3篇古文、1篇元杂剧(《窦娥冤》),篇目比重达到了61%。

社会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中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作为“三怕”之一,在古文的比重加大之后,教师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是一个大问题。郑宜锋老师对此就颇为头痛,他说:“虽然目前社会上流行国学热,从幼儿园、小学起就有各种诗词诵读的课程安排,但小学只要求背诵,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记住一些中考的考点即可。到了高中阶段,面对数量加大、篇幅加长的古文,学生们普遍觉得吃力,老师教起来也很费力”。

侯锡满也做过统计:高考中古文部分得分为零的学生并不少见。“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光靠背诵是达不到提高古文修养的目的的。”这些年,不少人请他到中学开设古文讲座,给高考生辅导古文,取得的效果都不错。侯锡满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首先一点是要提高孩子对古文的兴趣,在这一点上必须靠教师的引导,所以我在网上开设论坛,专门与教师交流,提高他们的水平。其次就是增加阅读量和词汇量,古文的学习跟学外语有些相近,提高外语成绩要靠大量阅读和背单词,学古文也一样,一是要读得多,二是要对一些常用词的词义和用法充分掌握。”

侯锡满说,他目前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将中学教材中的古文常用词加以总结归纳,希望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惠。

经侯锡满校正的部分例子

(1)竦峙

原文:“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课本原注:竦(sǒng)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侯锡满校:竦峙:同义词连用,耸立。

(2)立

原文:“三十而立。”(《〈论语〉十二章〈为政〉》)

课本原注: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做事有把握。

侯锡满校:立:成就。

(3)慢

原文:“淫慢则不能励精。”(诸葛亮《诫子书》)

课本原注:慢:轻忽。

侯锡满校:淫慢:放纵懈怠。慢,懈怠。

(4)四虚

原文:“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杞人忧天》)

课本原注:四虚:各方的空虚。

侯锡满校:四虚:四方。

(5)阿

原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课本原注: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侯锡满校:阿,名词词头。

(6)唧唧

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课本原注:唧唧:织布机的声音。

侯锡满校:唧唧:叹息声。

(7)龙钟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诗)

课本原注:龙钟:泪流湿衣的样子。

侯锡满校: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8)白丁

原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课本原注: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文化的人。

侯锡满校:白丁:等于说白身,指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新媒体编辑:王晓领

责任编辑:王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