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月,中医与易理 2016年7月17日

 庸师 2017-05-17

        未月,中医与易理     2016717

    今天讲暑湿之气。因为今天正好入伏了。明月可转发到你们群里

本月是未月,未月属土,土属湿,内经讲,中央属土,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统湿。

 这个月湿气明显很重,但为何湿属土,又与脾胃有什么关系呢

 :看看味怎么写?未加口,意思说,这个月生的东西,都是很有滋味的。明白吧

 未,音同胃,也就是通于 们的胃。

     内经说:未归形,形紧气,气归形,形归精,精归化。这一段特别不好理解。 来试讲一下: 味归形,就是说 们的庄稼,在这个未月是长的最快的。也就是农作物将天气之湿,转化为可以供 们吃的食物。饱满的玉米,就是形,未生出来的。明白吧

内经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形归气怎么讲。就是这些食物, 们人吃了之后,就转化为气。这个气就是阳气,推动 们生命的运转。气归精,就是 们生命的精微物质谓精。精是可以转化为 们的肉身,这个精就是 们人体可以吸收的部分。精归化,精微物质转化为肉身的过程,为化。比如,牛吃的是草,怎么能挤出奶来,就是化。只有精可以化生。如果用生物学道理讲, 想应该是化为碱基,购成DNA,蛋白质的基本成份的意思。这个明白吧。

气归精,就是 们生命的精微物质谓精。精是可以转化为 们的肉身,这个精就是 们人体可以吸收的部分。

    这个未,跟湿有什么关系?未,在十二地支讲是燥土,怎么跟湿发生关系呢?

这个未月,实际是以丑为体,未为用。为什么这么讲呢。脾属太阴湿土,太阴湿土,用十二地支表示就是丑未。

 太阴之脾的功能

 脾, 在中医主湿,但是又可以化湿,脾主运气水湿。是后天之本。它本身是湿所化生,怎么又可以化湿呢?同时,脾也是最怕湿的。脾就是围一个湿字转。

几乎所以各脏腑都可能产生癌病,没听说脾会生癌,心也不生癌。这又是为什么?

这就是要从脾讲脾的功能。因为它既不是丑,也不是未,而是丑未之冲,两种力量的作用而生。因有未之阳,冲丑之阴,丑主湿,未为化湿,具备两种相反的能量。这就是脾。

未月,天气湿,而阳气足,热湿氤氲,而食物生成。

丑为肿瘤,而得未冲,故不生癌变。 们思考一下,既然它不生癌,那它里边一定有克制癌生长之物。这东西一定是未这种力量。

现代医学发现,胰脏中产生两种对糖代谢相反的东西,一种抵制糖,如胰岛素,还有一种正好相反,促进糖。 说过,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有两种相反的功能存在,才可以使系统平衡。这就是阴阳,促进与抑制。脾,一定有抑制癌的这种功能,只是在某种情况下,它失效了。保护你的脾,让它永远健康,是根本。段老师在分社讲的未土课,丑未冲的位应该是中脘穴,混元窍那。那么其他的地支相冲点,我不会也都是穴位窍点

脾的功能是运化水湿。湿多生痰,痰聚而不散成癌,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脾管癌。

脾还主升清。拉肚子一般是脾不升清。脾跟胃都是土,胆升降功能正好相反,一个主升清,一个主降浊。本来吃进去的东西,是粮食,要经脾运气吸收,化精微物质,清阳上升供四肢百胲。可如果脾出不升清,就吃什么拉什么。人会日渐消瘦。

所以脾还主肌肉,脾健,肌肉紧,力量大。

脾,属太阴,可 们看它的功能都是阳的功能,得力于未之阳。脾是典型的体阴而用阳。

最后, 们讲一讲,健脾之药。

苍术、白术,苍术运脾,白术健脾。用于治理湿因脾,不能运化,或升清无力。

茯苓,利水渗湿,间接健脾。脾如果阴重坏阳,丑重伤未时,另一个办法不是加强未,而是清丑。茯苓将过多的水湿从小便排出,达到健脾的效果。

炙甘草,是被脾之药,也补心,火能生土,补心带补脾。甘而缓中,归脾和中。

人参,大补元气,也是补脾要药。人参一般偏温性,配合其他药用,才不至于上火。

 

子午年:少阴君火

卯酉年:阳明燥金

辰戌年:太阳寒水

丑未年:太阴湿土

寅申年:少阳相火

巳亥年:厥阴风木

 :

这是五运六气,每一经,都是阴阳两相,相反相成。

太阴主丑未,是五运六气这么讲的。

 

十二经与十二地支:

 

1、太阳经分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十二地支为辰戌。辰是膀胱,戌是小肠。

2、少阴经分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十二地支为子午,子是肾,午是心。

膀胱与肾相表里,辰与子相通。心与小肠相表里,戌与午相通。

3、太阴经分足太阴脾与手太阴肺。十二地支为丑未,丑是肺,未是脾。 

4、阳明经分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十二地支为卯酉,卯为胃,酉为大肠。 

胃与脾相表里,卯与未相通。肺与大肠相表里,丑与酉相通。

5、少阳经分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十二地支是寅申,寅为胆,申为三焦。

6、厥阴经分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十二地支为巳亥,亥为肝,巳为心包。

胆与肝相表里,所以寅亥相合,同气相求。 虽巳申相合,但巳申异气。所以三焦与心包没什么关系。

心包与心相连,午与巳同气。
《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解:卯为胃,其精输于未之脾,未冲入丑,同属太阴,归于肺。通于申三焦之水道,下输于辰,辰通肾气子,合水之精以布。五经:阳明、太阴、少阳、太阳、少阴。

少阳行寅卯辰,太阳行巳午未,阳明行申酉戌;太阴行亥子丑,少阴行子丑寅,厥阴行丑寅卯。所以,三阳为传变关系,三阴为递进关系。

太阴,得亥子丑三阴,故无热症;少阴得子丑两阴寅一阳,故寒热两化;厥阴得丑一阴,寅卯两阳,故寒热错杂。

龙龙雨: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六经与术数相和,妙不可言。

寅午戌三合,火气归戌:阳火运行,胆火生心火,心火可移热小肠

申子辰三合,水气归子:阴水运行:三焦水道下输膀胱,通于肾

未为脾,本为阳土,喜燥恶湿。 中藏木,以升为用

丑为肺,本为阴土,喜湿恶燥。 中藏金,以降为用

未为脾,本为阳土,喜燥恶湿。 中藏木,以升为用

丑为肺,本为阴土,喜润恶燥。 中藏金,以降为用

一、中医如何治病    

20172.13  

 

   张仲景 家族死了三分之二,半路出家,历代名医,科举没考成转学中医,30岁以后学比较好,明末后期一大批,元末金元四大家,不愿从政,不服侍外族

一、术数与中医:

 术数:著作少,且隐晦,为隐学,师代徒,掌握的人少,没有大范围公开。

       象:无象术数无基础,从象开始,八卦、干支等符号情怀生活的事物相对应

       数:从象开始,由象对应,时间,干支

 中医:显学  运用阴阳五行之理

       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    风寒火热燥湿  火取两端

       形与气为一对阴阳,病的出现,先气不对,再形发生变化(先气变,再形变)

二、五行运化六气

     八纲:寒热 阴阳 表里 虚实

三、治病

     人体有3万种病,无外乎六种。

     中医:气化治病,非形,人的生命靠气维持。无气则死。六淫治病(六气)淫:过度

           不平衡。  内外感召:天的六气与人的六气

     西医:解剖,经验,不讲气

     中医治病原理:望闻问切,不对抗!

 

         二、中医里的阴阳                          

20172.13  

   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黄帝内经

   西医:解剖   显微镜   从结构入手

   中医:阴阳  造成了对中医的否定,离开阴阳,没有中医。无法结合西医

阳化气 阴成形:阳推运生命活动“气血津精液”阳气重要,病字,阳丙坏了,气病时间长了,才形成形质改变,先气后形

六腑为阳: 空的,能动  小肠 胆  胃  大肠  三焦  膀胱

五脏为阴:实的  安静      

 

背为阳,胸腹为阴:阳经通过背,阴经通过腹

 

胸主阳,腹为阴: 胸为肋骨上面,心和肺为阳   腹为肋骨下面,大肠和小肠为阴

 

清阳出上窍,诸阴走下窍:头为诸阳之会,阳经从头的孔窍出来。孔窍的病:耳鸣,头晕,眼花,头部,阳不走上窍,浊气升

下窍病:胃气不降 恶心 大便不通。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阳从左升(肝)  阴从右降(肺),不是部位气的运行。

           左右腿都病,左表龙用“鹿角胶” 右白虎用“虎骨胶”?

 

人体气机升降

 

五行生克与五脏。肝木主升,肺金主降。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这一对升降之阴阳,各负其责。肝气升过,需要通过肺降之手段抑之。心肾是一对阴阳,心火是主降,肾水反升。形成既济。心是身体的发动机,产生大量热,如何将热移于肾,通过肺的降气移热于小肠,小肠生命门之火,暖肾之阳。膀胱得下焦命门之阳,气化而水气上承于肺,通过肺气输而全身。这是人体气机升降与运化的过程。

 

 

 

 

水火是阴阳之征兆:  心火下降  肾水上升   交泰丸   既济汤

 

气和血一对阴阳: 气为阳,气为血之帅 推血行   血为阴,血为气之母,能生血

 

药有阴阳化分,四气五WAN(万)?    酸苦涌泄为阴  辛甘发散为阳

 

因中医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中药是有副作用的,因有偏性。

如:生麻为升,降香(沉香)为降。

 

阴阳的几个特性:

1、对立与制约     寒之热之   热之寒之  虚之补之 补之泄之,

2、阴阳互根互用:阳中藏阴,如气血,阴在内,阳之富士康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生命消亡 = 阴阳离决

五藏阴阳皆有:心,为阳,藏阴,肺中肺阴为液阴,肺气属阳,脾为体阴用阳,肾为阴,藏命门雷火

3、消长:阳盛阴衰  阴盛阳衰    如上半年、下半年、

        阴阳同消同长,六胃地黄丸   同消涨 夏天,阳盛阴盛,如雨大,冬天,冷降水少,雨没了。

肿瘤:阳:生气   阴:杀气   同长,杀气可抑制,不可治愈

 

4、转化:阳可转为阴,阴也可转为阳。

   金元四大家:寒冷派  六气皆从火化    风湿的痹症,寒凉时间长了,化热,化成火

发烧也是寒极生热   糖尿病气虚阳虚,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5、阴阳制衡:不终身服药,靠自身阴阳自和

治病本质,调阴阳,贯穿始终

 

 

      三、五行学术在中医中的应用        2017-02-27

 

从阴阳化生五行,五行化生六气

不管身体症状多复杂,都可以简单归类五行,用五行深刻关系,四季演化为五行,四季的循环理解五行, 包括长夏

六气(火取两端)

 

药与色相配五色

体用相反,维持平衡

木,风,东方,春,青,肝

 

酸:主收敛,木主调达,相反

火,夏,赤,心 血

桃仁

苦,败火,嘴苦上火用柴胡汤

湿

土,长夏,黄,脾,

大枣肉为黄色入脾胃

甘,入脾胃,五味除外,淡味入脾。

金,白,肺,

 

辛,多为热药,因金为凉,相反

石膏白色入肺

水,黑,科,肾

地黄

壮励,贝壳,海里的

 

 

 

藏象学说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器官,六腑也是。

如:肝开窍于目,从肝入手,心开窍于舌, 舌面,舌下用药 心开窍,舌尖

    脾开窍于口,吃东西从口中吃,肺开窍于鼻,呼吸感昌鼻子不通气。

        肾开窍于耳,耳鸣时间长了,是肾问题。

 

 

五藏配五腑

 

五藏

五腑

开窍

 

 

目,筋,

筋脉相通,木火相生,抽筋

三榆肉,白勺,木瓜,

小肠

舌,脉

肝藏血,血通过心脉运行

 

口,肉

 

黄芪,人参入脾,太子参长股肉快

大肠

皮毛

主皮毛原始进化,感冒发烧,排邪气

 

膀胱

耳,骨

肾气衰,骨变

 

三焦多了一腑

病深入的层次: 皮毛----肌肉----筋脉----

 

五脏配五情

五藏

五情

 

气上冲,脑溢血,木生火将军之官,

缓,笑完了没劲了,暴喜得病

思日久,气得致病,让他发怒,“木克土”

气消,哭过后长吁短叹,让他高兴“火克金”

屁滚尿流,大小便失禁,气往下走,伤肾

 

五脏配五液

五藏

五液

 

 

容易流泪,风吹出泪,无泪

 

汗出伤心,冬天忌出汗,泡脚得心脏病。

麻黄出汗心慌加甘草

睡觉流口水,湿气收不住,小孩脾不好

 

过敏性鼻炎,从肺入手治

 

总吐,肾水收不住,泛滥

鹿风华

 

 

    四、五行学术在中医中的应用(从五行生克)        

 

017-02-28

  先看“中药学”“中医基础”“郝万山伤寒论” 道家:顺其自然  道教:修炼成仙

 

木:肝,生长,生发,调达,主风,风木春天,控制生长DNI复制,细胞封化,促进生命体成长

火:心=+热,第1,光明向上,心主神明   第2,温暖发热   五脏里产生热量的器官

土:脾,养,运化水谷精微,主湿,长夏主湿,阴土又怕湿,又为湿化生,运化水湿

金:肺,降,收敛,清肃,下降,声音,金能发出声音

水:肾,闭藏 通调水道,肾阴肾阳

 

五藏配五腑: 以藏为阴,以腑为阳: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戌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系膀胱癸肾堂。

 

五行相生

木生火:肝与心的关系。

如心气弱,扶肝可扶心。如肝、心上火过亢,导致心脑血管病爆发,心旺怕风吹,肝风动加火旺,怕木火相生

“正肝稀风汤”预防血压高,偏瘫,中风   “泻心汤”黄QING,黄莲,肝火心火一起清,实际 是泄胃的。

 

火生土:心与脾关系,不密切

        君火生胃火

土生金:脾肺关系,密切

        脾虚久了,肺气虚。山药补脾补肺补肾

        长时间咳嗽,肺病,从补脾入手。山药,茯苓,白竹

金生水:肺与肾的关系,密切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管水液代谢

        尿不净,小便频,除治膀胱,治上源肺。麻黄:开肺窍,利尿,打开肺气,例:茶过来,打开水才能倒出来

        老年人肺病,治肺必须补肾   金水一家,金水六均煎  痰多咳嗽, 治肺治肾:小青龙汤用五味子。

喘:肾不纳气,肾纳气与肺有关

水生木:肾水肝木密切

        补肾可补肝,二者一体。苟杞子,熟地(补肾,水生木也可补肝)

        四物汤:补血,补肝,用“地黄”肝肾同补

 

 

五行相克

木克土:肝克脾,治肝传脾,肝病久累及脾。

生气不吃饭,小柴胡汤,党参,补脾  柴胡:疏肝,配伍,平胃散,调肝气疏脾土,不受木克

土克水:脾土与肾水  脾变拉肚子,脾虚久了肾虚,封藏减退。

        “下沥清谷”拉的东西消化不了,肾火不足,肾不完全是水藏,肾中藏火,肾火不生不脾土,命门中火不足

水克火:肾与心最密切,不阴肾少阴心一个经脉,水火不既病,肾中藏雷火(命门火),与心火相既。心火亢胜,旺,睡不着觉,血压高,治肾治心。

        黄莲阿胶汤“少阴病的方,治肾兼治心

        “附子“壮命门火的药入肾加强心脏力量

火克金:心火克肺,肺火肺热如心火盛累及肺,肺不可太燥,火克,清肺火同时清心火。不可太湿

金克木:肺肝密切,“清金治木”肝火旺伤肺,平肝木治肺子病及母,面色红,火上来了,心火?肝火?面黄肌瘦,脾,黄白  “水”阳气不足

 

五、藏象学说“心”     3.2王鸿

五藏藏于肉里,通过“象”解决隐藏问题,故“肝心脾肺肾”不是月字旁,是“肉”字旁

1、 君主之官,主血脉

西医:循环系统,动力装置

中医:三个方面

第一:心气充沛  “柏子养心丸”少气、乏力、神疲、懒颜,补心气

第二:心血充足   “归脾丸”治血虚,血虚不等于贫血,贫血一定血虚

第三:脉道通利  血脂高,动脉粥样硬化,活血化淤

2、 心主神志

神志,脑管?脑为元神之府  

阴阳不测谓之神,广义:人体一切外在生命体现

西医,摘脾,没事,脾经指一个系统,不指单个器官。

      换心脏:心主神明,做梦,被杀 破案

3、 情志,主喜,总笑,心实,用泄。夺血者勿汗,夺汗者勿血。

4、 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汗为心之液,舌为心之苗,舌为说话,神志表达。

 

                      六、藏象学说“肝”     3.7王鸿

将军之官,谋略出焉

第一:主疏泄   肝胆通道系统,调气机气息

      1、愁,怒   因发怒,导致“啊”!大喊,肝气盛。 用“四逆汤”。“四逆汤”不等于“四逆散”

                  因发愁,用“逍遥散”肝淤,血虚,脾虚。上火“逍遥散”加入单皮,山枝,清血中热的药

                  浑身痛,肢体肿,怒?愁?看脉,短为气病,有力气淤,无力气虚。

      2、调节气血精液运行  用“疏肝建胃丸”

      3、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沁

      木克土,促进脾胃运化,生了气,想吃,因体壮,吃不下,因体弱

      胆?精?汁,肝之余气化生,存在胆中,不想吃油腻,好子以肝为先天,气血下行。

        

第二:主藏血  人卧血归于肝,人动血运于诸经,目受血而能视,手受血而能握

              怒血往上走,周瑜生气吐血“柴胡疏肝散”治气滞,血淤易致癌

              四物汤:补血

              当归:十个开方九个归。迎风流泪,肝阳虚

              肾虚:“佑归丸” “金匮肾气丸” 血虚:当归四逆汤

              清末明初,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肝襄炎:“消炎利胆片”“柴胡疏肝散”加减

              归脾丸:补脾气养心血,女同志补血不用。

              枸杞子:养肝胃

 

第三: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在液为泪。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

第四:束骨而利机关。

      筋弱表现:

             腰脱:筋功能弱了,不是骨。   “山榆肉”养筋必用。

             骨质增生

             肩周炎

            

七、藏象学说“脾”     3.9王鸿

第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运:输送,消化

不运化症状:腹胀,腹泻,倦怠  水肿(水肿:腰以下,为脾,腰以下,为肾)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第二:主升清:运化水谷精微,向人体头面运行。(如公园的喷头,用肺喷到上面脾)

             不升清症状:头晕,目眩,内脏下垂,脱肛

             常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第三:主统血: 统摄血液在脉道运行,不易出脉道。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崩漏,皮下出血。

             常用方:“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第四:喜燥畏湿,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怒胜思: 木克土

 

八、藏象学说“肺”      王鸿

 

   华盖:皇帝车上的伞

   心为君主之官,肺罩心  申子辰中,地支中有辰,再见申或子,为华盖。

   娇脏,呛水。主皮毛,皮毛冷,感冒,小孩子大鱼际发青,受寒,哑科

 

一、肺主气,司呼吸  两个方面: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大椎穴旁边 “定喘穴”点刺放血,哮喘控制。

 

二、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 1、排出浊气,吸氧,呼出二氧化碳

               2、气血津液向头面扩散,全身输布,由脾传至肺,肺向外喷射,全身散布下去。

           3、宣发胃气,调节腠理开合

   肃降:1、吸入清气   2、清气和脾的水谷精微向下   3、清洁肺和呼吸道异物。

   方剂:“玉屏风散”

 

三、通调水道:(上、下全身左右输布)、

       小便不利:胃或肺不能通调

       麻黄连轺(YAO二声)赤小豆汤 胖  浮肿

 

      伤寒论:六经辩证    金匮药略:脏腑辩证   四大经典中两本。

      伤寒+金匮=伤寒杂病论

 

四、肺朝百脉主治节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号脉:手太阴肺经

      治节:治理调节,辅心脏,调气机

 

五、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窍为鼻,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感冒清鼻涕,“小青龙汤”外感风寒,内有痰   

      玉屏风散加一点黄岑

雷霹枣木:桃木枣木辟邪,圣木,天地阴阳之电结合交泰之精华。

 

九、藏象学说“肾”       王鸿

 

一、藏精,生长,发育生殖

        精:先天之精:省用

后天之精(脾胃化生精微水谷)补益:黄精(不上火,长期吃,补阳气)

                                  胎盘(子河车)

 

二、肾主水   水液代泄,膀胱气化(产尿,排尿)

            下半身水肿:肾病  夜尿多,肾虚“覆盆子”

            不能控制膀胱排尿,听水声失禁  “说全丸”“益智仁”20克熬水喝。

 

三、主纳气

          呼吸:肾气足,深深地吸进去。不纳气,按住肚子,只用肺呼吸

          肺心病:支气管炎慢慢变成肺气肿,成肺心病,蛤蚧一对(尾巴一定要全)生山楂煎水服

 

四、主闭藏:坎卦 两阴夹一阳,藏阳。

          肾阴虚:五心烦热,阴虚,六位地黄丸,左归丸  号脉:左 尺脉 肾阴

          肾阳虚:怕冷,金匮肾气丸  右归丸  号脉 尺脉 肾阳

 

五、在志为恐,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

子午抽天(睡或练功),卯酉沐浴(锻炼)

 

十、六腑             王鸿

 

胆:中正之官,主决断  胆心怕事

胃:受纳腐熟水谷,太仓,水谷之海,通降,以降为和(消化掉)脾升

小肠:受承之官,化物出焉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心火下移小肠)

1、受盛化物   2、秘别清浊  吸收大量水液

大肠: 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化糟粕)

膀胱:洲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元气之别使(网络沟通)上焦:心肺, 横隔膜以上   中焦    下焦:肚脐以下

奇恒之腑:脑 女子胞(子宫,胞宫)共同特点是:有六腑的形态,但有五脏的作用。

基因是西医顶级技术,陷入迷雾,DNA复制时,有时关,有时打开,不是一段基因对应关系,是多种基因决定协同决定。

 

              十一、气血津液       王鸿

一、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2、 温煦作用(恒定36-37体温) 3、防御作用(卫气)

4、固摄作用(盗汗,虚汗) 5、气化作用(升降出入)

人体的四气:元气:A、先天原气,在肾   B、后天脾运化

        宗气:胸中,膻中穴,肺吸入清气,脾胃运化出来,气喘不过来,补中益气,心慌,宗气虚

        营气:荣气,和血一块运行,荣养全身,脾胃运化。

        卫气:固摄,防御作用,温养腠理开合,体温,汗液。感冒,卫气虚

 

二、血的生理功能:

        1、营养、滋润作用。含“营气,精液”人有显性、隐性两套生命系统。血主乳汁    

2、维持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失血过多,五藏藏不住,神志不清)。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贫血先补气,当归,黄芪。

 

三、津液:人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藏腑组织器官体液分沁物

      津:清晰,以水份为主,容易丢失,也易补充,跑步,喝水,丢津,非液,津血同源

      液:各个脏腑,含有营养成份高的浓的物质总称。慢慢损失,不好补

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共同来源,可以互化。

 

功能的概念: 气虚:少气,乏力,神疲,懒言   力量的不足

             阴虚:畏寒,肢冷,便溏         热量的不足

             气虚的人不一定阴虚,阴虚的人不一定气虚。

 

特质的概念: 血虚:面白,舌淡,肢麻

             阴虚:五心烦热(2+2+心),潮热盗汗,舌红少苔

             血是阴的一部分,阴是血加其它精津液总称

             血虚的人不一定阴虚,阴虚的人一定血虚。

 

                  十二、脏腑升降

主讲:段老师   今晚(328日)8

首先讲脏腑的升降,指的是气的升降。由气的升降,带动其它精微物的升降。如血,津、液的升降。

因为升降问题在中医中特别重要

很多就是升降出问题得的病。

其实五脏六腑都有升降。

我将升的罗列出来:肝主升,脾主升,肾主升。胆主降,心主降,胃主降,大肠主降。肺主降,也有升。 三焦有升有降。

肝主升,升什么?肝如果升不起来,会得什么病?

肝,主升阳气,升血。为滋养头目。目能视,就是肝血升而滋养的结果。

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肝有升而过亢的可能。肝升过了,就可能有高血压,严重会得中风。肝升太过,人会情绪暴燥,激动。也有可能会头痛,眼目胀痛。

肝升不足,会清阳不能滋养头目,也可能会头痛,但与前者的痛法与治法完全不一样。肝升不足,会萎靡不振,眼目昏花。

大家会辨别肝升过,与不足的两者的不同了吧

肝升过我们称肝阳上亢。有一名方,叫镇肝熄风汤可以治。化肝煎也是治这一类病。

中医有一句话这么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这句话特别重要。

就是说,如果肝升过了,可以通过降胃来降肝。肝不足了,可以通过升脾而升肝

那么,我们看脾是主升清的,脾的升清也是可以滋养头的。因为脾主运化,运化精微,也就是胃与小肠消化也的营养物,要升到头上,以供人体上部。

脾的升除了养头之外,带要养四肢肌肉,供你运动消耗。这是与肝的升有所不同。

脾之升,没有升过这一说

脾主升,如果脾不升了,脾气会下陷,清阳下陷第一个问题,就是拉肚子。我们知道,人拉肚子后就没力气了,为什么?因为阳气下行了,供不了四肢了。

升脾阳的重要方,就是补中益气汤。

脾气下陷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日久会使脏气下垂或脱肛。补中益气汤,就管这个

脾气不升,下陷的表现,也是有气无力。没精打采。但有一个特点,就是大便总是稀的。

升脾阳,同时会升起肝阳。所以,肝阳上亢型的人,不敢吃升脾阳的药,怕引发其它疾病。黄芪,是升阳的主要。柴胡、升麻等 ,可以升阳。

我们下边讲心肾。

心肾相交,如何交?心火要下潜,肾水要升腾。靠谁来完成?

中医讲,肺之一呼一吸,可以帮助交通心肾。呼气,肾上承于心,吸气,心下济于肾。

其二,心火可以移热于小肠,下济于肾。

如果心火不降,或烦燥不宁,或虚阳外越口舌生疮。或心烦意乱,觉不安。

如果肾水不升,则生寒生冷。下焦冷凝。小便频数等。

中医有既济汤,或交泰丸之类。

再讲肺

肺主要功能是降。这等同于五行中金。但肺还有宣发之功能。宣与降两功能。

宣发,就是散布水气、布津液。心就象发动机一样,会产生很多热量,心离肺很近,肺就象一个有水的冷却系统,心热与肺相作用,就会产生热气,水气,宣散全身。

肺主气,这个气是要降的。肺气通过肾的纳气归元而降,取象为金生水。

肺气不降则为逆,逆则生咳喘。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说的就是肺气右降而肝气左升。

肺在人体左部,肝在人体右部,但中医说的是气的上升与下降通道,不是脏气位置。

胃也是降,与大肠一个系统,都是降。

这个好理解,吃进去的食物通过降气才能下行,并消化,排出。

如果这个降气出了问题,首先是胃气上逆,就是打嗝。或者口中味道比较重。

还有就是大肠不降而出现大便秘积。只要便在肠中停留时间长了,就一定便秘了。

老年人,常有这个毛病。

胃与大肠,六经讲它们属阳明。以后还会讲到,半夏这味药,既能降胃,也能降肺。

最后说胆

胆之气要降。所谓胆要随胃降。胆不降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口苦。

我们的大便为什么是发黄,就是因为胆之黄降下而呈的色。如果这个黄不从大便走,小便可能发黄,或身发黄。

最后,讲三焦,三焦是升降的通道。也就是说,上焦、中焦、下焦,各有升降。三焦只是道路而已。关于三焦的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讲到。

 

十三、脏腑喜恶

今晚(330日)8

        

肝者,甲乙木也,喜条达。条达是舒展、条畅、通达之意。怕抑郁,抑郁是遏止阻滞。

肝象春天之木,具有升发向上之能,调畅情志。不可以被压抑。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

内经讲:甘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泄之。

这句话怎么理解?

后边要讲到中药的性味。酸为收,甘为缓,辛为散,苦为降,咸为软。

肝急,就是肝气不舒了,因为肝为将军之官,急就是怒气了,紧急了。怎么办,甘味的药物能缓急。如甘草。

肝急之后,除用甘药之外,还可以用辛药。取金克木之意。辛能散,能平肝木。如桂枝,得春三月木气而又辛,可以平肝木。

另外,肝除了苦急之外,还恶风。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

肝急,左关脉会出现弦紧脉。急之过会动风。就严重了。

动风必引动相火,木火相生,就会引发中风。

肝,有点类似我们的庄稼。必须有水的滋养,体阴能用阳,阳表示它向上健康生长。风太大,庄稼就倒了。

最后,以酸泄之。表明治肝之药,用甘、辛、酸三类药。酸药入肝,如白药、山萸肉之类。

我们再讲心

心者,丙丁火也,神明之俯。喜舒畅,明快,通透。浊气不能干。

内经讲: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这句话怎么理解

心缓,主心气涣散。

我们见过严重的情况,双目上串,气脱神涣。用什么办法,用酸药收敛神气。张锡纯用的办法是用大量的山萸肉急救。

此以酸收之防脱。

酸药入肝,以补肝来救心之法。

心脏有第二类毛病就是痰气堵心。这在现在特别常见,因为现在人吃的好了,血脂高了,心脏之血管堵了。中医讲是痰。这时心脏会痛,或压痛,或憋门气短。怎么办,内经告诉我们,以咸药软之。

中药中咸药能去痰。如牡蛎、芒硝都能去痰。

水蛭,咸,是去血管堵塞很好的药

炙甘草,是补心之要药。急着用酸以收,缓则用甘以补。心慌心悸有个名方,叫炙甘草汤,也称复脉汤,君药就是炙甘草。

内经所讲的泄,实际是补的意思。

内经还讲,心恶热。心为火脏,火旺会扰心。心神不宁。这种情况要用苦药,折其火热,如黄连,苦参,桅子之类。

伤寒论里有泻心汤。

脾者,戊己土,能运化水湿,升举清阳。脾恶湿,喜温而和。

内经讲: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票面以缓之,以苦泻之,以甘愿补之。

脾是运化水湿,可是它本身怕湿。湿能困脾,则运化不力。怎么办。食苦以燥之。中药的苦药性偏。苦药分温燥与寒燥两类。治脾当然要温燥最好。如白术苍术,能除脾湿。

急则用燥,缓则用补,甘草,人参都是甘味之药。

炙甘草专补心,甘草则专补脾。

肺者,庚辛金,秋金之气下降。肺为清肃这顺。

内经讲: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气上逆就是咳嗽。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热则火来克金,寒则也伤肺。所以治费要关注寒热两伤。

用苦泄之,是肺受热。不管受寒或受热,都宜用酸药,如白芍、五味子。如肺受寒,则用辛药以温之。

辛药如细辛、干姜之类。

麻黄发表行水,是治肺喘之要药。伤寒肺受寒邪,宜用之。

石膏,辛凉,色白入肺,是治肺中化热之要药。

最后讲肾。肾者,壬癸水。主藏精,纳气。肾喜润下,恶燥。

内经讲: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辛泻之。

燥,如何用辛药润呢?辛药不是热性药吗?怎么理解这句话

谁知道?

辛药为发散之药

肾为水脏,这里的燥的意思是水被抑制了,所以燥,所以要辛药发散行水。

八味肾气丸中有肉桂或桂枝,就是用辛药润之。

肾要坚,是什么意思?

坚跟软相对,男人都知道什么意思吧!

中药讲苦药能坚。

如黄柏之苦,入肾。有一些阳萎是因为相火过旺而湿浊侵下,需要的就是这类药。

如果你摸寸口脉过寸而长,就是湿热下注,用苦药坚之。如柴妙饮治之。

咸入肾,咸是肾的本味药。肾病要小食咸,咸味真能泄肾。

 

十四、中药的四气五味我:

今天讲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这跟四季春夏秋冬相应,寒主冬,热主夏,温主春,凉主秋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

气味,现在我们当一个词来用,实际上气与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个词

简单讲,味是可以尝到的,而气尝不到。

中医讲理气,命理讲象数。气在中医概念里特别重要。

中医,将数百味中药,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定义之后,通过配伍而确定方剂。所以四气与五味是最基本的定义药性的方法。

温热属一类,寒凉属一类。还有一类偏性不明显,归为平。

热比温程度强,寒比凉也是程度强。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初学者,可以分辨阴阳两类就可以了。如温热药:干姜、细辛,附子、肉桂等

寒凉药:石膏、知母、黄芩、栀子等

寒则用热,热则用凉,这是基本的用药法则。在实际的用药配伍中,往往是寒热并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疾病很多不是单一的,有寒热错杂之病,所以就要寒热并用。

这跟配调水不一样,水热,调冰就会凉下来,但治病时,药物会有归经与作用脏腑的不同。如,人有时会上热而下凉,或胃热而脾寒。这时就是寒凉药与温热药同时用。

还有,过热或过寒的时候,也会在配伍中,用反佐之药。这是怕产生病药的格拒。就好比,锅烧的太热,你要放进去凉水,这时水会在锅上跳,一下凉不了锅。所以治大热时,在大量寒药中会加一味热药反佐。或治大寒时,在大量热药中会加一味凉药反佐。

五味是:酸、苦、甘、辛、咸。实际是六味,还有一味淡药,就是没什么味道的药。就如比,0也是一个数。

五味对应五行。这个大家都知道吧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甘淡为属阳,酸苦咸属阴

四气与五味相配,会有许说种关于中药的说法。

如辛热、辛温,也有辛凉

甘,有甘温药,也有甘寒之药。没有甘凉这种说法。这些只是习惯称谓。

酸,有酸温,有酸寒,不同药性。

苦味药,有苦温,有苦寒。两种说法。苦药多寒。

咸药,有咸热,咸寒两类。

辛药,虽然属金,但与我们讲的金之性收敛完全相反,辛药能行,能散。这我们前边讲过了,是体用的原理。

酸药,虽然属木,但与我们讲的木之升发之性相反,酸药主收。酸药除收年,还有涩的功能。如止汗,止泻,遗精,固崩。等

补充一下,辛药,辛药可以行气,活血,散寒,化於。辛药还有润的功能。

甘药,能补,能和,能缓。甘能补中气,能调和,能缓急。是土德之体理。以甘草为代表。

苦药,能泄,能燥,能坚。苦药多寒凉能降火,能燥湿,能坚阴,坚阴就是泄火存阴之意。苦药还能泄泻。

咸药,能软坚,也能泄下通便。能散结,能消痰。有肿块的地方,会用到咸药。

淡药,能利渗。即通利小便的意思。通利小便可以利水去湿,可以去水肿。利湿则等于补脾,因为脾怕湿。茯苓是最常用的淡渗药。

除这中药六种味之外,还有一类芳香药,可能不用用此归类。香类药在汉代比较少,唐以后,从西域引进很多香类,后来很多也入药。发展为一类药

芳香药,有些辟秽,扶正气,防疾病的功能。古代用来处理尸体,防止腐败。

还有一些用于解表,如得薷、薄荷

还有,用来开脾胃,增进食欲。这个很好理解,香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增加食欲。如木香,甘松

同时,香药还可以化湿。如藿香,佩兰

因为湿能阻碍中焦气机,痞满吐。香药能化浊醒脾

有些名贵香药,可以开窍醒神。如麝香。

还有的香药用于行气活血,最常见的是乳香,没药

这个没字,念“么”,是外来音译药名。

这两味药是一种树上产的脂。所以入经络。

我们学习中药时,一定要知道它们是什么气,什么味。寒热你要知道。

中药常用药400味,有至于学好中药的,必掌握这400味药。可以看你们购的光盘。

没有想深入学习者,听听我们的课就可以了。

讲方剂时会讲君臣佐使

下节讲药物的升降浮沉及其它

香薷,打成得薷了

中医是显学,想学好,只要用功就可以。命理,用多少功,没师带根本不沾边

就好比学科学与学技术一样。如果学物理学,达不到顶端基本是没用的,如果是技术,则差一点也有用,中医差一点还是可以治一些病的,至少知道生病从哪入手治。命理学不好,一个命都看不了。

十五、中药的升降浮沉

我们前边讲过,五脏六腑的升降。中药的升降浮沉,就是在脏腑气机逆乱后,用药物平衡。

升,就是提举,向上;降就是降逆,趋下;浮就是向外发散,趋于外;沉就是向内收敛,趋于内。

简而言之,就是上、下、内、外

升浮为阳,降沉为阴。大家还记得,我们前边讲过的脏腑的升降吗?

当脏腑升降逆乱后,就会有病。前两天还治一个呕逆的病人,就是胃气不降而逆了

恶心,也是胃气不降,恶心同时伴有胆气不降,木克土的意思。咳,就是肺气不降

有一些喘是肺气不降。有一些喘是大气下陷。治法完全不同

一般而言,轻质的药物是升者居多。重质的药物是降者居多

诸花皆升,唯旋覆花降。矿物药都是沉降的。植物的种子大都是沉降的

比较常用的升药有:柴胡、升麻、桔梗,还有各种花类

黄芪是补气同时有升阳的作用。一般有气机上逆的情况,忌用升药,如用升药,也需要配伍降药。植物根茎升的也多,如葛根。有些药升降双向调节,如桂枝。这味药非常常用,也非常特别。以后会讲到。

常用的降药有:赭石、半夏、龙骨、大黄、芒硝、苏子、枳实等。怀牛膝,降血,补肝肾。是降中补的药。

还有,通过炮制,改变其药性。如用酒炒之后,就有了升的性质。用于治头目之火。我们喝酒后脸红头晕,酒性上升的。

我们再讲浮药。浮,实际上是向外发散性的药。

常用在解表。如麻黄发表散寒,蝉退,发表退热。升麻、薄荷、荆芥等,都能发表。

向上、向外的药,可以用来:疏散解表、宣毒透疹、宣肺止咳、升阳举陷、行气开郁、温通经络、涌吐等作用。因为是阳性的。

许多补益之药实际是沉的,如生地熟地,种子药、苦味药。酸性药之收,也属沉降药

向下、沉降的药可以用来:清火泻火、泻下通便、利小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止呕、止呃、消食、困表止汗、收敛止血等

还有一些行可上行头面,下行肾脏,如川芎。哪都能到。

在用药配伍中,为了调整逆乱的气机,有时升药与降药同时用,如桔梗升,枳壳降,两药经常一起用。这样的效果是,可以做到当升则升,当降则降。麻黄升,石膏降,两者常配伍。起到很好的调节肺气的作用。

小柴胡汤,常用来治疗恶心不想吃饭。就用了柴胡之升,与半夏之降。

经方方剂配伍之妙,现在学习起来,真的要相信中国上古必有圣人。决非出自于人的智慧,这也是中医最吸引我的地方。

升降之气机逆乱,在中医治是很容易的。也是最简单的。但西医束手无策。因为西医不讲气,没有气的概念就治不了气病。

川芎通行十二经。治头痛圣药,也治妇女经痛。

治肺逆咳喘,多数情况要升降药并用。因为肺司呼吸,呼气为升,吸气为降,一旦逆乱就要上下同调。杏仁这味药,也是有双向作用。杏仁能解表宣肺,又能通大便而降肺。

中医,如果有立志学习者,要准备好记很多东西,要坚持。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难点不在于别的,而在于内容太多。

十六、六淫之风

六淫对应六气,六气是指天侯之自然之气:风寒火热燥湿,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淫就是过度的意思。某气偏盛了,就成淫

当然,外界的六气,会引动人体内的六气。所以六淫这个概论不仅指外气,而更指人体的内内生的六气。中国古人是天人相应的观念。也就是说,每人个的体内的六气可能是不平衡的,可能偏于某一方盛。这种人就特别容易感受外界的六气,内外引应,就会生病。

这种先天的偏性,可以通过看命局看得出来。

六气是从四季的四气变化而来的。春,风气,夏火与热气,秋燥气,冬寒气。加了个长夏之湿气

自然界的风,我们大家都知道。那人体怎么体现风呢?风邪侵害,表现多样,有内风,外风之别。

最常见的是伤风感冒

恶风就是伤风了,伤寒论讲,用桂枝汤

伤风,表现为头项强痛,恶风,有汗,鼻塞,咽痒等。有还常见的是风疹,荨麻疹等。

风邪,还可以与其他邪气结合,有风热、风湿、风寒、风水、伤风。

风为百病之长,也就是说,风能引起多种疾病。要引起高度重视。风性的特点还有,喜动,游走性,变化快,发病急。

我们先讲外风

外风先侵害的是肌肤,伤卫分。

1、风寒:表现为恶寒、无汗,头痛,骨节痛,脉浮紧。宜用麻黄汤

2、风热:发热,微恶风,出汗,头痛,有的兼咳,咽痛,口喝。脉浮数

3、风湿:浸害皮肤,湿疹、风疹,都有痒的证状,有走串性,此起彼伏。风湿伤经络,会恶风,身重骨节痛,微肿,行动不便。

4、风水,全身浮肿,面目肿。恶风,汗出不渴。脉浮。

外风都容易治,都有相应的经方。一般两三付就会见效

内风就麻烦了。内风就中医讲的中风,西医的称谓可能是脑出血或脑梗之类的。

其发病快,轻者口眼歪邪,手足麻木、抖动。重则抽搐,昏迷,角弓反张,半身不遂,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内风主因在于肝。因为肝能生风。

第一种是热极生风,也就是木火相生。这种情况表现为高烧不退,热盛昏迷,胡言乱语,抽搐。小儿容易有。

第二种是肝风内动,这种容易受情绪影响而出现中风。一般是因为肾水不能滋养肝木。有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可以治之。这类人容易血压偏高,来时情绪也不好。

第三种,还有就是血虚而生风。我们知道肝主藏血,肝体阴而用阳,所谓体阴就是藏血为阴。肝不藏血,风就易动。这跟我们的风水原理一样。搞风水的都知道,风遇水则止。身体上风遇血则止,一个道理。

治法可以养血来治风。

血虚生风,看以表现为头晕眼花,四肢麻木,抽动,还有就是手象鸡爪。此因肝血亏,筋脉失养所致。

我们说一下肝风的用药。首用地黄,当归、川芎养肝之体。白芍柔肝养血。

再根据其它特点,配降药牛膝,赭石等

肝风动忌用柴胡及其它升药,因为柴胡能劫肝阴。忌用偏燥性的药,也忌用热药,因为木能生火,就引发相火发动。

以上用药指的是内风

总结一下风邪特点:

1、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无孔不入,又善居高而动摇。

2、其性易流动、活泼。为阳邪,善开泄。

3、易与其它邪气合力作用。合寒,合热、合燥、合水、合痰,合湿。

4、易伤人头面、阳经、项背,关节、肌表、卫分。其特点游走不定。严重就是内风,可以至死。内风一旦造成伤害,治起来非常费事。

5、风能袭表,表皮通于肝,所以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的疾病。咳嗽是常见病。

中医治风的原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伤阴偏燥的药不可轻用。养阴养血的药是首选。

秦艽、防风为风中润剂,可以用。但其它一些风药偏燥,慎用。

黄芪主大风,是治风之药。但在火动肝木上冲时,不可轻用,因为黄芪升性较强,又能生热。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十七、六淫之寒  4.13

寒,我们想到的是冬天。冬天寒冷,北方也寒冷。十二地支亥子丑表示寒

寒在人体伤的是阳气。寒属阴。

表现为: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等。面青淡无色,舌淡白。都属寒。

常见的毛病,就是冬天四肢欠温。中医讲为四逆。有人严重的情况,夏天都有肢冷的感觉。那就很寒了。

寒脉是沉迟脉,沉是脉位深,迟就是跳的慢。

寒性凝滞,所以寒有时表现这痛疼。这个疼字,造字的时候就表明,是因这冬天的寒。

凝滞还可以表现为经脉不通,因为不通才痛。

寒性是收引的,挛急的,紧脉也是寒脉。

寒,可以与湿,可以与风合起伤害人体。寒甚至还能与热相伴。这一点可能大家不好理解。

内经有句话: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什么意思呢。冬天感受寒邪,没有及时治疗,到了春天,阳气来复,会得温病。温病是热性病。这就是寒之日久能化热

所以,《金匮》用方,许多是寒热两种不同的药并用。原因就在于此

中医历史上出现过一派叫寒凉派,他们的观点是:六气皆从火化。不仅是寒,其它气都可以化火。

寒,分外寒与内寒

先说外寒:

1,寒伤肌腠,便阳气不能外达,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痛等,脉浮紧,此为伤寒,仲景用麻黄汤,发表汗出而解。

为什么伤寒后,怕寒,却又发热呢?

身子温度很高了,却叫怕冷?为什么呢?

发热,并不是身体的病证,而是肌体正气出表抗邪的表现。也就是说,外邪入侵,人体调动体内阳气,出表抗邪。问题不在发热,如果受寒了,身体没有发热,那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发热恶寒,伤寒论讲属太阳病,如果恶寒不发热,脉沉细,那就是太阳少阴合病,就是容易要命的情况了。所以,感冒后发热,正确的办法不是退热,而是解表

2、寒邪通过体表伤肺。因为肺主皮毛。使肺感寒。咳嗽,流清涕等证

3、寒邪还能直中肠胃。有些人一受凉,表现为吐泻,腹痛,这是体内阳气不足,脾胃虚寒的人。

再说内寒:

这类人是阳虚体质,成天说怕冷。表现为面色苍白,手足冷,喜暖和地方,舌质淡白,脉沉迟弱。

还有一类内寒属心阳不足。心主阳,寒重伤阳会伤及心脏。有心闷甚至绞痛。面青唇紫。

如果脾阳不足,寒伤脾,则是腹胀食少,便溏。

如是肾阳不足,寒伤肾,则是腰痛,背凉,小便清长,阳萎,女子带下清稀,或经痛。

我治过一个女子,例假来的不是正常的血,而是水样的东西,来时巨痛。说是东北天寒,早上送孩子上学,开车时坐在冰冷的车上,时间日久而得的。我用的是血腑逐瘀汤加味,服一段时间药治好了。

肺生寒,表现为咳痰清稀

肝生寒,表现为少腹或睾丸抽痛。也有表示为颠顶痛,或干呕吐涎沫。

我们总结:

1、寒为阴邪,为冬季之主气

2、寒性凝敛,又主收引。袭肌表,能使毛孔闭,而不能出汗。也有一种情况是表寒而里热的感冒,伤寒论讲:汗不出而烦燥,此时须用大青龙汤。否是则很容易转化为肺炎。

3、寒主收引,筋骨肌肉关节挛急,痛而屈伸不利。

4、伤寒,水液代谢失常,出现清澈、稀薄的痰或尿。小便清长,下利清谷。女子白带稀多。什么叫下利清谷,就是拉下来的是未消化的食物。这说明脾肾两阳俱虚。

寒之用药:

麻黄、桂枝发表,温表阳。

干姜,暖脾阳,也温肺。因为干姜黄中带白,白入肺。

附子、肉桂温肾阳。火神派喜欢用它们。还有细辛

吴朱萸暖肝。

此外,常用的温药还有:小茴香,蜀椒,良姜,艾叶等

人参性偏温。补脾用之。

食物中,猪肉偏寒,牛肉与鸡肉偏温

好,今天的课就讲这么多

 

 

十八、六淫之暑和燥

 

今天讲六淫之暑,与燥邪

暑邪生于夏季,一般是农历六月之未月常见。暑,实际上是湿与热交作的结果。因为季夏之月多湿,又主土,主脾,主湿。

内经讲,夏至前,容易得温病,夏至后病则是暑。

这个时间,气温过高,而有闷热,地气向上蒸,就产生湿。两者交集生暑病

轻一点,叫伤暑,重一些就是中暑。

伤暑特点:腠里开泄,恶热、大汗、头痛、身倦,唇干,脉洪数。也有呕吐,胸闷,汗出,气急,食少,腹泻,小便短赤。:

中暑就严重了,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发热气粗,出冷汗。多因烈日或高温下工作倒至。

治暑,要抓住湿与热两点用药。

宜用芳香宣导之药。如常用的霍香正气水。治伤暑之吐痢不止。

还有清暑益气汤

治其湿,要用利小便的药,还可以用轻宣之药,透气湿热之邪

总结一下,1、可用芳香化浊之药;2、可用宣化利导之药;3,可用养阴补气之药;4、可以降火清热之药。

根据病证来先方用药

暑是阳邪,阳邪一定会耗气。先伤气份,所以伤暑、中暑者首先是少气无力。伤寒有方是竹叶石膏汤,可以用此方加减治暑。

伤寒指的是仲景《伤寒论》

暑邪还易伤阳明,肠胃。也会伤脾,因为脾主湿。证见拉肚子,呕吐。

也可能是因为夏天贪食凉东西所致。用药以芳香药化浊和中为主。不能强补。

如藿香、木香、陈皮、半夏、枳壳、苍术、寇仁、砂仁等

气机一调,休息自养。很快就会好。

我们再讲燥邪

燥邪容易发生在秋天,秋气多燥。易发人本身体质就偏燥。天燥气内外感召,易发病

燥邪,首先伤的是人体的阴精。燥邪也是阳邪。严重或日久的话会伤精血。这类人平时体液就不足,如鼻干,唇干,咽干,干咳,皮肤干,大便干结。

伤燥,有外燥与内燥之分。还有凉燥与温燥之别。

外燥容易治,如咽干,干咳,唇干。

内燥,如五心烦热,口喝引饮,小便短赤,便秘,皮肤干。毛发枯易折,指甲干枯。由阴虚累及到血虚精亏。治起来就费时了

凉燥,要滋阴同时要辛温,辛药可以润,也可以温。

温燥,就是在滋阴的同时,要清解其热。

内经讲,治燥的原则是辛开温润,“燥淫所胜,平以苦温,左以甘辛。”

燥易伤的肺,因为肺喜润恶燥;其二,易伤大肠。因阳明肠胃属燥金。

伤肺,必伤其表皮之肤。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会引起便秘;反过来,便秘日久也会引起肺燥。

凡干咳,或咳痰有血丝者 ,定是燥伤肺

治燥之中药,要养阴润燥,如百合、山药、麦冬、沙参养肺阴。

知母、生地、首乌,养肝肾之阴

阿胶补血润燥

但不宜加一堆养阴药,这样方子会呆滞,需要配以辛以散之,

如配桂枝

还可以配行气补气药,因为气行则水布,如配黄芪升阳。

养血可以润燥。肝藏血。所以象生地、首乌是常用的养血养阴药。首乌还可以通大便,润大肠。

一般润上焦头面,我喜欢加入黄芪,补下焦及血份,就用上边两味药。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19节中医课   今天讲六淫之湿2017420

太阴脾主湿。大家还记得吧。脾能运化水湿,如果脾功能失调,体内就会生湿

湿是阴邪,重浊,腻滞。可以跟热、寒、风、暑合而治病。甚至还可与燥邪合病。

跟热为湿热,跟寒为寒湿,跟风为风湿,跟暑为暑湿。

而且,有些病是风寒湿热合而为病的,这就比较难治了,如风湿与类风湿病,就是如此。

湿病有些什么特点呢?

湿病表现多样,如肢体沉重,小便不利,女子带下,便溏,麻木不仁,舌苔厚。病情缠绵,反复发作。

而且,湿病与痰病相关很紧,湿久可以化痰。

中医讲的痰与我们吐的痰不完全相等,中医讲的痰可以出现在人体的任何部位。

皮肤下,可以出现痰块。

痰可以蒙闭心窍

湿病,有多种原因,有的是久居湿地,也有是先天脾气不足,也有是因为酗酒。酒能生湿。

湿侵入人体,日久有一个寒化或热化的过程,或先寒后热。所以治久湿,用药就比较复杂一些。

胖人多湿。很多女孩子爱美要减肥,肥其实是湿性体质。节食不行,容易伤脾,好的办法是健身多运动,或服一些健脾药

喝啤酒长小肚子,其实就是生湿了

湿分外湿与内湿。

外湿:证见头身沉重,疼痛,痛外不移,四肢倦怠,关节屈伸不利,舌白腻。脉象濡缓。

寒加湿,外感寒湿时,会有全身疼痛,及关节沉重,行动不便,四肢浮肿,无汗喜暖,脉迟,濡。

湿热:湿邪流注关节,郁而化热,四肢关节肿痛,或红肿,午后发热,心烦,渴而不欲饮。小便黄赤而少,苔黄腻。脉偏数

风湿与暑湿前边讲过了。

上焦:多见头胀头重,胸脘痞闷,口淡没味道,且黏。有时有甜味。不思饮食,或渴不多饮,小便 少。苔白腻。、

中焦:见腹帐饱满,饮食不化,嗳气。四肢沉困,或黄疸,便溏,小便不利,小便少,苔白厚腻。

下焦:见足肿,小便淋浊不利,妇女带下,大便溏泄。

湿性能阻遏气机之升降。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可使全身不爽。从头面上看,面垢多眼屎。形体上看,行运迟缓。

有些人腰困,有湿的因素在里边。

湿重会影响水液代谢。面目浮肿,或腿肿脚肿。

中医讲湿性粘腻,如油和面。想想,油和在面里边,这油怎么才能搞出来。所以治湿一般都比较费时。

尤其时间长的湿。但湿在短时间内还往往不太影响人的身体,只有时间才了才显现出来。

什么样的湿比较如治?一些水肿或水液代谢短时间失常的病人比较好治。其实此时还没有形成严重的湿。

湿热、湿寒、风湿合而为病,去这里边的寒热风的同时,必须要去湿,因为这些病气是依湿而生,如果单纯去寒、热

风而不去湿,则治不了病

去湿有三种办法

1、燥湿。湿是脾所生,健脾可以去湿。如苍术、白术,这类药是治湿常用的。

2、去湿要利小便。老中医常讲: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为何要利小便,就是给湿以出路,小便是最好的路径。如茯苓、车前子等

3、芳香能化湿。我们知道芳香药能醒脾,开窍,醒神。湿能蒙闭清窍,用芳香能化浊邪,当然可以去湿。如藿香,寇仁等。

4、风能胜湿。治湿常常使用风药,因为风能胜湿,我们日常生活中,衣服湿了,在有风的地方吹一会就干了。就是这个原理。风药如防风,羌活,独活,防己等

我以前就不明白,风药是治风之药,怎么又是吹风之药?风能胜湿的原理看,似乎就是吹风之药。

后来明白了

我也不讲什么道理了,大家以后学多了就明白为什么了

湿病是中医的常见病,见湿要及早调治,不可拖延。还有湿性体质少饮酒。又伤肝,又生湿。

夏天多运动,出一汗,也是利于健康的好习惯。可以健脾去湿。

如见小便不利,小便短或频,就要及时治,以免产生水湿

大便常年稀溏,就是脾的问题,久则累及肾,这是湿侵中焦脾,要及时调治。

好,今天的课就讲这么多,下一节讲,六淫最后一节,火

20节中医课   今天讲六淫之

                   2017/4/24

今天讲六淫之火邪

首先明确一下概念,温、暑、火、热四者性质相近,但是有区别

暑,有湿性在里边。火与热,是程度的不同。热极可以化火,热为火的外在表现。

火是内在,是源头

我们定热,一定是邪气,而火,在概念上有少火与壮火之分。少火谓生气。壮火为食气。

热多讲外象,而火多讲内生

六气皆从火化,也就是六淫之邪都可以化为火邪,所以火之治病,是最为常见的

火可 以消金,可以涸水,可以木毁,可以土焦,五脏六腑都能伤及。其危害很大。

火邪,分实火与虚火。

实火,来势较急,变化迅速。证见高烧,多汗,心烦,面红,唇焦,喝喜饮。

甚则狂燥,神昏,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大。

火热会迫血妄行,发生疹斑,吐血,衄血,等出血症。还有,如皮肤生疮,红肿热痛,口舌生疮也属火症。

1、心火炽盛,见心烦,掌热,口舌糜烂,甚者神昏谵语。

2、肝胆之盛,因藏相火,相火不归位,妄动的话,会出现眩晕,耳鸣 口苦、胁痛、多怒,小便赤

3、胃火:证明牙痛,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呕吐,胃嘈杂。

4、肺火:证见咳吐黄痰,或咳血,鼻干,鼻出血

5、大肠火:与胃同属阳明,证见大便秘结,或暴注拉黄赤黏液,肛门下坠,或下利色纯青,或肛门灼热,便血。

6、膀胱火:证见淋浊,或癃闭,或尿血

实火的治法,要用清法,或苦寒折热法,或凉血清营,或通泄大便或小便,让热邪有出路。

要分辨热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之不同

还要区分热邪在哪经哪腑,用药都有所不同

比如,黄芩清气分之肝胆之热,也叫清少阳之气分热

生地、玄参,凉血清营,

栀子就是消炎的专药

生膏清肺胃气分之热邪

黄连清心,黄柏走肾

还有很多,我就不列举了。大家可以在中药学中学习

清热,如果热胜已经伤阴,还需要配养阴药,清养并用。

用苦寒药时,一定要固护脾胃,特别是脾胃偏寒的病人。用药不能写一堆寒凉药,结果热没清了,脾胃给搞坏了。

初学中医者特别要注意,中医的火热,与西医的炎症不是一回事

中医是通过四诊合参来诊断是否是火热,不可以用西医的炎症来指中医的火。西医的很多炎症,还有许多是属于寒的。有一些二把刀中医就是这么将炎证理解成火,造成错治而坏了中医的名声。

比如,阑尾炎,在中医治要用到附子,附子是大热要为什么可以治它,因为所谓炎症,很多是因为寒。

我们再讲虚火

虚火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调,而气血阴阳失调,或久病失养,精气亏虚,导至的虚火内生。其特别是起病慢,时间较长。

特征是:潮热盗汗,午后歡赤,手足心热,舌红小津,脉细数或虚大。

若见虚烦失眠,心慌,心悸是心阴不足

口干、咽燥、干咳无痰,是肺阴不足

总之,许多虚火,是阴分不足引起的。故张景岳讲: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说的就是可以通过滋阴来降虚火。

壮火,可以食气。如果你见病人少气无力,头晕眼花,没精神,可不一定是因为虚,可能是因为因火盛。需要通过脉诊,舌诊综合判断。如果只知道用黄芪人参去补,这种病人,越补越厉害。

所以中医要学会辨症论治

辨出虚火,就不可以用苦寒药,否则不仅治不了病,反添新病。人家会骂中医的

有的人体质寒,手足冷,怕冷,但是还总上火,一上火就在头面,或长痘,或牙痛,或口舌生疮。这类火就是虚火。不可以用苦寒药

这类火还不能用滋阴药却降。可通过调节升降气机,才可以过到治疗效果。如张锡纯的济既汤。

总结:火是阳邪,其性暴烈,升散上炎。变化快,传变快。也容易动风动血。还能伤阴耗气。还能干扰神明。

实火,需急治,否则入少阴血份,就比较麻烦了。虚火要缓治,有滋阴降火与调节气机两种办法。

今天的课就讲这么多

下一节由王鸿老师讲卫气营血

 

21节:  卫气营血          王鸿

                                             4.25

不同于气血精液那一堂,维持人体水谷精微物质,卫气营血是病变的转化模式。

伤寒杂症论,六经辩证,脏腑辩证。外感病六经辩证,

明末清初,卫气营血,治疗愠病的方法。

温病学派的发展与形成:金元时期,萌牙状态,四大家,攻下派,李冬阳:脾胃(补土派)朱丹锡(养阴派) 刘元素(寒凉派)六气皆从火化。明代末年,山东浙江,瘟疫流行,吴又可,不是六气导致,是传染病,从口鼻入,瘟疫论  吴鞠通。

吴鞠通:19岁死父,弃科举,学医,自学10多年,三焦辩证。当了名医,儿子病死。

叶贵:叶天式  最后一个张锡纯

 

第一阶段:阳的层次,卫:阳的层次,体表保护   第二阶段:气:里面,发烧,高热  

第三阶段营:阴的层次,血液是营气和精液构成的。进入营,深了。血中一部分,没到血,出血点。

第四阶段:阴的层次,血:最深,神志不清,高烧说胡话。

叶贵: 第一阶段:发热,斗争激烈的场面。微误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 (治疗不要出大汗,发汗微微汗出,太阳经走表) 咳嗽,口微渴,辛凉解表,常用方:桑菊饮,银翘散。汤头歌,药性歌

第二阶段:大热,38-39,不怕冷,反恶热,汗出(伤精液),口渴,饮冷,燥,舌胎有没有热? 烤馒头片,薄白,发黄,发灰,三种热的程度,脉烁有力,白虎汤,白虎为秋天,发烧为夏天,到了阳明胃了,阳明腐蚀病,大便解不下来,热邪,燥湿混合,大承气汤。

      第三阶段:身热夜盛,晚上人的阴液(盛)与邪气斗争,夜睡不安,口渴(失精液)

目长开不闭,舌绛而干,斑诊隐隐,出血点,没有血深。病重了,清营凉血汤  

      第四阶段:

1、影响神智:出血,热邪损失血络,身热,斩语(说胡话)斑色紫黑(出血点),水不喜咽,大便黑,易结,舌至深绛,脉细烁。

      2、伤了血络,吐血,尿血,热迫血旺行,各种出血。犀角地黄汤 犀角解乎心热。。

犀角清热,有名。现代用水牛角。

      伤寒,金匮,温病,内经

22节:六经

510

六经辩证是仲景伤寒论的方法。因为学习伤寒有难度,现在的中医,十个有九个不会六经,也不懂六经。他们大多采用八纲辩证法。治病效果不理想。

伤寒论,方有百个,方子也不大,大多数是小方,药很便宜,为什么这么难学呢?因为六经层次较高。相对于其它辩证有难度。

六经,从哪而来?从内经而来。根本上是从阴阳五行与干支中来。中医讲天人合一,天有天道,十干与十二地支代表天。而十干,化为五行,十二地支就化为六经。

所以,六经学术是圣人之学。中医的神圣之处也在于此。有人说时代发展了,中医落后了。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也不懂中医。中医是天道之学,圣人之学,而不是经验之学。你可以设想,六经之命名与产生是根据什么来的?就如同干支一样,是圣人创立的。

六经: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分三阳与三阴经。太阳,少阳,阳明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伤寒论是以六经为纲编写的。讲六经疾病的特点与治法,以及传变关系。

历代大医,都是通过学习伤寒而成就的。内经是理论,伤寒是临床。它们一脉相承。

六经与人体十二经脉有什么关系呢?有联系也有不同

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称太阳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称少阳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称阳明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称太阴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称少阴

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称厥阴

十二经脉分手足,在伤寒的六经体系中,以足经为主分论人体之病,手经为辅。  

伤寒论里,论的是六经病,而不是六经。说太阳,是指太阳病。说少阳,是指少阳病……

比如,讲太阳病时,主讲外感而引发的病变。我们知道,外感会首先伤到肺,会咳。而肺属手太阴经,那么在伤寒论里,太阴就专指脾而不论肺,相反,肺的病变放在太阳病中论。这就是仲景的六经病与实际的十二经的区别,伤寒更注重临床。

我们讲一点六经与十二地支为关系。内经的东西。

先讲太阳:太阳病欲解时在巳到未,也就是巳午未三辰。

少阳病欲解时在寅卯辰三辰。

阳明病欲解时在申酉戌三辰

寅卯辰,是太阳刚升起的时间,这个时间应人体的少阳。它们之间的气是相通的。太阳刚要升起,一点点阳气升发之象。比如,我们早辰的病,就可能是少阳病,早辰起床刷牙时有的人会呕,就是少阳。讲欲解时,实际指的时应,有时应病厉害的时候,也有应病要好的时候。

巳午未,是中午时分,应太阳。太阳是巨阳,所以应中午。

申酉戌,太阳落山的时候。这个时间如果发病厉害,有可能是阳明病。阳明有病会在这个时间发潮热。当然也表示这个时间容易病愈。

这是三阳,三阴情况就不一样了。

太阴病应在亥子丑,少阴病应在子丑寅,厥阴病应在丑寅卯。

这说明,三阳病是传变的关系,三阴病递进的关系。

病要进入三阴,病就深入了。层层递进。厥阴病就很难治了。

六经与十二地支,还有一种关系,内经里这么讲:

太阳寒水,为辰戌  寒热

少阳相火,为寅申  升降

阳明燥金,为卯酉  燥湿

太阴湿土,为丑未  燥湿

少阴君火,为子午  寒热

厥阴风木,为巳亥  升降

人体有三大系统,太阳,辰戌与少阴子午相关,子代表辰,午代表戌。太阳与少阴是表里关系。这一大系统,太阳与少阴,管人体的寒热。

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是丑未与卯酉,酉代表丑,而卯代表未,这一对也是表里关系。它们管人体的燥湿(润)

少阳为寅申,而厥阴为巳亥,肝与胆相表里,它们分占四极,管人体之升降。

用十二支之对冲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太阳,这么大的阳为何称为寒水?因为戌为天,为阳,而辰为地,为寒。故太阳寒水。

这些都是我们伟大先哲的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创立了六经,我们后人才可以依之治病。中医是圣人之学,只有学到真东西才能感受它的伟大与神圣。如果你觉得中医就那么回事,说明你根本没有进入。

时下,吃中医饭的很多,理解“道”,求“道”的却没有。我们已经远离圣人很远了。中医与易经,命理,都是指引我们凡人近道之术。

伤寒论的组方,也是圣人所留存的东西。仲景是医圣,他引用了更早的尹伊的汤液经,汤液经不幸失传,保留下的只有伤寒论的组方。而每一方,都是妙手成天一般。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理解学习中医,人生一世,如果生活已经安逸,就用心学一些值得一生追求的东西。

脾为湿,却能运化水湿,丑为湿,未能运化湿。

都是用阴阳对冲来理解六经

 

 

23节  六经病提纲

513

这一节是想先让大家了解,仲景是怎么划分六经病的。

太阳、少阳、阳明,三阳是腑。太阴、少阴、厥阴三阴在藏

太阳病是什么?我们看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指的是太阳伤寒

太阳病分太阳伤寒,太阳温病,伤寒论重点讲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感冒。为什么一个感冒病着重让仲景这么论呢?

因为伤寒论是以太阳病为首篇,讲疾病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伤寒论讲的不仅是伤寒,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论治。

太阳病篇,讲到太阳表证,太阳里证,太阳变症,太阳类证,太阳合病,并病等。

我们看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说明病在表,头项部是太阳经循经部位。太阳感受寒邪之后,表证先伤其经。所以头项部会痛。恶寒是太阳伤寒最重要的体征。只要是恶寒就太阳伤寒了。

如果是脉浮数,不恶寒,反恶热,就不属于太阳伤寒,而属于太阳温病了。用方完全不同。得太阳伤寒病,有的人会发热,有的人没发热,但恶寒是一定的。为什么人体发热,高烧近40度了,还怕冷呢?

人体的发热是人体阳气出表抗邪的表现,如果人体正气不足,人得了伤寒,恶寒而不发热,就麻烦了,说明人体的肾阳不足。

因为太阳为寒水之经,所以会恶寒,而太阳膀胱腑与少阴之肾相表里。就好象膀胱与肾是两口子一样,太阳受邪,少阴是君火,少阴表太阳抗邪,所以才发热。如不发热,说明少阴君火已衰。太阳病条文讲: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仲景着重讲了太阳伤寒怎么治。对于发热不恶寒的太阳温病,并未细论(有人说是遗失了)。后世医讲发展了温病学,也是在仲景的立论基础上发展的。也有学者认为,仲景也讲了温病怎么治。

记得有一年,我就得了一次太阳温病,高热,一天时间高热39度,高热不怕寒,反怕热,我就知道是太阳温病。我用了白虎汤,大剂石膏,一剂汗出完后,第二天就好了。白虎汤就是仲景阳明病篇方。所以,我认为,太阳温病,仲景是有论其治法的。如果当时用温病学的方,可能没那么快。

在太阳病篇中,凡讲的太阳病都是指太阳伤寒。可能是因为,汉代气温偏低,人们普遍防寒能力不强,得伤寒病居多。所以他着重讲伤寒。

仲景又讲太阳病,分为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此处的伤寒是狭义伤寒)  

太阳中风特点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方用桂枝汤

太阳伤寒特点是: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浮紧,不汗出。方用麻黄汤。

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或喘,此为麻黄汤

一般这类病,开出方后,一付或两付病人就会好。不会超过三付。所以中医治感冒早期是很容易的,只人辩证准确。

现在治个感冒,吊水,抗生素,折磨死人。中医开个方,居然不会开麻黄汤或桂枝汤来。一是因为这两个方的药特别便宜,中医可能认为没什么钱赚,再一个就是怕辩证不了,搞反了。

为什么一样的感冒,有人会出汗,有人会无汗。那是因为,平时脾虚的人,感冒必是桂枝症。平时壮实的人,感冒容易是麻黄证

这与人的体质有关。桂枝汤本是治太阴脾的方,这里用来治太阳病。白面书生刑的人,得感冒,多数是桂枝汤。因为这类人脾虚。

毛孔粗大,皮肤粗糙,象李逵一样的人,得感冒,容易是麻黄汤。

如果是老人,或身体偏寒,或常年感冒,这类人感冒之后不发热,或低热。这就是太阳合并少阴。这两个方都不能用了。摸一下脉,脉沉而不起,不是浮脉,那就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了。

如果感冒后就咽痛,这些方都不合适了,伤寒论讲:太阳在头,少阳在喉,阳明在胃。一到咽痛,就属少阳,切不可发汗。发汗咽就更痛了。

这就是仲景分六经病有厉害之处,你知道什么部位的病用什么方,不会乱用,起反作用。

最后,我们讲为什么有脉浮缓的桂枝症。与脉浮紧的麻黄症。

缓脉是脾虚表现。紧是因为寒主收引,寒邪闭阻人体的体表,所以才紧。浮脉,是人体正气抗邪在表,脉浮。如果得了感冒脉反沉,就是人体正气不足,已不能抗邪。就属于少阴病,严重了。

欧美每次流行性感冒,都会有一些老人因为感冒引发其它疾病而病逝,就是邪中少阴的原因。如果给他们开麻黄附子甘草汤,就不会有事。

我看感冒病,遇过一例感冒后脉沉的,浮不起来。我就开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发热用细辛),结果,两三付就全好了。

感冒后的发热,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所以不能用冷水降其热。发汗驱邪,热自退

下一节我们着重讲,桂枝汤与麻黄汤两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