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经济带来就业新需求,这些职业越来越吃香!

 THY7655 2017-05-17
2017-05-11 陕西人社

引言

 《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提出, 必须把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经济转型中实现就业转型,以就业转型支撑经济转型。那么经济转型会给就业转型带来什么变化?如何通过就业转型支撑经济转型?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

继续增强


  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经济转型导致就业格局有什么变化?

  当前, 我国经济稳定性显著增强, 动能转换逐步加快,就业新格局初现端倪。


  今年一季度, 我国服务业增长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支撑, 引领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服务业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高出第二产业1.3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5%, 比第二产业高出17.8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7%,比第二产业高出25.6个百分点。


  同时, 我国今年就业工作温暖开局。1-3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 同比增长16万人。一季度末, 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97%, 环比下降0.0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9万人,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1万人, 均同比增加3万人。


  其中,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继续增强。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中, 服务业企业从业人数同比增长5.3%, 增速高出第二产业4.9个百分点, 新增就业人数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新增就业人数的82.1%, 比第二产业高出64.2个百分点。


增强经济发展

拉动就业能力


  我们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对就业会产生哪些影响?

  当前,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入, “三去一降一补” 取得新进展。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对就业的影响。 尤其是 “去产能” 过程对特定行业、 局部地区、 特殊人群造成的冲击, 更要高度重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 2009到2011年间, 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 可以带动非农就业增长135万人。2012到2015年间, 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非农就业增长约200万人。 这表明, 经济发展创造就业能力明显增强。 这正是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仍然保持总体稳定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继续保持平稳的经济增长, 守住经济增长的底线, 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 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能力, 这也是新形势下促进就业稳定的关键所在。

  如何才能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能力?

  影响经济发展拉动就业能力的因素比较复杂, 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能力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体来讲, 就是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 激发微观活力, 优化要素配置, 构建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 符合国家发展新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发展中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


新经济带来

新的就业增长点


  新经济、 新业态带来了哪些就业新增长点?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 新的增长模式将不再依赖于传统的要素投入, 而更多依靠于生产效率提升。 新经济是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产生的经济形态,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经济创造出新动能, 同时也带动传统动能的改造升级。 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非常广泛,涉及第三产业中的 “互联网+”、物联网、 云计算、 电子商务等新产业和业态, 工业制造中的智能制造、 大规模定制化生产, 以及现代农业关联产业发展等。 新经济正在显著改变中国经济的总体构成。


  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新经济指数显示,2016年我国新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比约1/3。新经济带来就业方式转变。 传统就业格局被打破, 新经济与灵活就业、 分时就业结合在一起, 构成一个巨大的就业蓄水池, 保障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稳定。

  在新形势下, 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需要做些什么?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设备、 新材料、 新能源、 节能环保、 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发展; 推动新技术、 新产品、 新业态、 新模式发展, 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创造创业就业新领域。


  二是积极营造更加宽松的体制机制环境, 探索和创新适合新经济发展的监管方式, 消除新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顺应信息经济时代网络化、平台化、 智能化加速渗透的趋势,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 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 


  三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快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适应新经济下就业和用工特点, 完善风险控制、 信用体系、 就业创业、 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等相关制度, 引导更多劳动者分享新经济的红利。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陕西人社

 期待您的关注!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