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第二百八十五篇《丰年》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丰年


    [经·周颂·臣工之什]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作品介绍]

周颂·丰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人庆丰年祭田神的乐诗。诗中首先报告丰收的情形,并表明献上的美酒就是用着粮食酿造的,以示对祖先的报答,并希望多多降福。全诗一章,一共七句。前三句写丰收年的状态,寓农夫长年辛劳的动态于丰收年景的静态中;后四句写因丰收而以丰收的果实祭祀神灵,以表感谢之意,并祈求神灵保佑。此诗主要运用赋法,语言简洁质朴。

[注释]

⑴丰年:丰收之年。

⑵黍(shǔ):小米。稌(tú):稻子。

⑶高廪(lǐn):高大的粮仓。

⑷万亿及秭(zǐ):周代以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秭。

⑸醴(lǐ):甜酒。此处是指用收获的稻黍酿造成清酒和甜酒。

⑹烝(zhēng):献。畀(bì):给予。祖妣(bǐ):指男女祖先。

⑺洽(qià):配合。百礼:指各种祭祀礼仪。

⑻孔:很,甚。皆:普遍。

[译文]

丰收年景谷物多,高大粮仓一座座。储存亿万新稻粮,酿成美酒甜又香,献给祖先来品尝。配合祭典很适当,普降福禄多吉祥。

赏析

古人于收获之后,为报鬼神的庇佑,举行祭奠,借以娱神,并喜庆丰收。中国古代称国家为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可见当时农业的重要地位。人民的生存依赖农业生产,政权的稳固也要以农业生产为保障。上古的西周,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的收成在当时必然是朝野上下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当时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收,《小雅·大田》所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喜悦以及《小雅·甫田》描写“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的迫切心情,便是最好不过的证明。那时并非每年都能获得丰收,因此,遇上好年成,自然要大肆庆祝歌颂。

毛诗序》云:“《丰年》,秋冬报也。”报,据郑玄的笺释,就是尝(秋祭)和烝(冬祭)。丰收在秋天,秋后至冬天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洽百礼”),是很自然的。不过,这种活动(庆祝祭祀)应不会是定于每年秋冬举行的,当时不可能每年都获丰收,而此诗题为《丰年》,若在歉收乃至灾荒之年大唱颂歌,则成了滑稽的自我嘲弄。《周颂·丰年》应当是遇上好年成时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

此诗的开头很有特色。它描写丰收,纯以静态:许许多多的粮食谷物(黍、稌),贮藏粮食的高大仓廪,再加上抽象的难以计算的数字(万、亿、秭)。这些静态汇成一片壮观的丰收景象,自然是为显示西周王朝国势的强盛,而透过静态,表现出后面亿万农夫长年辛劳的动态。寓动于静之中,写来笔墨十分经济,又给读者留下思想驰骋的广阔天地。不过,在周王室看来,来之不易的丰收既是人事,更是天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丰收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所以诗的后半部分就是感谢上天。

因丰收而致谢,以丰收的果实祭祀最为恰当,故而诗中写道:“为酒为醴(用丰收的粮食制成),烝畀祖妣。”祭享“祖妣”,是通过先祖之灵实现天人之沟通。也由于丰收,祭品丰盛,能够“以洽百礼”,面面俱到。“降福孔皆”既是对神灵已赐恩泽的赞颂,也是对神灵进一步普遍赐福的祈求。身处难以驾驭大自然、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尤其强烈,《周颂·丰年》既着眼于现 在,更着眼于未来,与其说是周人善于深谋远虑,不如说是他们深感缺乏主宰自己命运能力的无奈。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四句,在周颂的另一篇作品《周颂·载芟》中也一字不易地出现,其情况与颂诗中某些重复出现的套话有所不同。在《周颂·丰年》中,前两句是实写丰收与祭品(用丰收果实制成),后两句则是祭祀的实写;《周颂·载芟》中用此四句,却是对于丰年的祈求和向往。可见《周颂·载芟》是把《周颂·丰年》中所写的现实移植为理想,这恰恰可以反映当时丰年的难逢。

佚名

赏析

《毛序》说:“《丰年》,秋冬报也。”这是秋收以后祭祀祖先时所唱的乐歌。

这是秋收以后在宗庙祭祀时所唱的乐歌。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早在西周时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诗经》中讲到农事的诗篇不少,这一类农事诗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具有相当的纪实性,而且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周王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每年春初,都要祭祀天地、祈祷丰年,这叫做“春祈”。秋收以后,他又要率领百官祭祀祖宗和天地百神,答谢神佑,这叫做“秋报”。可见,本诗即是在秋天获得大丰收后为了祭祀祖先及神明而唱的颂歌。

饮水思源,是中国人古朴而传统的美德之一。是谁给我们留下了丰收的种子?是伟大的后稷。是谁教给了我们耕作的经验?是勤劳朴实的祖先。是谁为我们奉献了广袤的土地?是慈祥的大地母亲。是谁赐给了我们风调雨顺?是昭昭在上的昊天神明。今天的人们之所以能够在五谷丰登中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的美好,是因为有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照。因此,面对丰年黍多稻多的丰收景象,古人们首先要酿造酒浆施用百礼祭奠祖先,请他们与自己一道欢庆丰收的喜悦,并希望祖先神灵普降福气,以图来年的丰收相续。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了先辈,同样意味着背叛。时至今日,我们仍在把“吃水不忘掘井人”之类挂在嘴上,正说明此种美德的延续。

是谁替我们砸碎了铁索链?是谁帮我们翻身做主人?是亲人共产党,是恩人毛主席。是谁让我们吃上了大米饭?是谁让我们安居又乐业?是英明正确的共产党,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读了此诗,你还会“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吗?如果谁还一定要那样昧着良心做事,只能说明他的良心被狗吃了。

佚名

赏析

    

《诗经》里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宋代的郑樵在《六经奥论》中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周颂》是《诗经》中最早的诗,共有31篇。据后人考证,是西周初期产生在镐京(今西安)的作品,是在武王、成王、康王和昭王四朝(公元前1100年至前950年)大约一百多年期间、由贵族、官史等上层人物描写朝廷宴飨和郊庙的祭歌,内容都是为帝王歌功颂德。在祭祀场合歌唱时,有乐器伴奏和舞蹈表演来形容周王的“盛德”和上告神明。颂诗多无韵,由于配合舞步,声音缓慢,多不分章。

《周颂》距今已有3000多年,其中《丰年》是一篇丰收之后,祭祀祖先和求神赐福的乐歌。周代的人们把秋后丰收的粮稻酿造成美酒甜浆,敬献给先祖,并遵循祭祀的各种礼节制度,祈求神灵赐福保佑。其主要特色是它倡导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孝顺父母意味着对父母生前的物质供养和死后的祭祀,在精神上寄托哀思和缅怀,而酿酒敬献祖先是与先人共同享用劳动成果,这是一种由生及死的延续。祭祀也是对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感恩和祈求。农耕社会的丰收年,粮食满仓,令人充满喜悦和对祖先的感激之情。饮水思源会令人想到丰收的硕果是因为有先人遗留下来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多年积累与传授的农耕技术的经验以及酿酒方法等等,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因素,所以自然会产生“知恩图报”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

至于对神灵的感谢和祈求赐福,是由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还不甚了解而充满神秘感,存在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靠天吃饭的思想。其实,丰收主要是依靠人们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辛勤劳动而获得的,可以说,人民自己就是“神灵”,就是“上帝”。所谓“田神”“酒神”和“灶神”等等,都是人们基于幻想而制造出来的崇拜偶像。为了期望来年获得更大的丰收而求神赐福保佑。

周代以孝为主导的庆丰收和祭祖先活动,也是团结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氏家族的强劲纽带和有效手段。它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习俗文化,几千年来它向人们不断灌输对祖先的崇拜、感恩,要“光宗耀祖”“孝悌忠信”和“孝悌力田”,即推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 于君主、诚实守信和努力务农等等道德标准。其作用在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维护族长在宗族中的支配地位,巩固帝王和诸侯的统治。

庆丰收、祭祖先,提倡孝道是中华民族习俗文化独有的特色。其它亚洲民族,如日本、印尼的庆丰收习俗有做米糕或肉棕和感谢神恩或感谢真主的内容,但却没有祭拜祖先的内涵。这是中外习俗文化的一个差异。总之,“孝”含有供养父母,追念先祖,共享劳动成果、感恩报恩、团结同姓家族和巩固统治者的地位等丰富的内涵。

佚名

赏析

        

朱熹解曰:“赋也。此秋冬报赛田事之乐歌,盖祀田祖先农方社之属也。言其收入之多,至于可以供祭祀,备百礼,而神降之福将甚遍也。”

这是一首庆丰年祭田神的乐诗。今年是个好年景,黍米稻谷大丰收,仓库里都堆不下了,有数以万计乃至数以亿计之多啊!酿造甜酒,敬献给先祖,祭祀的礼仪周到备至,祈求先祖降下更多的福禄吧!

真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啊!

佚名

赏析

百度百科:‘诗序云:“《丰年》,秋冬报也。”报,据郑玄的笺释,就是尝(秋祭)和烝(冬祭)。丰收在秋天,秋后至冬天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洽百礼”),是很自然的。不过,这种活动(庆祝祭祀)恐怕不会是定于每年秋冬举行的,前面已经说过,当时不可能每年都获丰收,而此诗题为《丰年》,若在歉收乃至灾荒之年大唱颂歌,则成了滑稽的自我嘲弄。

诗的开头很有特色。它描写丰收,纯以静态:许许多多的粮食谷物(黍、稌),贮藏粮食的高大仓廪,再加上抽象的难以计算的数字(万、亿、秭)。这些静态汇成一片壮观的丰收景象,自然是为显示西周王朝国势的强盛,而透过静态,读者不难想像静观后面亿万农夫长年辛劳的动态。寓动于静之中,写来笔墨十分经济,又给读者留下思想驰骋的广阔天地。不过,在周王室看来,来之不易的丰收既是人事,更是天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丰收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所以诗的后半部分就是感谢上天。 

因丰收而致谢,以丰收的果实祭祀最为恰当,故而诗中写道:“为酒为醴(用丰收的粮食制成),烝畀祖妣。”祭享“祖妣”,是通过先祖之灵实现天人之沟通。也由于丰收,祭品丰盛,能够“以洽百礼”,面面俱到。“降福孔皆”既是对神灵已赐恩泽的赞颂,也是对神灵进一步普遍赐福的祈求。身处难以驾驭大自然、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尤其强烈,《丰年》既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与其说是周人善于深谋远虑,不如说是他们深感缺乏主宰自己命运能力的无奈。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四句,在周颂的另一篇作品《载芟》中也一字不易地出现,其情况与颂诗中某些重复出现的套话有所不同。在《丰年》中,前两句是实写丰收与祭品(用丰收果实制成),后两句则是祭祀的实写;《载芟》中用此四句,却是对于丰年的祈求和向往。看来,《载芟》是把《丰年》中所写的现实移植为理想,这恰恰可以反映当时丰年的难逢’。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畀,《诗·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又,畀予豺虎。洽,本义:沾湿,浸润。符合,谐和。

正义曰:‘《丰年》诗者,秋冬报之乐歌也。谓周公、成王之时,致太平而大丰熟,秋冬尝、烝,报祭宗庙。诗人述其事而为此歌焉。经言年丰而多获黍稻,为酒醴以进与祖妣,是报之事也。言“烝畀祖妣”,则是祭於宗庙’。四时祭之秋尝冬烝用礼乐。

有人称周朝为上古,对吗?读了《诗经》总觉得周朝就在昨日。

佚名

《丰年》   [经·周颂·臣工之什]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译文:

“丰收年景谷物多,高大粮仓一座座。储存亿万新稻粮,酿成美酒甜又香,献给祖先来品尝。配合祭典很适当,普降福禄多吉祥。“

关于《丰年》的诗旨,历代有所争议。

《周颂·丰年》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此诗的主旨,主要有"报祭宗庙"、"秋祭四方、冬祭八蜡"、"祀田祖、先农、方社之属"、"祭上帝"、"藏耤收"五大类观点。

《毛诗序》云:“《丰年》,秋冬报也。”

报,郑玄释曰:尝(秋祭)和烝(冬祭)也。丰收在秋天,秋后至冬天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洽百礼”)。当然,周朝那个时候丰收主要靠天,不可能每年都获丰收,因此,《丰年》应是遇上好年成时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

根据《丰年》的诗文内容,不难看出,《丰年》是籍田收获后告祭先祖的诗。

◆  ◆  ◆  ◆  ◆  

诗经285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