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八卦拳名家陈泽勤先生著 王翰之大师在《谈拳录》中对中节的论述:“学拳须知:头顶百会穴是头首之中节,神明之府也;腰肾命门穴是身体之中节,精气之源也;肘腘鹰咀穴是二臂之中节,锁钥之门也;膝盖犊鼻穴是二腿之中节,进退之基也。父曰:‘中节不明,二端空矣,拳则空矣’。故拳法以中节为纲领、为枢纽、为机要,发之中者乃圣明,学者当潜心于此,加强训练,至为重要也。”通过对拳谱的研究学习和训练,使我又加深了对中节的认识,在八卦掌的演练和实战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他的《八卦变化论》中,他是这样讲述的:“八卦变化乃乾坤之二用也,六十四掌之意也。其法将穿掌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阴阳相连,变而化之,有类云霞飘渺,触遇成形,纵合规矩,巧妙合宜。或推托带领、搬扣拦截,或闪展腾挪、沾粘连随,或动静虚实、抑扬顿挫,或起落开合、喜怒衷乐,或进而益进,退而愈退,或进而倏退,退而忽进,或离园以长走,趋方而斜绕,三迥九转起止无端,四通八达任心有成,浩浩乎若蛟龙跃水,忽然冲天,悠悠乎或金鸟入林,载蹁载跹。法曰:‘形人而我无形,纷纷纭纭,忽从地出,忽从天下,恍恍晃晃,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如转园石于万丈之溪。’父云:‘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可以心契,难以言喻,胥在知者之神明矣。”此论述足以剖析了八卦与拳学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了八卦拳的阴阳变化而博大精深。这些拳理的表达,彰显了八卦拳术所蕴藏的技能与艺术现象。 八卦是一门技击术,如何在技击时能做到象师祖董海川、尹福、宫宝田、王壮飞等一批宗师这样,不闻不问做到随手而发的神奇境地!要靠锲而不舍、执著的追求和潜心修炼、要靠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对武学的领悟、要靠象宗师这样的世外高人对拳术的点拔和教导。这些论述非高人难以具备,非常人难以想象,非智者难以做到。正如王壮飞师爷所说:“可以心契,难以言喻”之故也。 古往今来,多少武术大家在传承中华武学,技击乃武术之灵魂。技击之道,首当步法,次乃身法,再乃劲力变化。而八卦掌的步法、身法正是内家拳之上乘武学。在激烈的技击搏斗中,还必须掌握“机势”,不懂“机势”,就等于不会技击之法。机势二字,古之武者授徒比较保守,非师之入室弟子不传。所以很多练传统武术者,虽然套路很多,但不会实战,这就是人们所讲的“花拳绣腿”。如何在交战时创造机会,一击必中,那需要系统的技击技术与综合实力。 在沙显梓老师多年亲身指导下,结合师爷王壮飞宗师传承的宫宝田拳谱和王翰之大师《谈拳录》等,我的八卦拳实战技艺逐渐提高,终于能用八卦拳独特的身法、手法和步法与人对敌,别人一看即知为八卦掌。终观当今武林,实战中各门派上场,皆为同一风格,不是缠打,就是摔跤,看不出你习练的技艺,不知道你是何门何派。沙师注重实战研究,一生中打斗无数,都用八卦掌的身法和手法对敌,其身法我至今未曾见过,但对于八卦掌套路研究不多,为了充实八卦掌的套路和器械,后沙师介绍随其师兄王东升老师学习八卦掌。王东升老师一生酷爱武术,对多门武学如少林拳、苌家拳、两仪风雷拳等均有研究,尤擅长八卦掌。王师和沙师曾在六十年代组织二十余人用高价聘请王翰之大师至郑州传授八卦掌,以后又在1988年筹建了河南省飞翰八卦拳学会,后又拜见武坛泰斗王壮飞、长江大侠吕紫剑与张极甫等多名武术大师,便专心研究八卦掌了。故我也随王东升老师学习八卦掌的套路和器械。 自从80年代后得到王翰之大师对武学八卦拳的论述,我研究颇深,视为天书,深入研究,悉心苦练,所以对我在演练、养生、技击等方面均受益匪浅。20余年来,与人交手无数,从未输过。似此,我暗自在想:“是否我也算是高手?” 2010年,我在浙江苍南教拳时,偶遇王翰之大师爱徒陈为瑜先生,谈起八卦拳来,才知我们是同门师兄弟,我们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打听王翰之大师,因大师出国后,在新加坡定居,我曾委托定居在新加坡的弟弟,到处打探,沓无音迅,故无从联系。我对他讲了多年来对其师的崇拜之心,讲了我几十年对八卦拳学的执著追求,他见我这么大的年龄并沉浸武学几十年,对武学有一定造诣的人,竟然不耻下问,虚心好学,随感其诚,欣然同意并引见我拜见其恩师。 2012年5月6日,我从南阳乘坐上海的火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去见我仰慕已久的旷世奇人王翰之大师。次日中午到达上海,电话联系知大师有事,我就在他所住的别墅附近一个宾馆住下。下午3时,王师来电,让我去其住处会见我。当我到其别墅门口时,见大师在庭院种花。王师身体匀称结实,不胖不瘦,体态轻盈,鹤发童颜,面色慈祥,两眼炯炯有神,真乃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也!似有仙风道骨之气。我不禁暗自称奇,激动之情难以言表。随即王翰之宗师把我引入客厅坐下,以上品绿茶待我。王师问我此番来之目的,我把堵在内心二十余年仰慕他父子之情,一五一十倾泻而出。这主要源于八卦拳的深奥技理和王氏父子深得宫宝田派系的八卦拳绝学之精华。我讲了对八卦上乘武学的梦寐追求,讲了沙显梓老师和王东升对于大师父子的敬佩之情。学艺时,常听沙显梓老师多次讲起大师的威名并得到指点,与人交手中,竟能立于不败之地,可想宗师的武学造诣是何等高深。 王师感其我几十年对八卦拳的锲而不舍追求,感其我对他父子的敬重之情,就答应由陈为瑜介绍举荐可收我为徒,但要我先写拜师申请,看后决定。相见中大师向我讲解了八卦与拳的关系,使我内心感激不已。在王师的《谈拳录》中讲到:“八卦拳是以八卦为盘,九宫为法,以九宫飞行之巧,藏天干地支之妙,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演化而成。”他说:“八卦走掌,体道相天。前掌乾阳,后掌坤阴,二掌相合,抱一守中,张力斡运,氤氲化醇,从容中道,九转成丹。”王师又为我讲述九转丹的三乘功夫:初乘炼精化气以结丹,上乘炼气化神以还丹,大乘炼神还虚以成丹。又讲了九层炼已持心法,从初层的炼不纯之心到九层的入圣之心。 因此,八卦拳是“养性修心”,“超凡脱俗”之根本大道。“九为最大阳数,以其存神葆真,勇猛精进,愈运转,愈深入,愈开悟,愈透彻,所以气化至醇,最终功炼成丹也。每次练功,全身犹如炉火熏蒸,虽然大汗淋漓,而心静神清,通体轻爽,如水月交晖,甘美无限。功久,则内外了昭,营卫壮实,钢筋铁骨,气沛劲生,活泼玲珑,气血和平,健康快乐,祛病长年。以其气化导引,浊阴下降,清阳上升,可以调正血压,益脑长智,涤荡邪秽,效果恢弘。用于技击,直圆相生,化打相成,一气抱元,八方拱中,如转圆门,如顶门闩,隐奥兆于不见,藏机势于无形,不持其不来,持吾有以待之,犹张百箭之弩振翼跃飞也。此谓铁门玄关,八卦门阵,得之可保合太和,人不能近其身,不战屈敌之兵,符合圣人之旨,抱一天下式,得一则其万事毕。故走掌是八卦掌之魁柄纲纪,枢纽根本。功夫至深,如润雨细无声,尽出天下无声曲,其大无边,其小无内,身飞八极之外,心游万仞之上,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必有神悟也。人称转天尊,修天爵者,八卦走掌是也。”以上论述摘自王翰之大师《拳道》一书。王师对八卦拳论述之精妙,可谓古今未有,真旷世奇才,令我五体投地也。 对此,如不亲身体认,你肯定认为是“精神之幻”或虚夸形容之词。我是九十年代初期得到沙显梓老师赠送我王翰之大师之《谈拳录》一册,就如获至宝,并认真研究加一验证,从中受益匪浅。2011年王师之弟子陈为瑜先生送我《拳道》一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并反复阅读,它像一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我的心境,使我的拳境日趋成熟,拳理清晰而见,更增加我对八卦拳技理的认识。自5月份得王翰之大师的指点后,我由原来的一次走掌一小时增加到一个半小时,甚至二个小时,日练不断。现正值夏季,又是大暑,通过八卦走掌练功,应验《拳道》一书中所述:“愈运转,愈深入,愈开悟,愈透彻。”每次练功,“犹如炉火熏蒸。虽然大汗淋漓,而心静神清,通体轻爽,如水月交晖,甘美无限。” 八卦拳者,运气养血之法也。宫宝田师祖云:“身健神清乃气血所生也”。八卦走转,气血畅通,五藏六腑调和,阴阳平衡,全身阴阳气脉相连贯通,使营卫得以运行,臓腑得以出入,经脉得以盈润,学体得以舒泰,诸病即除,故在防病治病上有非常神奇之疗效。六十年代,上海一批文化人患高血压病,每日依靠高血压药物治疗,后聘请王翰之大师传授八卦掌,通过走掌一年左右,这些患者竟不治而愈,80%没有高血压症状,身体健康,恢复正常,于是称王翰之大师为“神医”。以我自身为例,习武之人崇尚尊师重道,孝悌忠信,轻利重义,广交朋友,性情豪放,不拘小节。尤其河南南阳人民风纯朴,热情好客,亲朋好友同道相遇,每每豪饮,一醉方休。邓州人更是强调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陋习,专饮五十多度白酒,一直延续至今。因此,高血压引起中风,脑梗塞,脑溢血者日益俱增,可谓全国之先列。90年代后期,我的家庭出现天灾人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中间一段时间,我根本无心练功,虽偶而习之,只为不忘其拳术,整日借酒消愁,拖累自己身体,导致人体虚胖,肝与肾、心脏与血糖诸病增加。2003年我发现自已得高血压,高压达200度,低压至95度之上,每日三餐必吃降压药。在2009年,我经师兄弟举荐至浙江苍南传授八卦掌,重操旧业,似闭关修炼,养性修心,以武为伴,颐养天年。在这四年悉心修炼,功力技术逐渐恢复至小成。直至现在,我的血压保持在上压125,下压85之中,血糖也正常,心脏、肾脏等均非常良好,从未用药,这就是习练八卦掌在养生方面的神奇之处。 我现在每天走掌习练八卦掌三个小时,站桩2小时,整日神清气爽,身轻体健,如沐春风,好个悠哉!快哉!正如王翰之大师所述:“如润雨细无声,尽出天下无声曲,其大无边,其小无内,身飞八极之外,心游万仞之上,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必有神悟也。”大师之九转成丹,三乘炼功与九层炼已持心法实为仙道之大法,其意之妙,其法无边,绝无虚构妄谈之处。故习练八卦拳真功者,需恒心,需贤德,需大悟,需机缘。常言道:“人贵有诚心,神必有感应。”愚者等待机缘,智者创造机缘。 八卦拳是根据《易经》之理演化而来。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其博大精深,涵盖事物的各个领域,它上可知天文,下可知地理,中可察人情。它能洞察事物之因果,能未卜先知,知人祸福与生死,知悉事物运行之规律。王翰之先生深入研究易经,是一位易学大师。王翰之大师在《拳道》中提道:“今日[科学武器]之雷达彰显阐幽,导弹之追踪发射,核子之裂爆光电,都是得易经八卦之启示。”八卦拳术作为内家武学之正宗,如同热追踪导弹一般,可捕捉锁定任何目标,并加以摧毁,如核子裂变般爆光电,其威力惊人无比,足可摧毁整个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说:“气功是开发人体生命之门的唯一钥匙。”作为内功修炼的八卦拳,如果能得象大师般高人之教导,并加以勤学苦练,定能激发人体潜在之能力,能得八卦之灵劲,从而在技击中能精确判断对方的进攻意图,掌握其攻击部位,继而象导弹一样精准而快速的打击,并所产生的效应又象核子裂变般的神奇威力,功至化境。 八卦拳通过艰苦卓绝的走掌训练,可达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全身通透,至而练就灵劲上身,从而达到无间不入,无往不利,无坚不摧。故八卦拳冠绝今中外,涵盖一切武学之上,为百拳之尊,就因为其博大精深,阴阳虚实进退变化,奥妙无穷。八卦走掌要求矛盾劲,拧裹劲,螺旋劲,支撑八面力,拧旋走转,息息相扣,周身犹如圆石,手如持钢锥,无坚不摧,无往不前。这是内外合一的功效,上下相随充分体现了六合的作用。八卦掌走掌强调手随步翻,步随身缠,眼跟手走。在步法上要求一切腿法寓于步中,其劲意为“走则起,起则发,发则打,打中变,不滞迹,不涉虚,如风拂行云,势击流水,难以测度。”因此,我在给学生和武林同道讲实战时,无论是进攻、防守或反击,脚或手的攻击和防御配合,不超过0.3秒钟,意劲始终在对手之先。这就是八卦掌拳谱中所讲:“一手当成多手用,紧连不断是真功。”王翰之大师在《拳道》中更有精妙之述:“八卦奇妙在见与不见间,动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变形象,倏来忽去,乍阴乍阳,陷人于冥幻恍惚之中,人不知我,所以为拳之至者,神哉不可神穷之也。”难怪外国武术研究者评论,八卦拳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一门武学。所以我真诚奉劝有缘于八卦拳者,倍加珍惜此术,终生无悔之研究,至拳学自大成,还终觉之不足。 何为真正的高手? 我认为真正的高手,第一:要具备高贵的心灵,良好的修养,博大的胸怀,匡扶正义,淡泊名利。 第二:全面继承一个门派中系统功法理论之外,并能用精湛的言语给以论述著作,能集思广益,取百家武术之特长,优化本派之系统武术,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教,以流芳百世,造福于人类。 第三:要具备高超的技击能力,要与不同门派高手比武切磋,不能停于嘴上说说,要吸取各家的实战经验,方可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武者在训练中掌握如下技能:精确的判断对手的攻防意图、功力、技术、战术等,并能瞬息将敌击倒,在实战中保持其战斗持久性,整体象磐石般的坚硬和稳固。 在功力上必须具备如下几点:一要有毁灭性,其爆发力应在250公斤以上,必须具备给敌人毁灭性的打击,手脚、肘膝其速如电,象炮弹一样具有穿透性,有无坚不摧之效。还必须精通借力还力,借打还打,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粘连粘随之妙。 二抗击打能力,主要以“金钟罩、铁布衫”一类的内家护体神功。功成可承受外来的重击而不会形成对自身的生命危胁,不会改变自己的防守与反击的意识,而影响技能发挥。 三踢打摔拿综合技术全面,并能身体各部位迎敌,做到全身各部位运用自如,似生千手万眼,瞬息万变间即可制敌。 第四:身如游龙。身法必须做到吞吐开合、折叠盘旋,起伏抑仰,收纵翻转,滚钻拧裹等,这些独特的身法在实战中,周身处处象圆球遇势而化,并能随时化而击之,始终保持我意在先,使敌皆不知所终。 第五:要深谙步法之妙。王翰之大师在对技击进退之法论述中深奥绝伦:“进似箭,去若风,奇正园中生,变化如游龙;乘机侧锋入,蓄势斜中纵;展进潜虚走,缩退藏实攻;三催并六合,四梢与八空,手眼身法步,第一数玲珑。”实战中能做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一寸间,能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进退盘旋而曲折,步不空走,脚不空发。走则起,起则发,发则打,打中变,谓之暗腿。《拳道》中云:“八卦腿脚之功,皆起于步法,建立根基暗藏打法于其中也。其步不外裹裆研旋,进退走垫,起落纵横,腾挪闪展,一步一脚印,虚实不落空,大圈套小圈,奇正直圆走,二仪四象环,八卦九宫转,庶得轻灵稳重迅敏圆通之妙也。” 第六:要深谙“机势”二字之妙。何为机势?王翰之大师已讲到:“技击法要在机势二字,得之者胜,失之者不胜。机者时也,知彼力未至之时我先发彼,知彼力才过后力未至之时我即发彼。势者功也,知起落进退长短之道,知刚柔虚实动静之理,或沾粘连随,柔以取之,或闪展腾挪,刚而夺之,或形而不形,去东打西,或抱一顶针,随缝入隙。父云:‘用之乘机,打之在势是也’。至于假刚柔以互变,参快慢以相间,乍轻乍重,忽明忽暗,静而益敛,应乎万变,动而愈出,以变制变,是由势而生机,由机而生势之谓也。” 第七:必须精通战术和兵法。兵者,诡道也。只有虚实相兼,阴阳相合,动静变化,诱敌深入,指上打下,指左打右,以逸待劳,声东击西,取敌才能轻巧而灵敏,无不手到擒来。真正的高手,无不精通各类战术,如阵地战、游击战、运动战,通过身经百战,方可久炼成钢。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王翰之大师,号风上,幼年随父王壮飞宗师习练八卦掌,王壮飞传自宫宝田。王翰之大师壮年时周游世界各国,多次应邀交手,开记者会,曾打败泰国、新加坡、美国、澳门、日本等各国武林高手,任新加坡八卦拳会名誉会长兼总教练,上海市八卦掌协会会长,烟台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西安书学院顾问,辽宁美术家协会顾问等,擅长周易、命相风水、诗文、书画篆刻,曾于1999年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出版八卦拳精典杰作《拳道》,与其父王壮飞宗师被武林同道誉为“八卦二王”,“八卦二绝”。 似此,当今之世,称其高人者,王翰之大师为其一也。 宫式八卦拳是八卦拳一代名家宫宝田先生所创,宫学自尹福,尹福乃八卦拳创始人董海川之得意首徒,享誉武林。 宫宝田幼年时随尹福师祖学艺,得罗汉拳、弹腿、八卦掌之精华,因其个小手长,身似猿猴,步法、身法灵敏迅捷,武林人士便称之为“宫猴”。宫祖之八卦拳炉火纯青,甚为尹福师祖所器重,因武功卓越,尹福便介绍爱徒宫宝田入宫,担任光绪皇帝侍卫,传授帝王和太监八卦拳术,为皇家所用。宫因多次护卫光绪帝和太后有功,封赏黄马褂,被提任护卫长,官封四品带刀侍卫,是二代弟子的杰出代表。 清朝灭亡后,宫宝田离开皇宫,四处授艺,多次与师兄弟交流技艺,发现八卦拳的风格与其它各师兄弟都有所不同,虽为尹派,已自成一家。1922年又被军阀张作霖请到奉天(今沈阳),在沈阳呆了六年,因张作霖遇难而亡,自己也厌倦官场打拼生涯,即告老还乡,回老家山东乳山,传徒授艺,其主要弟子有候天国、丁喜孔、孙富英、刘庆福、孙汝文、宫秃子、王壮飞、张极甫、张国英(女)、刘云樵(台湾)、孙汉云、王斗、姜星伍,宫宝斋、宫宝善、宫宝佑、宫典春、王明渠等。宫祖师授徒时因人而异,先用罗汉拳之硬朗、冷脆发劲之法,强壮人的筋骨,打下基础,然后再教八卦步法、穿掌、身法、打法等。宫祖拳艺已达化劲,拳法刚柔相济,讲究接手随势而化,化中带打,真正做到化打合一。其身法盘旋曲折,起落纵横,腾挪开合,抑扬顿挫,身似游龙,做到全身无处不打人。在传承的乌龙拳、黑虎拳等八卦拳的套路里,我们仍能发现有罗汉拳、弹腿的痕迹,非常注重腿法之训练。宫宝田还传承师祖董海川的八卦罗汉拳套路如八卦降龙罗汉拳、八卦伏虎罗汉拳等,其拳法实属八卦拳最古老的套路,其艺系董祖所承传,秘不外传,故外人很少看到。 自众门徒的推广传授下,现在宫式八卦拳流传较广,主要为乳山、烟台、大连、上海、温州、郑州、台湾等地区和海内外,各弟子之风格又有所不同。宫式八卦掌部分人称小架,其实它不仅既有小架之小巧玲珑,轻灵圆活之风格,又有大架舒展大方、沉实稳重之形态,在练习八卦掌法时,前掌前伸,后背后撑,形成矛盾劲,做到伸筋拔骨,注重整劲和灵劲,注重穿掌,讲究化打合一,还有部分未外传的阴阳鱼之练法,步法走“圆”形或8字形,还有进退练法、虚实练法、重心练法、角度练法、机势练法等,高层次的练法,不再讲究规范基础练法,其拳法有一定变化之规律,无一定变化之姿势。身法要高低起伏,起落纵横,如燕子穿林,随穿随走随打,做到进中也打,退中也打。故八卦拳有“神拳”、“绝拳”之称呼。 宫式八卦拳拳法内容系统而丰富,除了各派之常见的走掌外,还有特有的八卦拳法,故命名为八卦拳。宫式八卦之游身基础八掌是优秀的练功之法,和部分派系的名字一样,其基本八掌是单换掌、双换掌、蛇形掌、顺式掌、抱掌、扣掌、合掌、回身掌,主练单、双、逆、顺、前、后、上、下等各方位的劲力变化,要练出直、圆、穿、插、抱、扣、合、回八个劲,练成后周身自成一家,形成一个支撑八面的混元劲。观现代人练八卦拳都讲松空太极之法,那是拿高层次的东西往初学者身上套,接手便被人打了。只有练出法混元劲,才能说自己已练好了八卦拳的基本功,不然拳法再多也是未入门,空有拳架而不能打,一辈子做一个门外汉。八卦拳之练法要全身拧住劲,初学者绝不可讲放松。全身要做到中正,又要做到呼吸自然,不憋气、不凸臀,其它要领做到头顶、项竖、含胸、拔背、提肛、收臀、舌顶、沉肩、坠肘、曲膝相抱、趟泥步等十二个要领即可,只有掌握这几个要领,功到自然成。高层次想怎么练就怎么练,你在走路时也是练拳,讲究练拳时自然。拳就是你,你就是拳,拳人合一,便就无拳也无人。便应了拳法中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高超境界。在赵堡太极拳中,就有“耍拳”之说法,耍的就是“自然”。宫祖传授的各弟子其拳法前后期弟子都不同,拳理是相同的,其实天下武术为一家。你不练刚柔你练什么?因此,在温州苍南一带传承的明代或更早时期就有一种古老的拳法命名为“刚柔拳”,自今在温州盛传。练功时前几年要地震山摇,开声发力,步法沉重而踏实,后几年声息全无,注重内劲内功,步法进退灵活,把自己练没了,你的功夫就可以了。少林拳也有前十年刚,后十年柔之说法。八卦掌各派系皆有老八掌,宫宝田师祖之不同的弟子练法又有所不同,纵观部分掌法也是相同的,我所习练的老八掌为:单换掌、双换掌、转身掌、翻身掌、青龙掉尾掌、燕子穿林掌、燕子打漂掌、狮子滚锈球掌,主要是练身法的灵活性和手脚的协调性,做到周身一家,一致对敌,切不可单兵作战,还有八卦游身连环掌为六十四路,再有八形掌、乌龙拳、黑虎拳、银凤拳、降龙罗汉拳、伏虎罗汉拳、七十二暗腿等不同的拳术,加上八卦刀、八卦剑、八卦枪、八卦棍、判官笔、子午鸳鸯钺等器械,还有对练套路、硬功、八穿掌、八卦锤法等实战拳法,总共有100多种,其实在宫宝田师祖的手中,又何止是这么多。 宫式八卦拳法非常严谨,特别强调拧裹钻翻劲、伸缩矛盾劲、混元劲等诸多劲力之变化。其拳法演练时完全按照八卦古拳谱所言:“空胸拔顶下塌腰,扭步掰膝抓地牢。沉肩坠肘伸前掌,二目须从虎口瞧。后肘先叠肘掩心,手在翻塌向前跟。跟到前肘合抱力,前后两手一团......”,总体上也符合龙形、猴像、虎坐、鹰翻之说。特别是单换掌,一掌即知你的八卦劲力有没有了,要求身体中正,头顶项竖,肘窝朝上,前臂要拧,肘要内裹,掌要前顶,背要后靠,虎口朝上,后掌要扣,八卦掌法,练习时其掌劲力沉实而稳重,轻灵又圆活,看松似紧,看动似静,动如游龙,静似泰山。再通过八卦拳中的八个掌法演练,达到实战之目的。 八卦器械乃八卦门镇门之宝。据传八卦刀为八卦正宗器械,杀伤力极强,其演练时,全为双手刀,一手拿刀柄,另一手托刀背,刀随身缠,步随刀走,讲究身械合一。宫式八卦刀长度为一米五左右,实乃重刀7-8斤左右,现观部分八卦刀实乃花刀,属表演用的。八卦剑法实乃从刀法化出来的,部分动作,和刀法一样,有什么的拳法,就有什么的刀法,就有什么样的剑法包括其它器械。据门内口传,宫式八卦拳实乃宫廷内传的八卦拳术,是师祖之八卦拳械的再现,是一门真正的活化石拳术。 妙中之奥---单换掌 宫廷八卦陈泽勤著 练八卦拳的人都知道走圈,相反在走圈的人一看便知道是在练八卦拳。学八卦拳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走圈的重要性,也可以说走圈即八卦拳之母。要想把八卦拳的技击风格用于实战之中,走圈即是步入“武学”殿堂的第一难关。笔者遇到很多练习八卦掌的同道,他们大部分都不会把八卦拳技击用于实战之中。究其原因就是在长期的走圈中没有很好地掌握正确的要领,致使终生走入误区,有的甚至放弃了对这门优秀拳术的追求,这的确令人惋惜。因此,谈谈单换掌的练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 走圈与单换掌 走圈即是用身体带动脚步走绕一个圆周。脚与人是一个整体,因此在走圈时周身内外机理相合。人体的各个“机件”都有着严密的配合方法,所以走圈不是单一的,其他各个部位都在为走圈服务。只有通过走圈才能使脚步达到斜正相生,步履轻灵而稳健,继而才能产生左歪右斜中间正的五行连环步和九宫飞行步,才能进即去,去即还,才能快中有慢虚里有实,才能瞻之在前忽然就闪到彼背后,故人们把走圈说成是练八卦拳的根本大法。 走圈,实际是整体运动。八卦拳最基本的走圈,是单换掌。单换掌就是董海川先师所说:“空胸拔顶下塌腰,扭步掰膝抓地牢。沉肩坠肘伸前掌,二目须从虎口瞧。后肘先叠肘掩心,手在翻塌向前跟。跟到前肘合抱力,前后两手一团神。步弯脚直向前伸,形如推磨一般真。屈膝随胯腰扭足,眼到三面不摇身”。董师的歌诀体现了单换掌的要领及练法。王壮飞先生则强调练八卦掌时要做到三空、四摧、十二紧。通过三空、四摧、十二紧的训练,可达到周身相随、上下相贯,全身拧成一股绳,形成浑厚饱满的立体圆,圆的性能是力量集中,灵活不滞,避实击虚,以弱胜强,小可胜大,借力还力的螺旋力变化。因此,走圈要辅以手掌的配合。走圈与单换掌之间相辅相成、相合相利、不能分开。 二、 单换掌的训练方法 “八卦转掌树为源,一阴一阳妙中含。九宫变化生奇幻,遇敌制胜弹指间。树壮叶茂功力长,根深蒂固步法坚。树大枝密人难辨,内功深厚技艺全”。根据董海川先师在树下的练功图,我们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很多道理,那就是要在单换掌上苦下功夫,否则,八卦拳中的精奥就难以体悟出来。 王壮飞宗师的单换掌,要求“步弯脚直”。步弯就是屈膝下蹲,目的是重心下移,使下肢稳固。脚直,即里脚迈出时向前滑行为直脚,有的是摆步,而王氏八卦拳的脚直主要体现在脚的快速变化上。初练可以平脚抬起,五趾抓起,抬起之脚与膝平,再往前伸步落地,此为鸡行步。落地时要求前掌及小趾外缘脚掌的三分之二处着地并前滑,这样形成剪子腿。剪子腿讲的是裆步要夹,大腿与臀部要里收,脚走趟泥步。它要求抬脚时与踝高,再向前迈前,小腿要向外摆劲,这样就形成矛盾劲。如左脚在内则,则外向左拧腰,左手向圆心伸出坠肘。肘尖向里与心窝相对呈一直线,虎口偏向上呈“鹰爪掌”。鹰爪掌是大拇指外展撑圆,指尖稍内扣,小指与无名指并扰,中指与食指微分开,四指关节稍内扣,劳宫穴要开,腕要紧,并向圆心方向向前推,手掌要前撑。这样就可气随意走进入劳宫,并输入全掌。虎口与眼平,眼看虎口。肘尖向里,小臂自然内裹并外旋,肘上臂眩旋又内裹,这样以形成臂的矛盾力。“后肘先叠肘掩心,手在翻塌向前跟。跟到前肘合抱力,前后两手一团神”。即是后肘叠于心窝处,翻塌是后手同时向中心扣压,手掌前推,虎口距离约250px。两臂沉肩坠肘,抱成一个整体劲。周身上下内外形成一团,浑厚而有神,含胸拔背又沉肩,这样产生的力量笃实而集中;沉肩并向后拉,即是王氏八卦拳的支撑八面力。 在走掌时,微提谷道。谷道提,臂部自然收,胸若空,腹必实,这就是气沉丹田,气自丹田生。通过长期的训练,使气流向周身的每一个部位,内功成,劲力增。“一势单边不为奇,左右循环乃为宜。左换右兮右换左,抽身倒步自兮机。”这是说训练单换掌,不能只走一边,左右走转才合阴阳生化之理,相互变换训练才能两面精熟,对敌时才能左右前后都用招,直至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在走转基础时,不论是抽身倒步,还是势大势小,皆可随机变化,自合机理。 三、 单换掌与步法 “未曾动稍先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出入进退只半步,制手避招而安神。”所谓根、梢,即拳术中讲的三节。三节者不外乎起、随、追。总之,劲源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即四梢。四梢者,手臂脚腿发指皮齿是也。腰是发力和运动的主要部位。手快不如半步跟。手纵然再快,没有步的配合也无济于事,它必须靠步的快速移动才能得心应手。八卦掌的步法是独特的,它由退转换变招换势,只需半步,进攻、闪躲也只需半步。这就是王壮飞先生常说的:多用行步,小巧玲珑,进即去,去即还。因此要牢记半步当先。在走步时脚、手、身要结合,就像小鸟飞翔一样,如果没有翅膀,它就失了飞行技巧与速度的发挥。故单换掌与步法息息相关。致于半步者,是针对短快而言,半步要在一瞬间才能行之有效。 单换掌主要是训练手随步翻,步随身缠,眼跟手走的螺旋力、矛盾力、浑圆力、对称力、支撑八面力诸劲力的产生和发展,步法轻灵而稳健,在应敌时方能做到走如风、站如钉,闪、展、腾、挪与进退自如的上乘步法。 四、单换掌中要领的含义 单换掌是八卦掌派风格的体现。一切内功、速度、发力、耐力、桩功、养生、劲力变化、技击,均与单换掌紧密相连。董先师首先讲空胸拔顶下塌腰。人体胸部有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其中胸骨柄和胸骨体两侧缘共有7对肋切肌,分别与第1与第7对肋骨相接。肋软骨由透明软骨构成,与每个肋骨前端相接,俗称软肋。含胸之义,就是人的一切活动即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均靠此三对软骨的功用。其胸肋骨是由肌肉连结各躯干,人若起胸而立,则胸背部之左右肌肉必然收缩绷紧,这是外家拳要领;而内家拳空胸系指躯干胸部、背部肌肉放松,软肋部分不受肌肉绷紧之拘,方可旋转自由。如则拗身、塌腰、掰胯、叠肚以及缩小绵软等活动之术,均由空胸而来。 拔顶,因顶是人体之最高处。头盖骨即脑颅骨共8块,面颅骨15块,内藏脑髓,而脑之后部为脑桥,紧接7节之颈骨,再下而达于脊椎骨,又下而达于最下部分之尾宫骨(尾骨)。人体立而不摇,全在颈骨、脊柱、尾骨之直力,能直力而有力者,全在胸气贯注。拔顶是为了振作颈骨、脊柱及尾闾之直力,使之不萎不败,而使上身终有刚柔自由之能力。如果头顶不拔,会出现仰俯之症,再者也会影响整力的发放,以及内气的运行如精神气质等。拔顶可使人气血顺畅,精神焕发,形整如一。 塌腰是腰往下塌劲,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也是脊椎紧而向下贯劲。人身两大腿之骨上端嵌入左右胯骨之球窝(髂窝)中。若下双腰,则两腿支柱力量平均,犹如两轮车,不如一轮车之灵便。骨盆两旁之骨,所有胸腔、腹腔之脏腑俱皆寄托于骨盆之上,若双腰一齐下沉,则两腿被重量压信,降低灵活机能,因此,以转掌弯步圆行拧腰走转而减少重量,使重心随着旋转身法,不停地转移,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拗胯,人身四正有两手足,两手相抱而生成两足向前,便于直步进退。八卦拳无论左旋右转均在屈膝坐胯中行进,我在圈外置人于中,故自己不受对方束缚,却能控制他人。人动步收足系于两腿之下肢骨,下肢骨又系于大腿,而大腿又系于胯骨之球窝中,因此在转掌时每迈出一步,必要拗胯,如不拗胯而只以弯步而行,很难混合一气。拗腰时一半要向外拗劲,一半向后下沉劲。 掰膝,步之弯行时膝骨与足跖折合,如膝盖骨不向外掰,大腿与小腿皆被“膝盖”所制约。大腿骨下端与小腿骨上端以膝盖为相互之关节,膝不外掰小腿不向外,踝骨与足虽弯行,但与腿骨不一致,足欲弯行会被小腿牵制。大腿骨所系之胯向外撑,则大腿骨在受拗胯之压制下受不掰膝束缚,膝盖以下出动满圆之劲不足,拗胯弯步用力虽大却动作不灵,此掰膝之必要缘由也。 五趾抓地,才能足下生根,重心稳固。人体全身重量于两脚,而能不仰不倒,其理是大小腿骨与踝骨、足根、足趾、足跖结构合理,有前支后倚之作用。若跌倒于地,均是失去重心之因,足跟力轻腰不下沉,膝不能屈,所以前扑;后仰之弊失于腰不能空,后脚不能平踏,两腿不称合。故练八卦拳十趾抓地,脚心踵跟平踏不偏不倚,且举足先跷拇趾。 沉肩,手系于腕,腕系于肱,肱系于肘,肘连股,股嵌于肩,臂手为梢,两肩为根,只动手而不沉肩,如无源于水,无根之树,筋不能长,力不能实。沉肩者力量浑厚,而且伸缩敏捷,腕掌前伸而肌肱策应力如有源之水逐流长势,如有根之树根常蒂固,沉肩乃能长膀,两掌乃得长,潜藏之力由此生。 坠肘,全臂之屈折全凭股骨与肱骨之肘关节。紧背空胸为掌之根,背不紧则胸不空,胸不空则膀不能缩,膀不能缩则肘不能坠,肘不坠则腕不能塌,腕不塌则掌不能含虚,掌心不含虚则掌骨不固,掌骨不固则指不沉实,指不沉实则下无抠力,那样也难以产生支撑八面之力。 提肛收臀,提肛即提谷道(如忍大便者),它不但能通督脉,又能固气,所以提肛才能使臀部紧起来。臀部肌肉的收缩,决定着整劲的产生和速度的变化。在快速的行进中必先提谷道。因此,提肛收臀也是关键性的要领。 五、单换掌与内功的关系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单换掌的训练开始是两脚并立,即立正姿势为太极式。要求:身心放松,心无杂念,意识由无而有,沉气下行,清气上升而浊气降。然后静心体会上下左右、内外前后及四周,逐渐而产生四面八方的方位感受,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由内体悟外,由无到有的意识形态过程。继而左转右转是为两仪式,左转为阳,右转为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孕育了万物,所以通过左右走转,内功慢慢滋生,丹田慢慢肥沃,从而灌溉全身,气力速度、灵敏度相应产生,潜藏着的能量随时都会爆发出来为我所用,为祛病延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练单换掌时要沉肩坠肘,但沉而不僵,要松沉,肩井穴要松开。井者蓄水之地,使水气进入丹田而达涌泉之感。肘下垂,手有下插入地三尺之感,上拔有恨天无环之勇,二者为一,谓之沉气下行,有生气固根之功效。悬顶竖项,顶乃人体巅峰,与“天气”相衔接,故有顶部出而意贯周身。颈直顶平,立身中正,胸空而养浩然之气,这是先后天合一,天地人合一的根本所在。下颏收而虚领顶劲,舌抵上腭,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任督二脉的连接是练好大小周天功的第一步。含胸拔背,气贴于背,胸含而空,空则圆满无间而正气存之,可免除怒气之敝;拔背则力由脊发,脊者弓之要端,久之贴背而功力生。提肛收臀,震中气足。提肛收臀松紧适度,这样下沉之气实于腹中,蓄存于丹田深宫,人体潜能由此化生。夹裆缩胯,辅助整力。夹裆缩胯两膝着力,夹裆,大腿微向里拧,而腿部拧成一股劲,两膝面积小而脚底面积大,劲自然由足而返上。缩胯、胯内扣,呈现下收前合状态,使体内之气不致于提肛臀而不畅。上下相合,心空身空,相合者即下部运动与上部运动,内部气血脏腑运动与之相合。外动必内动,内催而外发。所谓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胸、心、丹田形成下三节托中节,上三节沉中节,中三节向外发。心空身空是要做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艺;拳无空发,身无空势;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完全进入随心所欲的境界。 八卦拳中的劲与法/宫廷八卦拳名家--陈泽勤著 笔者自幼酷爱武术,先后学过少林拳、心意拳、八卦拳,并研习截拳道、散打、摔跤、空手道、泰拳等,30年来一直从事专业训练的教学。仔细品味其内涵,我认为劲与法在技击实战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了使学者在武学之路上不走弯路,现以八卦拳派为主要理论依据,谈谈“劲与法”的含义及用途。 劲与法,虽然是两个字,但概念基本是相同的,所以也可称为劲力。只有劲力才能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故产生了功,功的大小等于作用力的大小和在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在内家拳学上,习练者往往把劲与力分开来认识,总认为劲是灵活的,好像是有生命的,力是笨拙的,相应也是呆滞的。我常常把劲和力当成统一的概念来认识、理解。人本身充满活力,它赖以生存的就是气血运行。人的言行,举手投足本身就充满“活力”,这种活力是先天性的、固有的。有的人力大,有的人力小,同样的年龄有的能拿二三百斤重的物体,有的只能拿一二百斤重的物体,这种先天性的力可称作“死力”,也叫僵劲。力的大小不等于功夫。武术是功夫的代名词,功夫就是劲与法的融合。所谓武术者就是用功夫和技巧取胜于人,它们相辅相成。 八卦拳以内外兼修为劲的主要来源,也称内功与外功,实际就叫内劲和外劲。人通过正确的训练,可以把潜藏的内劲体现出来。人体巨大的能量,只有靠锲而不舍的正确修炼,才能发挥出来。八卦拳的发力原则是三空、四催、十二紧。三空者,身心空、手心空、脚心空,即寓上中下三盘皆成圆空之意,因空则圆满无间而正气从之。气乃血之帅,气乃人体物质之基础,炼气生神,炼神生精,炼精生劲,气与力合多一力,因此,气劲合拳术作矣。四催者,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腕,以腕催指,是为上四催。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踝,以踝催足是为下四催。十二紧者,舌抵上腭,悬顶裹裆,两膝相抱,剪子腿,趟泥步,五趾抓地,沉肩垂肘,腕紧指实。只有以三空四催十二紧为训练要领,才能达到内外相贯,上下相随,全身拧成一个劲,形成浑厚饱满的立体圆。圆的特性是力量集中,在实战中方能灵活不滞,避实击虚,虚实相兼,动静相合,小可胜大,弱可胜强,借力还力,以柔克刚,是为八卦拳发劲、变劲之基础。八卦拳有以下几劲: 1、钻翻伸缩矛盾劲。八卦拳是以八卦为盘九宫为法,以九宫飞行之巧藏天干地支之妙,用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演化而成。它以阴阳学作为依据,动作特点是要作到在拧劲的前提下进行钻翻伸缩。钻是拧住劲后不断地朝里扣裹并向前探进;翻是将手臂拧住劲后再不断的朝外挣、朝前探,二者的关系是钻到极点就产生了翻,翻到极点产生了钻,这就是八卦拳中所产生的矛盾力。它如同八卦图中阴阳鱼,阴之极生阳,阳之极生阴之理同。伸即手臂尽量朝后贴伸,做到相对立而又统一。这些特点就易理和用法来说,拧是将劲力团结一致,适中而实在,拳中谓之太极式为和为打;翻谓阴仪式为克为化;钻中之裹为阳中之阴,打中寓克,钻中之探为阳中之阳,打中再打,翻中之争为阴中之阴,克中再克,翻中之探为阴中之阳,克中寓打,这四个劲合起来谓四象式。伸为生为阳仪,缩为化为阴仪。易经上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理同。四象生八卦,在八卦拳中其动作含义是推、托、带、领、搬、扣、拦、截八个劲意。简单说,推是朝前推去之意;托是上托,托住之意;带是向回带拉之;扣是扣住之意;拦是拦堵之意;截是截断截击之意。这八个劲意的动作必须是在钻、翻、伸、缩的前提下变化产生出来的。这八个劲力附以内气,其奥秘在于气由精生,劲由气化,劲与神合,变化于瞬息无形之间。沾粘连随,借力还力,借打还打,寓破于打等皆蕴藏于八力之中,不用时浩气长存,蓄力待发;施展时随心所欲,运用四肢百体。此皆为哲学思想的体现。 2.惊弹抖炸爆发力。八卦拳中高层次发力是惊、弹、抖、炸四劲之和。惊是猝然性的;弹是伸缩性的;抖是震动性的;炸是突然破裂并产生大量的能和强大的气体物质。惊弹抖炸,在八卦拳中发劲时能产生惊人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产生来源于三空、四催、十二紧。惊弹抖炸是产生功效的实质。在激烈的搏斗场上,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惊、弹、抖、炸四劲若能在刻苦训练中勤加琢磨,久之可产生出如电击般的感觉效应,触者随即飘出丈外。 3.凌空飘出平板力。平板力是把对方击出后,身体像板一样平着飞出。此劲是八卦拳特有的劲道。训练平板力要在内功达到一定的基础后,还必须作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在此基础上,双掌蓄力触摸对方身体向外的同时两掌跟随小臂内旋,在上托的同时并震推迅疾发出,其五趾抓地,谷道上提,臀部下沉,坐胯脊椎如弓,辅之惊弹抖炸之和,撕裂推托之合力瞬间爆发出去,大有天崩地裂之气势,“发放整力,合一集中”此之谓也。 4.震碎内脏穿透力。穿透力有震伤内脏、断裂经脉、渗透肌肤之功效,此劲的产生主要是撕、托之合力。撕是触之肌表向外及两侧拉,起条件反射作用,同时用托之劲,使掌根有下沉之力。托是向上用力,四个劲之和要恰当,一气完成,不能有丝毫的间歇,虽然四劲凝聚,然不忘三空四催之要领和惊弹抖炸之妙用。 5.踢折胫骨扳锉力。扳锉是石匠用来锉石、木匠用来锉木、铁匠用来锉铁之工具。八卦拳中的扳锉劲在实用时,主要以脚前掌和脚外侧部位从下向上快疾踢击对方前胫骨。在训练时要充分牢记其四催之发劲。 6.浑厚饱满含蓄力。八卦拳以蓄力为本,含而不露。何为蓄?蓄是储存、积蓄和贮藏之意。在八卦拳中,喻含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大苍,浩渺如四海,炫耀如三光,其意则尽乎其志。蓄,也是通过三空四催十二紧的训练体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地训练,其内劲得以积蓄、内在潜能得以培育。八卦拳要求有支撑八面之力。蓄意味着弓已拉开,箭已上弦,尚未松手,一旦松手,箭就迅疾而出,大有排山倒海之势。八卦拳术其理至深,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蓄劲是非遇目标而不发。在三空、十二紧的基础上,进行四催发力的训练,并气沉丹田,以气催力,只有这样才能节节贯穿,力从根发。根者为足,足为人身之根,丹田为中节之根。蓄力要配合身法中的吞吐开合,起落旋转,并还要配合呼吸之法。拳论中讲,蓄为合为吸,发为开为呼,发力时便知其劲的大小与变化,借力还力,既克又生的螺旋力变化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之理是各位内家拳练习者不可不明的。 无论是蓄力(劲)浑圆劲,包括其他力与发力,都要通过站桩才能把巨大的潜力训练并发挥出来。其主要桩法以浑圆桩和内功聚灵桩为修炼基础课程。 下面略谈其“法”。 中国武术流派繁多,内家外家多如群星,虽风格各异,招法万千,然其劲相同,其法一致,若能悟出“武”之真谛,还是多精研一些“劲与法”之妙诀,武功自然就会有所成就。 法者,即运用之巧妙。如若懂劲,必知其法,否则艺不精矣。法者,发劲,运劲和技击实用之法。王翰之先生曾说:“学拳务要法正,法正则理明,理明则神清,神清则动必有方,日进一日,技高一日,功长一日,虽老弱而不拘。拳法不正,则理必欠明,虽奋斗一生之精力,亦不免于枉然。易曰‘纤介不正,悔吝为贼’,正此意耳。”也就是说,无论是发力或是运劲,都必须内劲正确运行,且真气的培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和内功心法为纲领,纵然苦练一生也是无所成就。在发力上,无论用任何轨迹路线务求内外合一,天人合一;踢、打、摔、拿诸技才能很好的发挥并加以运用。发劲靠正确方法加上举一反三长期地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运劲就是在搏击术中与对方劲力的变化。劲力变化的训练,在八卦拳中靠人与人之间的穿掌、推手实战等项目中体现出来。 总之,拳术乃系心眼手密切配合,一直而发,不招不架,运用长短、刚柔之法与夫无形之气,发挥闪展腾挪、沾粘连随之技,以变制变,以不变应万变。换言之,即于施展时,对方不发者,我不预示打彼之机即已打彼;对方先发者,我借打还打,打彼于破彼之中,实寓破于打,使对方不知破之所破打之所来,其根本奥秘就在于气由精生,劲由气化,劲与神合,变化于瞬息无形之间。 诸劲运用之得体,于习者的天赋、师承技术、心理诸方面的因素有关。此见解 游身八卦九宫掌谱诀 第一趟掌谱: 游身八卦九宫掌,门内传授亦甚稀。起手就走阴阳鱼,进步三穿奔中宫。 懒龙卧道擒跌式,猛虎蹬山急起腿。前穿后踢紫金冠,猛虎翻身劈中缠。 猛虎撞山双撞掌,挒劈推肩奔胸膛。返首撩阴须伏身,左右掖掌奔裆阴。 双龙出水迎面刺,转身探掌肩上瞧。进步扑肘奔头肋,偷步击面肘对心。 转身胯打掌奔阴,回首搓腿猿献果。进步托打似簸箕,蹬腹撞面马献蹄。 勒马提铃踢裆阴,白马献蹄二回手。偷步掩肘掌推心,翻身抡劈奔头肩。 风轮劈掌左右行,拨草寻蛇仔细寻。刁拿锁扣掌穿肋,灵猿翻身急蹬腹。 紫燕抄水上下翻,白蛇吐信刺咽喉。双劈抡打捋带采,双鬓插花刺面目。 第二趟掌谱: 猛虎翻身掌劈肩,风轮劈掌起连环。偷步捋带肩上砍,翻身提膝急抡劈。 白鹤抖翅显精神,掩肘扑胸肘上抬。翻身捣肘使连环,进步顶肘奔胸膛。 双肘撞肋抖擞力,进步托掌奔小腹。搓腿托掌猿献桃,左右闪身急穿掌。 反背掌打摆莲腿,反打嘴巴带扫眉。转身进步右捋掌,穿喉刺目不留情。 摆扣步法须分清,磨身挤打须转身。摆扣翻身双推掌,撞腹摧心腰胯力。 翻身捋刁使缠手,急踩对方迎面骨。进步托掌胸前走,左托右塌奔心窝。 拧身捋带顺手牵,右掌推打心眼喉。转身缠手左钻掌,进步缠手右掌钻。 进步三穿肘下走,翻身盖掌奔面门。老僧托钵多变化,蹲步沉掌式归原。 游身八卦九宫掌,多少禁忌是妄谈。敌众我寡手要辣,留我一脉传后人。 游身八卦穿九宫图 ![]() ①宫 人内掌外、阴阳鱼、进步三穿 ⑤懒龙卧道、虎尾搅林、倒踢紫金、猛虎双撞②面向③宫 紫燕斜飞、左右掖掌、双龙出水、拧身探掌 向④宫 扑胸拍肘、偷步反打、顶肘横肘、撩阴塌掌 向⑤宫 白猿献桃、进步虎托、白马献蹄、勒马提铃、白马献蹄 ⑥向⑦宫 掩肘推心、翻身风轮劈掌 翻身向⑧宫 左右拨草寻蛇(左右金蛇盘柳)、灵猿翻身、面向⑨宫 紫燕抄水、紫燕抖翎、两鬓插花。 ⑨-⑧宫 翻身劈掌、左右风轮劈掌、偷步砍掌、翻身反背捶 面向⑦宫 白鹤觅食原是三、白鹤喜食、白鹤抖翅 面向⑥宫 掩肘扑胸、翻身捣肘、进步顶肘、转身双撞肘 面向⑤宫 右进步虎托、左白猿献桃 面向④宫 左右闪身穿掌、右反背掌右摆莲、反打嘴巴 面向③宫 右进步采掌、转身磨身挤打、翻身双推掌 面向②宫 转身捋手截腿、进步右托掌、进步左托掌、进步右塌掌、拧身捋带右推掌 面向①宫 转身右缠手左钻掌、左缠手右钻掌、左进步穿掌(左、右、左)面向①宫处 翻身左盖掌、进步右穿掌收式归 八卦乌龙拳拳谱 1.从凤绾合 2.开门见山 3.力挽狂澜 4.双龙盘柱 5.海底取宝 6.单刀直入 7.乌龙返首 8.乌龙行空 9.风扫残云(左)10.风扫残云(右) 11.金针暗渡 12.乌龙缩骨 13.乌龙吸水 14.金针暗渡 15.乌龙缩骨 16.龙光一瞥 17.木鸟啄虫 18.渔人撒网 19.回头望月 20.捉襟见肘 21.野马闯槽 22.春水一波 23.日月争光 24.先礼后兵 25.溪壑截路 26.紫气腾辉 27.阴阳混一 28.金针暗渡 29.乌龙探爪 30.风扫残云 31.乌龙飞天 32.双龙入海 33.乌龙吐水 34.天王托塔 35.玉燕投怀 36.十字蹬坡 37.夜人倒坐 38.祥云映天 39双龙入海 40.白猿献桃 41.乌龙搅水 42.懒龙卧道 43.金鸡抖翎 44.乌龙搅水 45.懒龙卧道 46.乌龙缩尾 47.掀天揭地 48.海底翻花 49.单刀直入 50.懒龙卧道 51.金鸡抖翎 52.乌龙搅水 53.懒龙卧道 54.乌龙缩尾 55.掀天揭地 56.海底翻花 57.单刀直入 58.懒龙卧道 59.横江飞越 60.懒龙卧道 61.金针暗渡 62.老燕剪尾(右)63.老燕剪尾(左)64.摧枯拉朽 65.排山倒海 66.摧枯拉朽 67.顺水推舟 68.鹞子翻身 69.急流勇退 70.乌龙返首 71.海底捞月 72.乌龙返首 73.日月争光 74.鸳鸯戏水 75.灵犀一点 76.乌龙转身 77.大鹏展翅 78.二龙斗海 79.仙人指路(左)80.仙人指路(右) 81.合手捧珠 82.芙蓉出水 83.太极补心 84.袅空捻眉 85.江河日下 86.白驹过隙 87.蛇入雀巢 88.推山入海 89.力士开弓 90.乌龙合口 91.乌龙吸水(右)92.乌龙吸水(左)93.长虹挂天 94.二龙戏珠 95.鱼跃龙门 96.霸王托鼎 97.饿虎扑食(右)98.饿虎扑食(左)99.乌龙行空 100.从容还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