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职称有时就像是扯淡

 昵称23119494 2017-05-20

                           

                                   

职称评定,据说又要改革了,但能不能改好,我看玄。职业技术职称的泛化,是个岗位就要评职称,写论文,考英语的事儿,我就不说了。单说说在外人看起来好像还挺正经的大学的职称评定。

以我个人经历的评职称而言,大学里教授副教授的评定,一看教学,二看科研成果。教学实际上是虚化的,没人较真,只要没有严重的教学事故都能过。而科研成果,虽说要端出来说说,但实际也不重要。本人评教授的时候,成果看发表的刊物,还是看数量,比其他几个参评者加起来还要好而且多,但评委的主流意见,仍然不倾向评我(只是由于参评的两个大人物互掐,我才成了黑马)。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北大某学院一次评职称,两人PK,一个有四本专著,四十多篇文章,一个只有一本内部资料。结果,后者居然赢了,

所以,大学评职称,实际上一看领导意图,二看码头(评委)拜得怎样。由于评委都是领导定的,所以,领导意图是关键的关键。也就是说,我们日常说的行政化,在评职称上,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行政化如果不改,单改职称评定办法,怎么改,都万变不离其宗,好不了。

事实上,现在很多大学采用的一些评职称的办法,比如说,明确的学历限制,非博士学位不可,明显的科研成果限制,非核心期刊不算,必须有几篇最核心的(即社科院系统的刊物)文章,有国家级课题等等。虽然说,看起来都挺混蛋的,跟正经选拔人才,都背道而驰。但是,这种办法,的确可以限制一下领导和评委的胡来,比如把只有一本内部资料的人活生生给推举上去。事实上,如果一点限制也没有,评委们把三陪小姐评成教授,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多次说过,在行政化的氛围中,绝不能低估教授道德的堕落。闭着眼睛不看事实,只唯领导的马首是瞻,力求贯彻领导意图的教授评委,在现实生活中,是大把的。如果评职称的改革,只是在方法上着手,把以往那些限制取消了,给评委们以更大的自主权,我们可以想象,以后的职称评定,会有什么结果。评出来的人,多半会更滥(尽管现在已经很滥了)。

评职称在大学里,是一件大事,但是恰恰这样的大事,是绝对办不好的。办不好的原因,只有一个,评职称不看学术,只看领导意图,看关系,看利益。我们没有学术共同体,没有共同的学术评价机制,对论文的好坏优劣,只能看发表的刊物等级(而这种等级,本身也是行政体系定的),或者,干脆论堆儿,谁的堆儿大,算谁牛。无论评出来多滥的人,评委们都不用负责任。然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只能在行政化被消灭之后,大学回归大学的本原,才能实现。想要不触动大学行政化,仅仅在技术上做一些改动,最后的结果,只能比不改还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