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导演,你想拍什么样的电影呢?我简单列出几个导演,探探你的喜好。侯孝贤、贾樟柯、王家卫式的电影,他们的电影有自己独特的调调,更多的是表达自我,不迎合市场,受众相对较小。李安的《饮食男女》、《冰风暴》,更多的是注重人物内在冲突,有多重主角,兼顾自我表达,东西通吃。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节奏紧凑,故事扣人心弦,看起来轻松过瘾,是市场的宠儿。 这种差异,是导演一开始安排剧情时,对事件排列组合的选择不同。分为反剧情、极简剧情和原型剧情。 《重庆森林》是反剧情的,人物遇见是巧合的,没有因果关系,林青霞在快餐店门口与王菲擦肩而过,就消失了,戏份转到了王菲身上,给人感觉故事之间不连贯。 咱们重点探讨的是原型剧情,被一些学者称为古典模式,来源于剧场,是至今最流行的故事组织方式,是好莱坞的叙事结构。 由三幕组成:铺陈(25%)冲突(50%)解决(25%)。这种叙事结构始于外在冲突,主角和反派随着剧情进展冲突逐渐增强,最后到达高峰,主角赢反派输,故事告一段落。 坎贝尔的《千面英雄》就是原型剧情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故事的六要素来构建骨骼和脉络。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怎样去构建一个故事人物呢? 人物诉求的What和Why?以《疯狂动物城》为例,影片刚开始,兔子的诉求是What?当警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Why?因为有个动物城,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签订和平契约,每个动物都有无限可能;被食肉动物狐狸欺负。 之后的What?不想当警察了,回家卖萝卜,让自己清静下。Why?自己答记者提问说错话,导致好友尼克离开,食肉动物被赶出动物城。 最后的What?找出食肉动物兽性大发的真相。Why?直接原因是发现午夜嚎叫花儿,可以让动物兽性大发。 用时间线构建人物诉求的What和Why。这样人物会有一个变化弧线,会更立体。 人物的道德,这是好莱坞通用的人物表现形式。人物刚开始有道德缺陷,比如就想做一个普通人,不想承担责任,当改变事件发生时,被称为恩宠时刻,人物征服恐惧,选择承担责任,就是美德表现,最终获得胜利。如果是反面人物,刚开始道德缺陷,改变事件发生时,恩宠时刻到来,但反面人物拒绝道德,最后陷入更深的道德缺陷,最终失败。 道德和诉求是紧密联系的。道德缺陷一般对应是诉求的开始阶段,恩宠时刻到来后,人物选择美德表现,他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来面对外界的冲突,最终获得胜利。 人物的独特性,一般会通过身份和诉求的反差来塑造,增加戏剧效果。《疯狂动物城》的兔子是食草动物,诉求却是当警察;鼹鼠身材极小,却被称为大先生,是教父级人物;在车管所工作的树赖,办事极慢,却被称为闪电,路上开车却是闪电的速度。 独特性具有天然的传播属性。很多爆款文章,都是用人物的独特性做标题火起来的。经常看到的有:他年薪百万,一线城市有房有车,到一个偏僻山村自己种地种菜,却说这才是生活;她出生农村,高中才接触到钢琴,却成了在维也纳开第一个开钢琴独奏会的中国人。通过身份和诉求发差深挖人物的独特性,可以让我们的故事得到更好的传播。 小结下:构建人物的三个面向是:用时间线构建人物诉求的What和Why;人物的道德以及人物的独特性。用好这三点,你也能塑造出优秀的人物故事。 事件和结构故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历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学毕业、结婚生子等,每一个生活事件都意味着改变。故事是生活的隐喻,我们需要知道,故事事件,就意味着改变。而结构,就是对故事事件的排列组合。 我们通过三幕剧的构成,来厘清事件和结构的关系。 原型剧情由三幕剧构成,三幕剧由三个重大事件组成:激励事件,恩宠时刻(改变事件)和最终事件。如下图:
小Tips:动手写故事前,先找出故事的主导意念。从人物开始的诉求和之后的诉求变化找。 故事结构主要围绕激励事件,恩宠时刻(改变事件)和最终事件构建情节点,每个事件都有A、B、高潮三个情节点,最后引出主导意念。 节拍、场景和幕我们谈到事件就意味着改变,一个场景就是一个事件。节拍是最小的改变单位,场景由节拍构建,一系列场景组成了幕,故事由三幕组成。 节拍,就是反应,是最小的冲突单位。两个人对话:A对B说,帮我去书架拿本书。B说要拿自己拿去,不要使唤人。B对A有反应,又有冲突,一来一去的交替行为方式,构成了戏剧节拍。 场景由一系列节拍构成一个事件,事件意味着改变,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微型故事。 一系列事件又构成了幕,故事就是人物改变从小到大,最后不可逆转。 总结:故事的三幕剧主要由人物、结构、事件组成。构建人物主要从诉求、道德、独特性来着手,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激励事件、恩宠时刻、最终事件组成的A、B、高潮情节点来排序。 PS:前天看到一本书《故事的道德前提》,恩宠时刻概念头一次听说,带来人物诉求的变化,让故事结构更丰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