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篇 | 中国武术文化形态及演变

 tjboyue 2017-05-20

一、中国武术文化的几个发展阶段

  中国武术文化形态源远流长,有着与其它国家武术迥然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历史地、宏观地理解和把握武术。第一阶段是人类本能发展而来的武术文化的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武术文化的初期形态,这一时期武术的特点是,武术紧密与军事相伴随,随战争的扩大而发达,武术主要表现为军事技术。第三个阶段是武术文化的完备形态,这一时期,中国武术发展至它的成熟期,以其宏大、系统、迥异于以往的面貌,宣布“武术完备形态”的形成。武术从清末至今又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可以称之为武术发展的第四阶段。当时西学(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东渐,由于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体育)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后它作为更高层次的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产生了变革性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引起了近代中国武术的一系列变化。人们开始参考西方竞技体育的竞赛形式对武术比赛方式进行改造,史称“近代中国武术的改良运动”。

  武术现象的复杂是由于东西方两个体育大系统,乃至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造成的。双轨的冲突,实际上是文化的冲突;双轨的融合,实际上也是文化的融合。这种复杂的现象还会继续下去,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矛盾。

二、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

  (一)哲理性中国武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它的指导思想是矛盾对立和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

  (二) 技击性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种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于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

  (三)健身性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三、认识武术文化形态及演变的几个切入点

 1 武术运动类型美国运动心理专家鲍尔顿1957年根据运动技能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将技能分为开放式技能(open skill)和闭锁式技能(closed skill):开放式技能的主要信息来自迅速多变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竞赛对手的情况,练习者要准确预测对手的动向、及时根据对手的变化确定和实施动作方式。开放式技能则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如乒乓球、拳击、射击等。闭锁式技能主要是根据运动者内部的本体接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进行调节,很少根据外界竞赛对手的情况进行直接、迅速和反复的调节。这种技能的形成需要很大的内控力。由于闭锁式技能在完成动作时对外界帮助的依赖程度低,基本上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要做的下一个动作,如体操、跳水等。

  中国武术在其发展的第一、第二阶段的时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实用技能,其动作类型按照现代运动学的分类属于开放式技能,这一时期的武术与现在我们看到的诸如拳击、摔跤等竞技项目一样,都属于开放式运动技能。当中国武术发展到第三阶段的时候,套路运动形式出现,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术分野,运动形式变为“开放一闭锁一开放”模式。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方法,把许多攻防动作按照起势、发展、收势,编排成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仿攻防组合动作,武术攻防技术具有一定艺术性。当环境和对手情况发生变化时,则又要去修正已有的技术,修正后的技术又形成新的套路动作,然后再将新的技术用于实战进行检验。蔚为大观的武术技术就是在这样一个人类格斗知识的循环中渐渐形成的。

  这样就形成了中国武术“套路为体,技击为用”的特色。套路和技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在学完套路后还要“拆招”、“喂手”,这些招式集武术家一生的智慧、心血,往往密不示人,这就又增添了武术的神秘色彩。正如《纪效新书》中所讲:“择其善者三十二式,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窃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唯之神。俗云拳打人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博见广学,多算而胜。”这就精辟地阐明了“死招”(即套路中的动作)“活用”CBp实战)的道理。武术家们总是一再地告诫后学“既得艺,必试敌”,免得“临阵掣肘”。为了检验和运用知识形态的套路技能,传统武术经常进行比武较技,同门切磋一般形式是“点到为上”,高一级的形式是打擂台,极端的形式是“立生死状’。套路、技击,功法和武术文化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协调发展,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采。

  套路打分的量化方式并不能涵盖从套路回到实战这一复杂的实践过程。套路运动员可以不必练打,而散手运动员也可以不必练套路。当武术套路按照“更高、更快、更强”和“高、难、美、新”的西方竞技体育模式强调到极致、发挥到极致的时候,也就是这种断裂就进行的越干脆、越彻底的时候。从运动技能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运动技能形式所走过的历程。

  2 冲突、融合与发展武术到春秋战国时就有很大的发展,其情况正和其它文化事业在春秋战国有大发展一样。攻防技术已经比较讲究,兵器种类也日渐增多。诸如剑、短刀、矛、戟、兵、戈、全、弓、盾都有记载。勾践为了雪亡国之恨,特请精通剑术的越女,教授军队剑术。可见,当时不论男女,皆有习武时尚。秦汉以后,武术发展较快,到了唐、宋、明、清,则出现持续发展的高潮时期。自唐代武则天开始,形成武举制度,其形式类似文举,中举便可入仕,由国家出面,倡导尚武之风。朝廷考取武举,民间盛行武会。俗家练武,释家也练武,道家又练武。上下相通,左右逢源,武术层次,武术套路,都有极大发展,拳术日见其多,器械日见其新,功力日见其长,影响日见其大。宋代岳家军,明代戚家军,都有很奸的武术功底,上阵杀敌,大显神威。元代戏剧中已有十八般兵刃之说,可见武术之兴盛。俗家释家,内功外功,南派北派,拳术器械,都有很多创造,中国武术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武术种类之多,难于尽数,有内家拳外家拳的区别,也有南派北派的区别,但都嫌其太粗,不能反映一般风貌。在形式上,武术有徒手与器械之别:在特点上,又有气功,硬功,轻功之别。内家拳术,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使力,寓攻严守,以气运力。其中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最有影响。而太极拳以后几经发展,由陈氏太极演化为杨氏太极,武氏太极,吴氏太极,孙氏太极种种。虽为一派,风格各异。数派并举,色彩纷呈。外家拳拳路更多,门派也更多。有的寓于山林,有的舨依佛道,有的进入社会,有的散落乡村。苫名的武术之乡,南北皆有,经典的拳术套路,难以尽数。兵器虽言十八,其实远过十八;套路多如牛毛,又胜过牛毛。武术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又人言言殊。戚继光就认为“拳法拟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在训练中还是把“习手足,便器械”的功夫限制在“其可搏打者”之外,提倡“真艺”及“功夫”,反对“左右周旋”、“花拳绣腿”的技艺。

  3 从脑与行为研究的角度审视武术的本质特征根据美国精神卫生研究中心鲍尔麦充林博士的“人脑进化及行为的研究”学说,人脑随着进化而有三种层次:最深的部分是[r复合体]即爬虫类脑。其次,中间的部分为[哺乳类脑]。大约是1.5亿年前,进化为哺乳类时形成的脑。最上层部分为则是进化为人类后,形成大脑皮层,即“灵长类脑”的爬虫类行为,如攻击行为、争夺地盘、恐吓等等;而激烈的感情、微妙的情绪、爱情行为、暴行等等,属于哺乳类行为。知觉和判断、行动的压抑及实行、深思熟虑、语言活动等等,属于灵长类行为。

  人脑由于进化得太仓促,常会有攻击性的爬虫类脑和具备充制能力的灵长类脑相混淆的现象。人类行为常常表现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人类间相互攻击性行为并未因文明的进程而停止,这一点在战争中体现的特别充分。

  可以说攻击性行为是入的动物本能性行为,体育教化的功能就是让人类在肢体行为保留动物蛮拙的一面,而在有意识的行为过程中远离动物本能而表现为社会化和文明化。

  武术区别于其它项目的质的规定性是攻防和对抗。如果说田径运动的意义在于培养人体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体操运动的价值在于锻炼人体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武术的本质特征即打人和不被人打的技术。武术有此特点才能作为单独的项目,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是决不能将武术仅仅理解为打人和不被人打,凸现武术本质特点的同时要注意实用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既能提高学生攻防必备的体能,学到攻防技术,提高攻防技能,掌握防身制敌的本领,满足学生对武术的不同需求。这也是学生面对社会生活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又能利用武术果敢、克己、尚武崇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行为规范,在教育的功能中,配合思想教育加速普通高校生个体社会化过程。

  4 武术与文明的进程文明(civilization)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依据梁漱溟的观点,中国文化的特征在于人类理性的开发。他说:“中国过去文明的特点就是中国的社会秩序很像是靠自力而不是靠他力维持。”

  “中国文化特别的地方皆从人类理性开发而来:任何一点皆从此出发。中国文化的根本在人类理性,即是说中国文化的根本在人类生命深处有其根据。她的文化有丰富的理性,有很深厚的根据,故能大能久。此所谓渊源流长,根深叶自茂也。”中国文化应该代表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世界的前途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上述观点同样适用于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就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程中,受到中国哲学、礼乐文化、医学养生、军事谋略、戏曲文学、审美艺术等等因素的影响,早己超越了“打人和不被人打的技术”的境界。王芗斋多次在论著中提到:“拳学一道,诚养生与技击并存之学,不专重技击一端。”我们需要考虑通过什么形式来承载武术的文化内涵。怎样将这些文化的内涵预设在项目规则和礼仪中,因为规则和礼仪中被赋予了社会学的意义。中国传统武术中有许多关于武德的规范和要求,武谚曾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武术礼节、江湖约定等都体现了一定社会对“武”的约束和要求。但在如何赋予这些传统礼仪以现代意义的方面,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结合点。

结语

 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人类在前进,文化要发展,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文化不仅仅是继承某一种文化而来,它应是多种文化整体的产物,是包括世界所有先进、成熟的文明文化的集合体。武术也应该在时代背景下,在保存其文化主脉的同时,以博大的气派,不断融汇和吸纳其它文化元素,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至今仍保持其活力的内发机制之一。怎样既体现出传统的延续性又要反映出时代特点和创新性,也是我们每个武术工作者的急切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