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术概念的三大内涵

 等着l70smp782j 2023-04-25 发布于河北

图片

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称谓,如春秋战国时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时期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任何事物的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漫长久远年代里走过来的武术,今天的概念和往昔的概念及所涵盖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少差异,但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

图片

武术概念的稳定期在21世纪以后,随着武术文化属性的进一步凸显,以及武术功法运动的蓬勃开展,1988年所界定的武术定义已经不能适应武术发展的实践需求。为了推动武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展,2009年7月9日至11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召集国内有关学者,在河南登封再次召开了有关武术概念的专题研讨会。与会人员经过反复讨论与推敲,将武术的概念界定为: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这一界定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的理论基础。套路、格斗和功法是武术的运动形式。

图片

一、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  

武术格斗是技击动作的直接运用,技击属性不言而喻。但对于武术套路的技击属性,一些人士提出质疑,认为套路是“舞”不是“武”。武术套路运动形式,是按照一定规律将单个攻防动作编串成套进行练习的方法。事实上,内容浩繁的武术套路都以打、踢、拿、摔、击、刺等攻防实战动作为素材,都是技击动作的集合。由此可见,套路是攻防技术的提炼,是武术实战经验的总结。在套路演练过程中,习练者如置身于战斗的场合,通过套路练习不仅可以提高攻防技能,还可将实战格斗中的技击动作运用艺术化的手段予以表达。为了提高观赏水平,套路在转换过渡之处会有一些“花法”内容,但这些“花法”动作也以攻防技术为素材,是武术攻防动作的艺术化表现,也具有技击的属性。因此,武术套路是表现武术技击的方法,技击是其本质属性。

图片

对于武术功法而言,其锻炼宗旨也是为了提高技击能力。武术功法运动形式,是锤炼某种攻防绝技的锻炼方法。柔功锻炼提高了肢体关节活动范围及肌肉舒缩性能,有助于在套路运动中增加动作的幅度,以便更有效地表现技击方法。硬功锻炼增强了人体的攻击力度和抗击能力,在格斗中达到“无一处惧打,亦无一处不打人”的境界。“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武术技术以熟练为要。关于这一点,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叙述了王征南的话:“拳不在多,惟在熟,练之纯熟,即六路亦用之不穷。”

图片

为此,很多习武人士在广学千招的基础上,精炼数招,乃至一招成“绝活”,在实战中出奇制胜,这也属于武术功法的练习形式。武术格斗运动形式,是两人遵循一定规则,运用攻防技术动作互较胜负的锻炼方法。以格斗招法或套路中的某些动作为专练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武术技能。通过发展体能,提高套路演练或格斗的技能,这类功法锻炼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技击能力。由此可见,无论是通过发展体能间接服务于套路或格斗的功法,还是通过提高技能直接服务于套路或格斗的功法,都是为了运用或表现攻防格斗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技击能力。

图片

综上所述,从技击的角度考察武术概念的内涵,可发现武术格斗是运用武术技击方法,武术套路是表现武术技击方法,武术功法则是为了运用或表现武术技击方法,三者均以技击作为共同的属性。因此,技击是武术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其发展的根本属性,即本质属性。尽管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已经告别了军阵厮杀的历史,实现了由技击术向体育运动的转变,但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这一论域之下,技击属性仍然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属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的理论基础

武术区别于其他国家体育项目的又一个性,是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从更为广阔的领域来讨论武术与其他国家体育项目的不同,可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的根基所在。一般说,任一体育项目,都是一定文化文化环境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我们特别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是因为武术不仅自然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性影响,还在于武术家们自觉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规范拳技,阐述拳理,乃至文武合一,交融一体。探寻武术理论可发现,不论是武术技法原理,还是教学、训练原则,以及具体的拳械技法和教学训练法,都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运动规律的融合。在具体的拳械动作标准中,讲究“三尖相照”“内外六合”“五合三催”等,使动作体现出外形和谐,内意充实,形神兼备的形态。

图片

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并以此处理内与外的关系。在武术理论中,武术技法原理强调“内外合一”,武术教学原则强调“内外兼修”,武术训练原则强调“内外互导”。

图片

西方体育运动中的身体素质训练与武术功法训练,具有重复同一训练形式,提高某一特定体能和技能的共性。但是,西方体育运动中的素质训练,主要是通过改进运动环境和运动器械,变化训练量,促进素质的快速提高。

武术功法训练则受传统文化中“合天人”“尽内外”思想的规范,注重调整内在的意、气、劲与身体外形和谐统一,有序配合,促进体能随有序化配合程度的提高,自然地提高,不主张执著地追求快速提高。

西方体育运动中的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项目与武术套路运动相比,都具有通过肢体形态变化,追求形式美的共性。但体操等项目的动作,强调通过人体素质的高度发展,使动作表现出尽可能的开展。

武术套路动作则在武术的攻防属性和中国传统的内聚含蓄等思想的规范下,强调动作要开中有合。

西方体育中的拳击与武术格斗中的散打,都有着制服对手的共性目标。但拳击强调以绝对力量、绝对速度,实现以大力打小力、以快打慢。

武术格斗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反向相求、柔弱能胜刚强等思想的规范,注重追求格斗时由力小转化为力大,由速度慢转化为速度快,巧妙地“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

由于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其技术和技法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严格规范,促成了武术与其他国家体育项目既相通,又相异的运动特征。

三、套路、格斗和功法是武术的运动形式

武术区别于体坛其他个体的个性,首先表现为武术兼有有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其动作素材具有攻防属性。武术功法运动形式,是锤炼某种攻防绝技的锻炼方法。武术套路运动形式,是按照一定格律将单个攻防动作编串成套进行练习的方法。武术格斗运动形式,是两人遵循一定规则,运用攻防技术动作互较胜负的锻炼方法。武术的这三种运动形式,既各成体系,又相互交融,相互为用。功法运动能为套路和格斗运动提供必要的体能准备;套路和格斗运动能显示功法运动的水平。套路练习能灵便身手、熟习招法,使动作由熟而巧,为格斗提供敏捷善变的素质和临机应变的招式;格斗练习能提高攻防技能,加强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套路运动的“武术意识”。武术的三种运动形式所体现的这些特征,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所不具备的。

图片

提及传统武术,人们往往会想到名目众多的武术拳种和流派,不同的拳种和流派还拥有丰富的武术套路、格斗和功法内容,以上这些内容构成了传统武术的基本体系,也形成了人们对传统武术认识的基本概念。自武术经体育化转型之后,人们更多地从运动形式的角度为认识和发展武术,由此,武术套路、格斗和功法成为活跃在当今武术舞台上的主要运动表现形式。其实,出现以上两种不同认识是因为纵向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来划分武术所致。对于传统武术而言,从纵向的角度看,内容繁多的武术套路、格斗和功法都可归属于不同的武术拳种和流派,这样的划分更符合传统武术的特点与实际。对于现代武术而言,从横向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武术都包括套路、格斗和功法三种运动形式。我们对武术概念的界定与认识,要依据武术发展实践。因此,新的武术概念界定在内涵中突出了武术的三种运动形式,这既符合现代武术的发展实践,也便于人们更直观地认识现代武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