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像实战】神经系统 第1期 病例解析

 影像吧 2017-05-21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宋)




 影像实战解析 

         神经系统  第一期


简要病史

患者女性,23岁,头痛、头晕数月伴肢体抽搐一次,患者一个月前夜间睡觉时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四肢抽搐,双眼上翻,口头白沫持续数分钟缓解,当时无大小便失禁,无恶心呕吐。





   

   


请选出正确的答案投票结果  





影像实战专家解析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 诊断      血管外皮细胞瘤

    1【MR表现】

       1. 肿瘤为类圆形、分叶形及不规则形,有假包膜,易囊变坏死,多有流空血管影,一般无钙化,肿瘤邻近颅骨骨质增生少见,破坏多见。

      2. 平扫病灶T1WI上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混杂信号;在DWI上,多表现为等低、信号,少数为略高信号。

      3. 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

    2手术病理血管外皮细胞瘤。

2.鉴别诊断

        1脑膜瘤  可见脑膜尾征,以硬膜为基底的肿块,常钙化,骨质增生及钙化为特征性改变。

      2硬脑膜转移  常多发,可见骨质侵蚀,有原发病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多见。

      3淋巴瘤  可见广泛增强的硬膜肿块,常成多灶性,T2低信号与细胞致密有关,无流空效应。


专家点评

       

       病例病灶位于前颅窝,内部可见囊变、血管流空信号、包膜征象周围,增强可见明显强化。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外皮细胞瘤(HPC)是起源于软脑膜毛细血管外膜上的Zimmerman细胞的恶性肿瘤,故多位于脑或脊髓表面,好发于颅底、大脑镰、小脑幕等硬脑膜或静脉窦附近,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9%~1.00%,约80%位于幕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多见,平均年龄45岁,男性发病率约占56%,略高于女性。病程长短不一,从数月至数年,通常脑膜瘤病程较短,肿瘤实质性部分T1呈等低信号,T2呈等高信号,常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DWI呈低、等或高信号,但病灶ADC值均增高,PWI呈明显高灌注,肿瘤内部囊变坏死较常见,肿瘤周围水肿轻微或无水肿。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表现类似,常易误诊为脑膜瘤,下列征象对脑膜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有鉴别价值:

①典型的脑膜瘤呈圆形、憜圆形或扁圆形,而血管外皮细胞瘤多成不规则分叶状;

②脑膜瘤可见钙化,而血管外皮细胞瘤通常不会有钙化,所以有类似脑膜瘤表现的颅内肿瘤有钙化时应首先考虑脑膜瘤;

③脑膜瘤引起颅骨改变多为骨质增生硬化,而血管外皮细胞瘤邻近骨质多为破坏性改变;

④强化程度不同,血管外皮细胞瘤强化程度和持续时间均较脑膜瘤更显著;

⑤磁共振波谱成像血管外皮细胞瘤有肌醇波升高,脑膜瘤没有肌醇波出现。


本期病例提供者:张建平

本期点评专家:天水新天坛医院    张建平


参考资料:1.脑部影像诊断学  第三版  奥斯波恩主编

              2.中枢神经系统CTMR鉴别诊断  第三版  鱼波浪主编

                  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磁共振分类诊断学    余永强主编


mMDT影像实战

    

     邀你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