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旧称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南、湖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多为人工栽培。川芎在仲景书中,《金匮要略》入11方次。 别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芎藭、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 【药性特点】川芎辛,温。入肝、胆、心包经。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治中风病,虚劳病,奔豚气病,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 【川芎的临床运用】(一)治中风病 1.中风痱证 《古今录验》续命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当归条)。川芎在《古今录验》续命汤中,养血调营。 2.大风证 侯氏黑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菊花条)。 川芎在侯氏黑散中,合当归养血活血。 (二)治虚劳病 1.风气百疾证 薯蓣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薯蓣条)。 2.虚劳失眠证 酸枣仁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酸枣仁条)。 川芎在酸枣仁汤中,调畅气机,疏达肝气,兼以活血。 (三)治奔豚气病 肝热奔豚证 奔豚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李根白皮条)。 川芎在奔豚汤中,合当归、芍药养血调肝。 (四)治妇人妊娠病 1.胞阻下血证 芎归胶艾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阿胶条)。 川芎在芎归胶艾汤中,合地黄、当归、芍药补血调经,并活血调血。 2.肝脾不和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芍药条)。 川芎在当归芍药散中,合当归养血和血和调肝。 3.血虚湿热证 当归散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当归条)。 川芎在当归散中,活血行滞止痛。 4.脾虚寒湿证 白术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白术条)。 川芎在白术散中,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五)治妇人产后病 虚羸腹痛证. 《备急千金要方》内补当归建中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当归条)。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内补当归建中汤方后云:“若无当归,以芎代之;”意指川芎能和血调肝行滞止痛,故能代替当归。 (六)治妇人杂病 崩漏虚寒挟瘀证 温经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吴茱萸条)。 川芎在温经汤中,活血祛瘀,养血调经。 川芎的配伍应用川芎辛香善升,能上行头目巅顶,具有祛风止痛作用,为治头风头痛要药,可配细辛、白芷等同用,亦可跟据头痛属于何经进行适当配伍。对于感受风邪引起的头痛,若可荆芥、防风、羌活等同用治风寒感冒头痛;与菊花、僵蚕等配伍,治风热头痛。 1、川芎治疗风热头痛::川芎一钱 茶叶二钱.水一盅 煎五分 食前热服.(《简便单方》) 【川芎的用量用法】用量:常用量6—12克。 最小量2两,(6克),如酸枣仁汤。 最大量1斤(48克),如白术散。 按: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能上头巅,下达血海,外彻毛皮,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故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尤为治头痛之要药。不论风寒、风热、气虚、血虚,以及血瘀头痛,只要配伍适当,均可应用;又常用于妇女因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致的经闭腹痛、癥瘕等证。此外,还常用于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以及气血瘀阻之疮疡肿痛,风湿痹痛等。其所治之证,总以疼痛为主。疼痛的产生,多因气滞、血瘀或风寒湿邪凝滞,以至“不通则痛”。本品以活血、行气、祛风为功,以通为用,故对于气血瘀滞之证,有较好的疗效。惟辛温香窜之品,于阴虚火旺之证,不宜使用。 【川芎的文献摘要】《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 《本草纲目》引《名医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入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 《珍珠囊》:“其用有四:少阳引经,一也;诸经头痛,二也;助清阳之气,三也;去湿气在头,四也。”又云:“上行头目,下行血海。” 川芎的副作用与禁忌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川芎。白芷为之使,恶黄连。久服则走散真气。恶黄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黄连。川芎反藜芦。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川芎。气升痰喘不宜用川芎。火剧中满,脾虚食少,火郁头痛皆禁用川芎。 【川芎的药理作用】1.据化学分析 川芎含生物碱、阿魏酸、挥发油和一种中性结晶物(川芎内酯)。 2.据药理研究 (1)少量对大脑有抑制作用。 (2)对心脏微呈麻醉作用,直接扩张周围血管,大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3)本品少量使子宫收缩,大量反使子宫麻痹。 (4)大剂量能抑制小肠收缩,能解痉而止痛。 (5)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 3.据抗菌试验 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各种皮肤真菌亦有抑 4.据现代临床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粘连不通等。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