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此尊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典雅、气势之磅礴,堪称“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是名符其实的国宝级文物,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1938年4月的一个上午,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的转耳仑山上,姜景舒、姜景桥、姜喜桥兄弟三人正在半山腰垦荒栽种红薯。忽然锄下“当”的一声金属碰撞声。一件硕大的金属器物出现在姜景舒兄弟眼前。 出于好奇,不停地打量着这件宝贝,并用工具敲打,不小心竟将器物的口沿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一块碎片(1976年,他将残片献给了国家)。那时的姜景舒还只有17岁,家里人口多,收入微薄,听说这件东西能卖个好价钱,也就只能忍痛割爱了,卖给当地的一位老板,毕竟在当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四羊方尊出土被长沙县政府得知之后。为防止奸商贪利将国宝卖给外国人,上交了湖南省政府。1938年11月,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和省银行均迁往沅陵。为了不让完整的长沙城落入日寇之手,当局决定实行“焦土政策”。11月12日,延续两天两夜的大火,烧毁了长沙城近80%的建筑,史称“文夕大火”,使四羊方尊在战乱中遗失了。 1952年周总理亲自责成文化部派人追查四羊方尊的下落,经多方查询,最后得知四羊方尊在内迁沅陵的途中,遭到日机轰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块。 经文化部指示,相关部门迅速通过专家会诊、攻关,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把破碎的四羊方尊修复了。所幸,修复后的四羊方尊几乎看不出破损的痕迹。这样,经过战火洗礼的四羊方尊才又得以重新面世,并成为了我国国家特级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