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点评 ▏走寻

 blywzc 2017-05-22

给书法临作点评,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进入书法之门的绝大多数人都有个临帖学习的过程。都会碰到这人那人对你某件作品的“指手画脚”,不少新媒体已经在做,我们为何还要做?也就在前段时间,陆续看到一些平台上线了书画教学,有的做得很认真,有的却显得有点随意。大抵因为我们对艺术有颗吹毛求疵的心,恨不能掏心掏肺,将我们所知所拥有的最好东西奉献给所有人。

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找到著名书法家柴天鳞老师来做牵头工作,从专业上给我们以指正。然后,就着手寻找我们的学术指导和导师团队。可能因我们一直本着公益的心态做事,陆续地,胡亢美、曾翔等诸位艺术界大咖相继加入我们阵营,这样就有了现在的“艺术大咖课”的命名和全师资实力阵容。

而这回,我们也只想做一个客观的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点评,而不是对“写字”的说三道四。要知道书法和写字毕竟是两回事。

自5月10日我们发布征稿信息后,陆续收到全国各地临帖作品投稿,至今已近百幅,我们精选了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发布;剩下作品后期将陆续推出。若此刻正在读文的您,恰是一个书画爱好者或创作者,欢迎您参与,请直接发作品至zouxun01@winhe.cn,会有专人收稿。

废话不多说,下面进入导师精彩点评——

李俊 临散氏盘

《散氏盘》铭文有金文之疑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线条圆浑朴茂,时而施以肥厚的块状线条,打破单一的节奏、书写的过程。其结字一改大盂盘、毛公鼎等纵向取势而尚横势,更显奇古可爱。此临作结字变原帖斜势为正势,通篇格调大体一致,用笔强调了裹锋运笔,线条遒劲浑厚。不足有三,一是起行收有些草率,尤其是起和收。二是章法偏紧偏满,临习时对整体把握欠周全。三是用印随意,特别是对闲章的使用。如临作右边的三个闲章,显多余。

建议:一是注重读帖,用心体会用笔、结字及章法特点,做到临帖时心中有数。二是用心体验篆籀笔法,理解“屋漏痕丶锥画沙'的本意和内涵。三是增强作品感的训练,慎用印及闲章。

——点评导师郭衍槐

陈方晴 临乙瑛碑

这幅临摹《乙瑛碑》的作品,看来临帖不久,用笔还比较生疏,结构虽然有一种生生拙拙的味道,但隶书的横向取势把握的还不错,“祠”“即”等字完整度较高。建议下一步注意起笔动作,藏锋处理的还不够好;波磔的处理要含蓄些,如“时”“巳”的波磔就上调过甚了。林散之、来楚生都有《乙瑛碑》临本传世,可以参考。

——点评导师李林

方学 临秋

方学临张芝的章草作品,气质清雅浑厚,用笔朴拙,加上墨色的变化,整篇生动自然,很是精彩。章草之美在于古质朴茂,平实中见奇崛。作者在临习中多注意空间的疏密对比,主要笔画的突出,单字的横向取势,将会更佳。

——点评导师柴天鳞

田锡发 临知远帖

《知远帖》临的不错,有王字风神,并且用笔与结体都把握的较到位,章法上的聚散密疏表现得很合理。从临帖上说不失为一件佳作。但如果从学习的角度看,对该帖的理解上还有所欠缺。因为我看不到你习此帖的思考方向。只有找到帖的规律性,一些特征,找出他们美的规律来,并且有所强化,在写作品时才会有的放矢,在不断的积蓄下越来越丰富!

——点评导师巩海涛

袁月 临十七帖

学习草书取法魏晋,可谓取法乎上。从临习作品看,形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了。但在用笔上还有待提高,只临准形在书法学习上是不够的,不是我们的目的。因为用笔缺少变化,缺少方的用笔,会使观者误为书谱,这就大大折扣了十七帖的格。再者转折处一味用圆,方向上变化不多,显得轴线变化板滞,还有收笔不能圆厚,这会降低笔势所到疆域。一定找出十七帖某些明显特点,找出规律来,然后大胆用笔,过了都没关系,不就是再写吗?也许还会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点评导师巩海涛

刘志祥 临圣教序

刘志祥临《圣教序》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原帖笔法、结构和章法。尤其好的地方是,他没有受到原帖刻石影响,把点画的牵丝映带都交代得比较清楚,强调了单字内部联系。由于原帖是集字而成,字与字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还希望作者在这方面努力。另一方面,作者的临帖每个字都太过平正,还需体现原作的欹侧之势,整体而言,作者行笔过快了点。

——点评导师柴天鳞

谭海沅 临爨宝子碑

这两幅临《爨宝子碑》的作品,能够抓住《爨宝子碑》的笔画形态和结字的基本特征,中锋行笔,用笔活脱,书写性较强。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论》中说《爨宝子碑》作者“想模仿八分而又学不像”,我觉得这句话透露出了学习此碑的关键——作者是想写八分,而不是写楷书,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该融入隶书元素,才能更好的体现该碑非楷非隶、亦楷亦隶、楷隶参半的特征,否则很容易陷入刻板摹写的误区。

——点评导师李林

史建霞 临裴将军帖

颜真卿《裴将军帖》,雄强豪放,用笔以篆籀浑厚古朴的圆笔为主,杂以斩钉截铁的方笔。结构一反其楷书大小均等、左右对称、正面取势的方法,因势赋形、参差欹侧。章法起伏跌宕、掩映顾昐,一气呵成。此临作为节临《裴将军帖。作者注重颜字笔法,字形的训练,基本掌握了该帖的特点和用笔方法,行笔流畅、自然,结体开张、宽博。临作章法也作了调整,由横式改为竖式。其不足,一是用笔不够严谨,结体不够精准。如“战、龙、若等。二是章法生搬硬套,不是应章法变化而变化。三是款识文字与正文不够协调统一,没能活学活用。

建议:首先对所临碑帖持点、背景及作者等作初步了解,对原帖作必要的解读分析。其次初临时,悉心体会原帖用笔、字构、章法特征,忠实原帖。

——点评导师郭衍槐

陈志林 临黄庭坚草书

学习黄庭坚,不能把他简单地看成一个书法家,他是诗人,文学家。他是一个善于思考问题的人。比如在用笔上,由划船而悟笔法,并说荡浆要感受突破阻力的感觉,所以学他的字太顺畅的用笔是不符合他的审美取向的,也就违背了他的精神主旨,学起来往往事倍功半。众所周知,他是一个理性的草书家,虽然其用笔长戈大戟,但笔笔精到,无一毫懈怠,线条上有篆籀之意,充分体现了习草当楷写的准则。在章法上通过点的穿行避让,补充长线的单一性;二是通过横画的用力延伸,从而使线的一波三折和横线的取势加强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写到某些字,如“所”“是”“过”等字,最后一笔的横向处理,从而为下一个字提供了可左可右的条件,因此,轴线产生了摆动,章法更丰富起来。建议作者多写《诸上座帖》。

——点评导师巩海涛

聂海燕 临赵之谦手札

这幅临《赵之谦手札》作品,章法完整,用笔细腻,中侧锋转换较自然,表现了作者较强的控笔能力,惟浑厚之气有所欠缺。赵之谦曾说:“生平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正书——北魏书是赵之谦用力最勤、亦最得意者,自称“仅能作正书”,篆隶是正书的基础,而其行书恰恰又是楷书的变化。因此赵之谦的学习方法我们不可不察。

——点评导师李林

王岩松 临《兰题杂存

《兰题杂存》为近代海上著名书法家白蕉先生用手卷形式记录下画兰花时的一些经验和感想。全卷给人以儒雅、自然、舒适的美感体验。随着手卷的展开,让人会感觉到书写者随机应变能力和手段。尤如漫步园林,充分享受一步一景,景随人移之妙趣。

临作以兰题杂存手卷为蓝本,临其一偶。作者以'我注六经”法,融入个人的审美追求,运用自我手法对原帖进行重新解构,己意出之,行成新的面貌,应为临帖佳构。其特点一是用笔以碑入行,有较强的个人用笔特征,增强了原帖的碑意和厚重感。二是结字强化欹侧,字字独立,大小错落,奇正相生。三是章法打破行列排序,进行重新组合,再创造,以新的面貌视人。此临作如果在墨色变化,虚实对比,书写节奏等上再强化,应更完善、精彩。

——点评导师郭衍槐

苗复明 临米芾苕溪诗帖

苗复明所临《苕溪诗帖》为米芾的经典作品。全作较好地抓住了原帖的用笔特点和结构形态。但也有个问题,作者在注意单字准确性的同时,忽略了原帖的章法安排,和原来的章法差别很大,每个字之间的关系,也大大被削弱,就变成一堆单字差强人意地排列在一起,缺乏通篇气韵的舒畅,希望作者多体会原帖的章法安排,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内部联系。

——点评导师柴天鳞

学术指导和导师团队

走寻作品,欢迎转载

关注走寻,发现未知之美

zouxun19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