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欧神话》与华德福学校四年级主课浅析

 松松花蛋 2017-05-22
《北欧神话》与华德福学校四年级主课浅析X

一年全日制华德福研修班旅程结束,我选择《林则徐》戏剧和《北欧神话》与四年级主课探讨,作为我的毕业展示和论文。很早之前,在读到施泰纳给德国斯图加特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四年级主课教学的建议:给孩子讲《北欧神话》,这样让我产生对此神话极大的兴趣,想要研究这部神话究竟为何适合且滋养四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而华德福教育本土化的目标,是否有相适应的中国神话,作为一名中国华德福老师该如何设计这个年级的主课,带着这样热情和疑惑,仅在极短的时间做了较浅的研究,只为抛砖引玉,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众所周知,华德福学校在孩子三年级的阶段带入创世纪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到黄帝时期,从旧约圣经中上帝七日创世纪到以色列三大君王的故事,让孩子感受宇宙初开的世界图景,随着故事的展开,孩子感受到天地之间人类活生生的脉动,人类历经千辛万苦,才在这块我们熟悉的大地上扎根生活,且生生不息。
等孩子跨入到四年级,在《北欧神话》故事再度提供孩子创世纪神话的图景。这看似重复,其侧重面发生改变,重在为孩子展开人类意识演化丰富画卷。对应四年级孩子的发展--与精神世界的纽带已被解开,每一个个体在内在经历这个演化过程。《北欧神话》不仅为孩子提供基石:坚持和勇气,同时暗喻孩子不要仅沉浸在多愁善感之中,更需迈入眼前的新世界。我想引用施泰纳的话:'人类灵魂的体验正可以从一个事实呈现出来,这个事实就是只有人类的灵魂是部分从身体中解放出来,所以在他之中,有着灵魂自持的生命,是一种内在的经历,让有意识的人类体验,成为可能。'.--1
四年级的孩子在这样一个告别了伊甸园、跟精神世界脱离的状况下孩子如何将体验人类意识演进状态内化为个体意识发展?为了变的对自己和经历有意识,四年级的孩子需要通过批判性方式发展出的反感力量,他们在情感的同感和反感中交替变化,直到能够平衡这两种特质,将此做为更加正确地感知周围
世界的方法。这是从青少年期呈现出来的思考,也是'个体的意识体验。'由此,反感和同感、平衡力,发展出来的思考。
浅析《北欧神话》与中国的《封神演义》。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青少年发展出自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对他内在的发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北欧神话和中国的《封神演义》,我主要是从天、地、万物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一、天的定义
《北欧神话》与华德福学校四年级主课浅析
所谓的天,我们常说的是神。在《北欧神话》中最早出现的是魔族之祖--霜巨人尤弥尓,而后才有诸神之祖布利。诸神之祖布利与霜巨人女儿贝斯特拉的后代成为神族之父奥丁,在世界末日来临被Fenris狼咬死。在众多神族与魔族中,他们身体都流淌彼此都血液,比如奥丁和巨人族艾尔德所生的长子就是著名的雷神托尓,在诸神黄昏来临与巨蟒同归于尽。奥丁同母异父兄弟Loki,蒙骗捉弄每一个人,后遭永罚,遂在世界末日来临,加入到诸神为敌的阵营--火焰兵团,被守护在彩虹桥的战神himda杀死。Loki的三个子女分别为Fenris狼、Jormungandr大蛇和死亡之国的Hila。对应四年级孩子发展特点,我们在分析《北欧神话》中发现,该神话可以直指四年级孩子的心灵:神不是圣洁无瑕疵,为了私欲也会铸成大错,为了智慧也会牺牲自己的高贵品德。魔族中强大的力量,以及其中也有掌管智慧的Mimir,掌管命运的三女神。孩子可以通过对两极性的观察来延展他们的思想。
在《神封神演义》中的玉皇大帝的神圣,高高在上统领三界很不相同。人们更多通过神的帮助战胜邪神,过着新的幸福的生活。对于刚进入十岁的孩子,孩童时代的仙境已'死亡',他们需要独立,需要打破旧有的秩序,迎接新的世界。在善恶都真实存在的二元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力量和独特性。因此相对《北欧神话》中导致世界毁灭,众神和巨人都死了,而后又产生新世界,在那里人类重生。更符合孩子的发展,滋养到孩子。
《北欧神话》与华德福学校四年级主课浅析
二、地的定义
所谓地,我侧重主导地的活动的人的分析。在《北欧神话》中,宇宙之树支撑三层九国,与《封神演义》中的三界即有相似之处,又有异于此。《北欧神话》中,人类居于中间世界,皆因神魔战争而毁灭。而人类意识状态更像刚告别了精神世界,才步入青春期的那种懵懂,还没完全落地,在不知所措中世界上就毁灭了。而,在《封神演义》中出现的两派斗争即:保持旧势力和开创新势力,诸神被卷入其中的斗争,在此人类意识更接近成年期。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够进行智力上的判断,通常根据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持强烈的观点。因此富有想像力的和图景式的思考方式是孩子作为概念的基础。在《北欧神话》故事中没有对于善恶概念性的描述,而是在陈述故事过程中。例如《北欧神话》中的洛奇的两面性—记恨光明,设计导致光辉之神马尔德的死,同时,顽皮与聪明,帮助雷神托尔获得神锤等,让孩子通过倾听、观察发展对内在品质的感知和洞察力。在《封神演义》中的对于善恶描述似乎更智性和物质化。
三、万物的定义
在《北欧神话》中我被其描述的自然现象图景深深吸引。例如,
关于冰、霜形成的描述:
宇宙之初是无底深渊,没有天空,大地和海,有淡淡的雾和风的世界。在深渊的尽头有一个叫Niflheim的泉水。所有的水从这里涌出,又回到这里。Niflheim旁的Vergelmir泉有十二条河流流向南方,一旦离开源头,就会冻结起来,而Niflheim泉的毒疑成恒古不化的冰,静止不动,冰层相叠,形成冰山,覆盖在那无敌的深渊。而在南方有一个极热的世界,炎火闪耀。在一个叫Muspelheim,四周飞散火焰,乘着热风,吹向永劫的冰山,融化了它的表面。被融化的毒气有凝聚成霜。
关于太阳、月亮、星星、日食及月食
奥丁捕获Muspelheim的飞来的火焰,悬于虚空中,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他们循着各自的轨道运行,调整昼夜,决定了四季的顺序。但在日月后面总有一群狼追逐,有时咬上了就形成了'日食'和'月食'。狼群总是不舍地追着。
关于时间:
在城堡黄金的屋脊顶端伫立着金冠的公鸡,它每天早晨负责把诸神唤醒。当这只公鸡啼叫时,下界死国的红鸡也和它互相应和,由此产生了喧嚣尖锐的“时间”。
关于地震:
生命之树躺着尤弥尓,这巨人很不喜欢被沉重的生命之树压在身上,不断摇动身子,想把它摆脱,于是宇宙颤抖,这就是可怕的地震。
《北欧神话》与华德福学校四年级主课浅析
关于闪电、雷鸣:
每当托尓的神锤在头上挥舞时,就会发出可怕的亮光,在空中闪耀,映照。在地上人们的眼睛里他的战车奔驰云海中,车轮急转引出回声,在风中怒吼,这就是隆隆的雷鸣。
在《北欧神话》中关于自然现象描述举不胜举,我以为孩子们由此得到的丰富图景,为日后的天文地质种下种子。《封神演义》在此相对较少描述。
因此,综上所述,在四年级第一学期,以《北欧神话》为主线,引导孩子在内在体验人类意识演化过程,培养出孩子独立和勇敢。在四年级第二学期,节选《中国神话》中具有为克服黑暗和危险的处境或者在一个新的国家挣扎生存下来的英雄特质的故事和传说,帮助孩子更好落地在物质世界,积极的面对困难,迎接新的世界。
如何根据孩子的需求如何设计四年级语文板块?我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讨论。
一、图景式的思考方式和智力分析的合作
在之前我们谈及到孩子需要将想像力和图景式的思考作为概念的基础。
第一天通过丰富的描述性来填充孩子的想像力的时候,会比只是通过讨论获得信息要多得多。比如正义睿智的奥丁为了获得mimir泉的智慧而失去了右眼,为了获得鲁尼文字而自己在树上倒挂九天九夜。
第二天进行复述讨论,重要的是问题复习的深度,而不仅仅是理解和巩固,更多的鼓励孩子自信地表达自己。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思考这个主题的本身,将问题引向意义的探索而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例如作为诸神之父的奥丁,为了智慧失去右眼是否值得了?从而引导孩子思考为他人的利益牺牲自我的品质的必要性,而这些品质因为感受而鲜活起来。而后通过学习一首诗,湿水彩或蜡块画,就会对此留下难忘的印象。
第三天故事中的场景和特别的对话,可以作为两人一组演出的资料,然后每个人都有表演或朗诵的机会。比如:奥丁与密密尓的对话,洛奇与黑精灵布洛克打赌,巴尔德的死讯在地球收集眼泪的对话。
第四天,四到五人一组表演或朗诵。让所有感受到进入睡眠
第五天为主课本的绘画配上表演或朗诵的内容,为学期末戏剧的剧本编写做准备。带出第二周新的故事。
由此四年级语文教学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两个板块为《北欧神话》共八周,共六个故事:
《神族与巨人族》、《奥丁》、《生命树》、《巴尔德之死》、《雷神托尓》、《洛奇》、《诸神的黄昏》,两周的戏剧排演
第二学期两个板块为《中国神话》共八周,设计六个故事。在以往的四年级课程中有《伏羲氏》、《黄帝之治》、《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我个人认为这都是体现人类与大地工作,在被逐出天堂的人类如何在大地上建造自己的家,更适合三年级,帮助告别童年,跨入青少年期的孩子面对内外世界的分离,扎根在当下的生活。也正如此为什么在三年级才有建筑板块的原因。故在四年级的中国神话需要具备在帮助孩子内在体验人类意识进化过程的同时,帮助孩子有迈入当下的勇气和坚持的特质。其神话选材需继续探究。
二、教学的艺术化
正如施泰纳说的'用简单的资源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只要老师有很好的艺术感觉,在生活中快乐幸福,为所存在的爱而工作,并付出力量和精力--这些是培养美和艺术的感觉的方法,终其一生所产生成果'---2
1、诗词(歌)体的学习
《北欧神话》原来是头韵的诗词体,可以通过诵读,让孩子体验自己说话声音的力量,对孩子体验自我的力量很有好处。同时通过身体的节奏与诗词结合起来,带出身体的力量和语言的力量。《神族与巨人族》(节选)、《宇宙之树》、《奥丁》以诗词体形式学习,引导孩子体验诗词体节奏与韵律,为今后创编诗歌种下一粒种子。
2、内在体验的言说
经由四天的睡眠的节奏,每周五,将所表演或朗诵的内容写下来,一个学期后,汇集成册,成为独属于自己内在体验的言说。
3、戏剧表演
《北欧神话》与华德福学校四年级主课浅析
戏剧能运用故事来探索人类重要性议题。同时有助于发展归属感和团体认同,对孩子的社会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巴尔德之死》、《雷神托尓》、《洛奇》可以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和疗愈孩子。
三、幽默感与规则
四年级的孩子对课堂纪律的挑战非常大。 从身体上说,四年级的孩子躯干加宽,象征着心灵和精神的内在转变。并且对自己看见和经历过的每件事情都有更多的看法。其情感生命的健康与否,还有他们的热情和天性在这个事情都影响并支持者韵律系统的发展。因此,快乐、没有压力、运用想像力、在学校集中式的学习,这些对孩子整个生命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施泰纳说到:'孩子过完九岁后的时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段时间是孩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进入他们意识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关于在感觉的层面上去识别他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自身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需要老师培养一些幽默感,使其成为常常不守规矩的整个四年级的领导,小心而坚定地引导四年级迎接新的要求和挑战。有些孩子可能可以接受两队在竞赛后的'失败',但是,老师依旧需要小心地介绍竞赛的规则,确保一个人或一组人不会总是在'赢',对孩子来说许多要求同学之间合作的游戏会更加具有意义。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过分自信,爱抱怨,要求高且自夸。彼此支持又彼此反对。试图'捉弄'伙伴和成人,从中寻找乐趣。因此当洛奇捉弄巨人,剪掉西芙的满头金发,与黑精灵打赌输了,玩小聪明黑精灵必须不能砍伤他的脖子条件下拿走他的头,都会让孩子心中偷乐,产生共鸣。但洛奇最终因嫉妒光明,设计害死巴尔德-光辉之神,并拒绝为巴尔德的死讯掉眼泪,让巴尔德息一直留在死亡之国。众神皆怒,洛奇遭受永罚。也会在孩子内在感受和体验制定规则的重要。
备注:
1. Francis Edmunds, Rudolf Sieiner's Gift to Education--The waldorfschools, 1975:39
2. Rudolf Steiner: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1996:35
参考书:
1、《孩子的发展》作者:Peter Van Alphen & Catherine Van Alphen
2、《北欧神话》翻译:李映秋 出版社:水牛出版社
3、《中国神话传说》作者:袁珂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开始玩戏剧》 作者:Joe Winston & Miles Tandy.翻译:陈韻文、張鐙尹
5、成都华德福学校李瑞珍四年级教学报告
6、《2003年办学成果报告书-慈心华德福学校》
作者:李艳 春之谷学院华德福教育本土化研修班第二届学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