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怎样贴才算对?

 时髦的傻子 2017-05-22

 

对联怎样贴才算对?

 

                                          时髦的傻子

 

对联,俗称“对子”。好多文章有“对联又叫楹联”、“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等说法,甚至专门研究对联的机构称作“中国楹联学会”。窃以为这种说法不够准确。何为“楹”?“柱子”也。也就是说,“楹联”是张贴或雕刻在柱子上的对联,属于对联的一种形式。说“对联又叫楹联”有点儿类似于“人又叫男人”,容易造成概念外延的混乱。所以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叫“对联”。

对联分上下两联,一般是和中国书法相结合,竖排版书写,较多的时候是贴在门的两边。本文要讨论的是,上下联各应贴在门的哪一边才是正确的?要说清这个问题,则需要说清怎样区分对联的上下联和门的上下方位。

    一、怎样区分对联的上下联。

对联上下联的区分历来有两种说法,即从联句意义上区分和从读音音调上区分,比较传统和权威的说法是后者。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规定: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即传统说法的“仄起平收”。也就是说只需看两联的最末一字,若是仄声的就是上联。

中国汉字很独特,它不仅是一种集音、形、义于一体的文字,而且每个汉字的读音又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构成,而声调又分为平声和仄声。那么,怎样区分平仄呢?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声、上(shǎng)声、去声、入声”四种,其中平声不分阴阳统称“平”,上、去、入三调统称“仄”。时至今日,这种被称为“平水韵”的古声调不仅大量保留在唐诗、宋词、元曲、联句、骈俪文等讲究声韵的典籍之中,而且许多今人撰写对联或格律诗词时仍然采用。

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汉语声韵也是如此。我国流行的普通话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调,“阴平、阳平”也就是普通话里的一声、二声为平声,“上声、去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三声、四声为仄声。普通话声调没有入声,这是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入声字已经分化瓦解,分别归入到普通话的四个声调里去了。

    《联律通则》规定:判别声调平仄遵循从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这样一来,如果是今人用今声编撰的对联,平仄很好区分。只需按照普通话的声调区分即可。若普通话不过关,可查字典解决。笔者于工作之余为他人有偿撰写碑文碑联之类文字,曾遇某君人财两旺,高价求一碑联。其先父母均寿过八旬,我用“今声”为之编撰了一副碑联:“寿享耄耋,应是善行感天地;神游冥府,更留阴骘泽子孙。”很明显,“感天地”这联自然是上联。当然,判别末字平仄时还需注意是否多音多义字。毕竟,多音多义字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同一个汉字在与不同汉字组合时有时会出现意义和读音上的不同,读音不同平仄也会有变化。

如果遇到传统对联,或者是今人按旧声编撰的对联,就可能会遇到一些按今声不易辨别平仄的入声字。这时就只能借助佩文韵府》之类的一些传统韵书去辨别平仄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朱天运在《“联律通则”讲稿》里说:“我们是现代人,提倡用现代四声写诗词对联。”笔者对此极为赞同。因为用今声编撰对联,相对来说好编、好读、好听。

严格来说,上下联最末一字不分平仄的对联不能算是成功的对联。但在现实中,不论是网上发表的还是居家大门上张贴的对联,竟然有好些上下联末字全平或全仄。而且联句中间即使按“宽对”要求,诸如词性不对品、平仄不对立、结构不对应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这是由于对联编撰者对对联知识掌握过于肤浅的缘故。当然,也不排除有某些对联为了突出好的意境而不得已违背联律规则。诚如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叶子彤先生在《“联律通则”解读》里所说:“在特定的条件下,未能遵循上述六条基本规则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传世佳作。遇到此类情况,就只能按照联意去判定上下联了。不过还是建议对联编撰者最好能认真遵循【上仄下平】的“铁律”。

    二、怎样区分门的上下方位。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其一,究竟是左为上还是右为上?其二,左右方位应该按照对联的信息“载体”(主体)来区分还是按照观赏对联的人(客体)来区分?

第一个问题说来有点儿复杂。若说是以左为上吧,有个成语叫做【无出其右】,意思是才能、技艺等没有能超过他的。似乎古人是以右为上。但若说以右为上吧,又有个成语叫做【虚左以待】,意思是空出左边的座位等待尊贵的所敬重的人。似乎古人又是以左为上。诸如此类相互矛盾的例子很多,例如【男左女右】和【座右铭】就貌似矛盾的。这里不再赘述。

有人经过考证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古人究竟是尊左还是尊右,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朝代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可以说时而尊左时而尊右,甚至在同一个朝代(如明代)里也有尊左尊右的变化。根据结论显示,距我们较近的清代是以左为上的,而且我国当代社会沿用了清代以来【以左为上】的定规,所以对联的上联贴在门的左边才是正确的。不过,我国的“以左为上”却难以和世界接轨,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当代国际惯例是以右为尊的。如重大国事活动中接见外宾,主人一般要把客人礼让到右手位以示尊敬。

第二个问题相对简单,即左右方位是按照对联文字的信息“载体”(主体)区分的,而不是按照观赏对联的人(客体)去区分。对联的信息“载体”是门,所以应该按照门这个主体的左边、右边定方位,而不是按照站在门的对面观赏对联的客体人的左手、右手定方位。上面已经谈到了“以左为上”,那么对联的上联应该贴在门的左边,而对观赏者来说则是右手边。

有一个极为简单的验证方法:随便找一本竖排版的书作参照,可以发现这本书的文字是从阅读者的右手边开始自上而下排列成行,又一行行【从右到左】顺序排列的。但这不等于说是以右为尊,因为这里所说的“右”是从阅读者这个客体的角度而言的,但对文字信息“载体”的书这个主体来说,书上的文字则是从这个主体的左边开始排列的,仍然是“以左为上”的。我们把主体由书换成门,就会很清楚地知道门的左边为上。

三、横批对上下联顺序没有影响。

上联要贴在门的左边,是正确贴对联的铁律,不应该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曾经看到过有关文章说,确定对联的上下联怎么贴应该以“横批”的文字顺序为准。简单说就是不论什么主体、客体,也不论什么左右方位,只看横批的首字在哪边,哪边就应该贴上联。窃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对联中的春联、喜联以及需要加横批的联语有横批。所谓“横”,指的是横向书写方式;所谓“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概括、补充、点睛、升华等作用的。单从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说,我国至少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并没有横向书写的习惯。实际生活中,遇到需要横向书写的内容如楹联横批,如牌楼、亭台、殿堂等建筑物匾额等等,即使是单字排列,仍然按照从观赏者角度而言“从右到左”、从文字“载体”的主体角度而言“从左到右”的规律的,也就是说与竖排版书籍的版面顺序是一致的。我们今天仍然能够见到的古代的楹联横批、殿堂匾额等等,一般仍是这样排版的。

和现代横排版文字书写方向相一致的对联横批,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后在西方文化不断融入影响下才逐渐形成的。虽然这种方式和现代书写习惯完全一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这种横批并不能改变竖排版对联的上下位置。也就是说,对联只要是竖排版书写,就必须和竖排版书籍的上下位置相一致,这是不容改变的规则,和横批的书写顺序没有关系。更何况,有大量的对联就没有横批,以横批决定上下联的方法不足取。

回到题目:对联怎样贴才算对?正确的做法是先确定对联的上下联,再把上联贴到门的左边。至于横批,文字顺序怎样排列都行。从观赏者角度来说,从右到左是师古,从左到右是切今,无论哪种形式都无可厚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