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偷走孩子的梦想

 昵称15221501 2017-05-22

别偷走孩子的梦想

儿童心理学认为,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孩子在做梦、追梦的过程中,会产生强劲的力量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并为或远或近的目标投入全部的努力,他们的眼中神采飞扬,对未来充满信心。

什么是梦想

心理学认为,梦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和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很多创造性的想法源于个人的梦想。梦想对幼儿的心理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梦想能够指导和激励孩子。梦想是孩子内在的自我形象理想化的结果。有梦想的孩子,他的自我认知往往是积极的,他具有极强的自信心,梦想会成为孩子不断发展和成长的强大心理内驱力。

其次,梦想让孩子学会坚持。因为心中有梦想,孩子遇到困难时会主动想办法克服,而不是放弃,也因此让孩子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地努力前进。

再次,梦想让孩子产生创造的火花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一项对在各自领域特别是科学和发明领域成就卓著的人物的研究表明,他们一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与其童年梦想息息相关。

总之,梦想是孩子发展的翅膀,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是孩子成功的基石。

根据对现实的真实反映程度,梦想可分为有益的和荒谬的两类:从实际出发,可以鼓舞个体向上的梦想是有益的梦想;扭曲现实或脱离现实的则是荒谬的妄想或者空想。

1~6的幼儿,由于受个体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限制,他们不会考虑所谓的常识和道理,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产生很多浪漫但不切实际的幻想。例如,想和仙女交朋友,或是像鸟儿一样飞翔等,因而需要家长的宽容和指导。但遗憾的是,不少家长不理解梦想对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性,总是有意无意地予以打击,不知不觉中,孩子的梦想就被偷走了。

家长的误区

家长的教育误区不外乎以下三类:

误区一:嘲笑孩子的梦想

菲菲从小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做一名飞行员,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幼儿园老师的鼓励下,她把自己的梦想告诉了爸爸。面对表情郑重而兴奋的女儿,爸爸居然哈哈大笑,说:“你太异想天开了!你是一个女孩子,怎么能当飞行员呢?当飞行员应该是男孩子的梦想。”自己的梦想被爸爸嘲笑,圆圆非常沮丧。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梦想只是一时兴起的幻想,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加以嘲笑。这是严重的教育误区。从4岁开始,孩子就开始有了独立的意愿,并能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5~6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思维能力,梦想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只不过这个目标还比较模糊,缺乏具体规划。但孩子比起成人更无所畏惧,充满了要实现梦想的热情,这是孩子十分可贵的品质。身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梦想加以适时的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以鼓励他们不断坚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对孩子的梦想加以指责和泼冷水,那样只会扼杀孩子的热情和坚持到底的勇气。

误区二:否定孩子的梦想

蕾蕾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歌唱家。她热爱音乐,热爱唱歌,热爱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东西。可是妈妈要求她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这样以后才不会落后,才能考上名牌大学。“可是,我想成为歌唱家呀!老师也说我很有天赋呢!”蕾蕾把珍藏在心里的梦想告诉了妈妈。“歌唱家?”妈妈冷冷地说,“有几个搞音乐的能成为歌唱家?如果成不了歌唱家,还耽误了学习,你说,你还能做什么?现在,当个老师还得大学毕业呢。你呀,别做梦了,还是趁早抓学习吧!”

有些家长习惯用成人的标准评判孩子的梦想,一旦孩子的梦想和家长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家长就否定孩子梦想的价值,强行向孩子灌输自己的价值观。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如果家长习惯了为孩子做决定,那么孩子很可能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而丧失基本的判断力和独立能力,变得极度依赖父母。家长应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认真倾听孩子的梦想,和孩子一起讨论,引导其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否定和命令。

误区三: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蕊蕊的妈妈小时候学习十分优秀,可是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她没能上大学。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大学梦。看到同事们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报兴趣班,她不甘落后,给蕊蕊报了四个兴趣班,而且都和未来的高考有一定关系:英语启蒙班、奥数班、书法班和钢琴班。一旦蕊蕊有懈怠情绪,妈妈就会施以严厉的惩罚,包括打手心和不给饭吃。妈妈还总是说:“只有现在好好学,长大后才能考上大学,才能有出息,不然就像妈妈这样,每天辛苦工作,还被人瞧不起。”

很多家长把孩子看做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自己的人生缺憾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弥补,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从而扼杀孩子自己的梦想。家长在这方面往往非常固执,认为自己是过来人,为孩子做的决定是正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世界的态度、解释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天赋、环境交织的结果,他们会选择不危及自身的探索方式,固定为自己的认识及行为模式。如果一定要将成人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孩子成年后也会深受个性压抑之苦。所以,家长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梦想,积极引导孩子的发展,这样孩子才能在追梦的路上跑得更远更好。

引导+激励

那么,对待孩子的梦想,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仅仅呵护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引导孩子把梦想现实化,还要激励孩子为梦想而努力。具体的,家长应该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 营造宽松的环境。

芬兰只是一个北欧小国,却在许多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排名也居于世界前列,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先进的教育理念。芬兰教育于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淡化精英意识和竞争意识,不给孩子设定硬性指标,而是强调以人为本,不断鼓励孩子,陪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鼓励每一个孩子的梦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能,而家长乐于和孩子一同发展,共创共享。

2. 学会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情趣,所以家长必须意识到,自己和孩子之间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对等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民主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具备更多的积极素质,也更容易在未来获得成功,而民主型家庭的特点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家长给孩子有益的指导。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一定独立空间,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勇于探索。

3. 倾听孩子的想法。

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够理解他的想法,为他加油。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对某件事物特别感兴趣,先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衡量,而是接受孩子的阶段性想法。有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会愿意更具体地和家长分享自己的梦想和计划,家长也就获得了全面了解孩子的梦想并予以适当指导的机会。

4. 接纳孩子的梦想,相信孩子。

自信心对孩子非常重要,有了自信,孩子就会主动参与活动,主动跟人交往,在机遇面前比其他人更善于争取。树立自信的过程就是战胜自己心理障碍的过程,所以家长必须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的奇思妙想,经常告诉孩子“你很特别”“你是独一无二的”“妈妈为你感到骄傲”。这种积极暗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不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支持,进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5. 和孩子一起绘制梦想蓝图。

光有梦想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梦想细节化、具体化,才能付诸行动。细节化、具体化的梦想就是目标。在明确了目标的基础上,家长可以让孩子强化梦想的动机,如让他想出尽可能多的理由,说说为什么他想成为梦想中的那种人,这样会使他的想法更明确化、深刻化,也让孩子理性地思考他奋斗的方向,从而更明确地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并在行动中激发自己的潜能。

6. 和孩子一起享受追梦的过程。

每一个梦想,都有一个从初步设想到牢固树立的过程。对孩子刚刚萌发的梦想之苗,动辄苛以参天大树般的要求,无异于拔苗助长,容易让孩子产生沮丧感。在梦想的发展期,需要家长有耐心,帮助孩子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和孩子一块成长、追梦。行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不断鼓励是必备的。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应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并在适当时候给予积极的精神支持。当然,梦想之花总会有结果的时候,当孩子取得了一定成绩,父母应当大力地赞扬和肯定,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品尝到梦想所带来的真正乐趣。这样,梦想才会成为一种激情和决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