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巡回展暨学术论坛:徐传法

 杨关桥 2017-05-22


论艺术交流 传文化信息 | 谈真品收藏

业务联系 电话:13801446998



/





▌邀 请 函

    

      《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巡回展暨学术论坛》将于2017年7月1日下午2:19分在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举办,展览正在紧张有序的筹备中,巡展由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为学术支持,王冬龄教授、邱振中教授、徐利明教授出任学术主持,十余家书画媒体作为学术观察单位,邀请全国百余位书法博士及博士生参展,涵盖国内所有招收书法博士的知名院校,其中近40位担任书法专业的硕、博士生导师,近20位博士后,他们在全国各高校书法专业任教或在科研院所、艺术杂志从事相关工作,或精研创作,或擅长书学研究,可以说是当代书坛最中坚的群体力量,肩负着书法未来发展之重任。此次展览是博士书家精英群体的又一次集体亮相,希望全国的博士书家通过雅集,形成合力,在书坛繁荣的形势下致力于更好地承续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书法学科建设,引导书法发展方向,提升书法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力,这是本次展览与学术论坛的主旨所在。

        诚邀届时莅临展览,共襄盛举!


顺颂

       艺祺

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

作品巡回展组委会




简 介

徐传法

       山东临沂人。2015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哲学(书法美学)博士学位,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山西省书法院研究员。

         近年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书法》《艺术百家》《美术观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发表论文21篇;论文入选全国第九届、第十届书学讨论会;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5项;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6次。



扇面 自作诗 61×28cm



赵秉文书法观念的守成性

文/徐传法


█ 赵秉文在哲学、文学、史学、书学等方面皆多有成就。有人言“赵氏的创作存在模仿前人痕迹重、诸体兼备却浅尝辄止、自犯语多等不足”。然瑕不掩瑜,赵秉文的成就与努力,仍使他在金代自成一家。他对书法的认识,完全基于儒家士人的立场,有些是对前人观念的重申与深化,有些是富有时代特色的一己之见,多偏于对传统书法观念的承袭。这对于金朝书法来说已是很大的进步。


团扇 40cm 自作诗


一、书法观念的守成性


1.自然物象的比拟。古人论书,多以意象论之。《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因为直观形象要比语言更能表达幽微之意蕴,故古人意欲“立象以尽意”。于书法而言,其内蕴与本质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恰好又具备了“意”与“象”两方面元素,故自有东汉蔡邕书论起,古人即善用意象描述书法。至王羲之,曾言:“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 故历来论及书法皆以“象”明“意”,这已成为传统书论的显著特征。至金朝赵秉文之前,鲜有书家用意象之说论书法,直至赵秉文出,又延续了这一传统论述方法。细细检阅赵秉文对前人的诸多题跋,相当数量皆与书法相关,特别是对宋人苏、黄、米的书法描述更为详尽。

细品赵秉文意象之说,可略知其比拟物象之丰富。如对苏轼和米芾书法的评述,皆以自然物象喻之。言苏轼书,“窃尝以(苏轼)为书仙,屹然屭屃,巨鳌之欲前。轩然飞动,大鹏之孤骞。狠石当道,长松临渊。其严劲之象,雄浑之状,大臣正色,抑不可屈,懔然如见其叱希烈而诮禄山也。千石之锺,万石之簴,铿鍧鑉,俨然如见其宫庙之悬也。如偃而复植,如堕而反妍。秋风水波,春山云烟,此犹可略而言。”[]


扇面 自作诗  61×28cm


跋米元章《多景楼诗》曰:“海岳老人书,惟华佗帖与多景楼诗最为豪放。偃然如枯松之卧涧壑,截然如快剑之斩蛟龟,奋然如龙蛇之起陵,娇然如雕鹤之盘空,鸟获之抗鼎,不足以比其雄且壮也。养由基之贯七札,不足以比其沉着痛快也。千石之锺,万石之簴,其厚重有如此者;浙江之潮,涿鹿之战,其喷薄蹴踏有如此者。”[]

由赵秉文对苏、米二人的书法描述中,可体会其对二人书法的理解,是谓极尽描绘之能,夸饰美妙之处。一方面,是对苏、米书法的崇尚,导致了对苏、米二人的评价之高;再者,这种曾被米芾斥为“是何等语”的奇巧比况,是一脉传承的传统书法理论本色,作为金朝书论先锋的赵秉文亦不能例外,未能超越前人的藩篱,同时说明金源一代书法理论从未缺失。

2.论书当论其人,工拙不足论。与自然物象中寻求书法意象不同,以人或人品来表达书意,更需广见博识和思辨能力,前人书论中不乏高论。如山谷言:“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非复可以常理待之。”[] 孟子论人性,庄子谈自然,皆是从心所欲的,以此来形容王羲之之笔法,是谓准确精妙。这种论书方式是将人品与书品统一,在人品中求书品。赵秉文曾言,“书一艺耳,亦何足道”,作为一代硕儒的赵氏,“爱其书,并取其为人”。赵秉文之所以极力推崇苏轼、颜真卿、杨凝式书法,是基于对他们高尚人格礼拜。而书技本身,作为形而下的技术,工与拙都不值得称道。


斗方 33x33cm 自作诗


跋《东坡与王定国帖》曰:“坡公书虽不学锺王,而暗与之合。此帖气压王子敬,便觉李北海窘于绳墨,其合处乃似杨少师也。不知者,至比徐季海,季海肯书李晋公姪女碑,吾知鲁公必不书也。安得有苏公忠义不囘之气象也哉”。[] 

跋《杨少师侍御帖》曰:杨少师劝其父不以社稷与人,此与鲁公距安禄山、斥李希烈何异,故其书虽承唐末五季余习,犹有承平纯正气象。此侍御帖,乃有鲁公座位帖笔法,论书当论其人,工拙不足论也。况其工如是耶。

跋《涪翁草书文选诗》曰: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如梵志之翻著袜,刺人眼睛。一夫九首,方相四目。夔一足,能三足,猿枭藤,虫食木,巨石根,老枿秃,恢诡谲怪,千态万状。然涪翁自谓中年以草书名世,惟东坡以为俗,此其暮年书也。知东坡之所谓俗,则知涪翁之不俗矣,技进乎此矣。[] 


条幅 180x48cm 自作诗 


书法与人品的关系,是任何时期的书家论书时所不能绕开的。人品与书品是书法之两面,书品的纯正气象,缘于人品的高洁;如颜真卿之忠烈人品、苏轼之心怀天下之气格,反过来直接决定了其书品的面目。赵秉文一生以苏东坡为人格模范,其对书品与人之关系体味至深的,故有“工拙不足论,论书当论其人”的阐述。 

    3.尽得诸人之长,卓然自成一家。《归潜志》卷一言:“公(赵秉文)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后更学太白、东坡。字兼古今诸家学,及晚年,书大进。”[] 刘祁的记载,大致显示了赵氏书法师承路线,赵秉文幼时书学王庭筠。王氏宗米,可以说赵秉文最初学米字,这从其墨迹书法中的米书意味可以得到验证。一般观点认为,赵秉文后改弦更张,因推崇苏东坡,改学苏字。事实上,刘祁的表述,所言“诗”与“书”来个方面,那么“书”学苏轼,可以理解,若要书学李白,显然不太可能,尽管李白在书法史上也颇具书名。联系上下文语境,很容易看出,“后更学太白、东坡”者应当是指其“诗”,而并非指“书”。继而,刘祁只是笼统地说“字兼古今诸家学”,并未明确指明哪些书家。至于书法是否专门学过苏轼,现在未见有文献作出明确记载。只能说,从赵氏对苏东坡人格极力崇尚的角度而言,书法受其影响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从其墨迹与铭石书迹来看,很难见到受苏轼影响的痕迹。当然,苏东坡之外,书法师承的对象非常广泛,从本朝王庭筠,上追宋唐、魏晋,甚至三代金石,皆可师法。赵秉文在《复李天英书》中曰:

“……其与书也亦然。足下之言措意不蹈袭前人一语,此最诗人之妙处。然亦从古人中入,譬如弹琴不师谱,称物不师衡,工匠不师绳墨,独自师心,虽终身无成可也。故为文当师《六经》、左丘明、庄周、太史公、贾谊、刘向、扬雄、韩愈;为诗当师《诗三百》《离骚》《文选》《古诗十九首》,下及李、杜。学书当师三代金石、钟、王、欧、虞、颜、柳,尽得诸人之长,然后卓然自成一家。非有意于专师古人也,亦非有意于专摈古人也。自书契以来,未有摈古人而独立者……昔人谓之法书,岂是率意而为之也?又须真积力久,自楷法中来,前人所谓未有未能坐而能走者。飞动乃吾辈胸中之妙,非所学也。若世人能积学而不能飞动,吾辈能飞动而不能积学,皆一偏之弊耳!”[]


斗方 68x68cm 陋室铭


此篇所录为赵秉文对晚辈李天英的教诲文之部分,成为赵氏重要的书论。他博涉多优,取精用宏,将“书”与“诗”内在关联性进行了明晰地阐释。要师法古人,不能“独自师心,“诗”与“书”一样,同样要师法古人,不蹈袭前人。此处对“书”之论述,可概述三点,其一,“尽得诸人之长,然后卓然自成一家”,其二,楷书为学书基础,赵秉文非常重视楷书的学习,文献多次记载。刘祁曰:“又尝教余学书,先法张旭《石柱记》,每曰:‘汝辈有天资,止不肯学古人一点一画写也。’”[] 其三,“积学”与“胸中之妙”二者缺一,即成一偏之弊。这些书论几成一代之规,无疑“赵秉文的见识在金代当属一流”。

赵秉文如此教诲他人,自身也是这样做的。他对前人的继承是多方位,且直追古人。《书史会要》卷八中言:“赵秉文书法效钟、王,草犹遒劲,世竞宝之。”元代胡衹遹亦云:“字画瘦劲则易,肉丰满而气清雄则难。闲闲公赠万松秀一帖,当为颜平原大字《东方朔画赞》碑阴入室之宾,方知任南麓(询)如饱豨肉、醉黄酒村学究耳!”[]言赵氏书法丰满而气清,任询比之则如乡村学究。从上述相关文献都能印证出,赵秉文书法取法已上追汉魏时期,如钟繇、张芝、王羲之无不涉及,可谓广涉博取。成一家之貌,势在必然。赵秉文曾在跋米元章《多景楼诗》曰:钟王之清润,欧虞之简净,颜柳之端严,诚为鲜俪。至于雄入九军,气凌百代,而于古人有一日之长,其笔陈之堂堂乎。”[] 此为评米芾书法之语,实际上亦可作赵氏书法的审美追求。赵秉文提出“尽得诸人之长,卓然自成一家”艺术主张,一定程度上是其书法实践的高度概括。


扇面 自作诗 61×28cm


4.通经学道,书法之本。赵秉文一生涉猎广泛,于诗文、理学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诗文方面的成就,使其成为一时诗文创作之执文柄者,且在诗学中提出关于“诚”的观点。元好问在其诗学观点基础上,将诗文创作推向了巅峰。学术方面则体现在理学研究上,赵秉文的“理学思想在继承基础上多有阐释,对发扬理性、道德、知行、涵养等观念的传播推广,对于抑制当时社会的人性弊端和虚浮风气具有积极意义”。[] 因而成为金代理学研究的重要人物。然而在一般人看来其书法则要高于理学研究成就,在这一点上赵秉文也有相应的自评:“赵闲闲平日字画功夫最深,诗其次,又其次散文也。尝语余曰:‘今日后进中作文者颇有三二人,至吟诗者,绝少,字画亦无也。’以是知公所长。”[] 书法成就之高,缘于通经学道的结果。

赵秉文为张天赐《草书韵会》作序,序中言:“窃以谓通经学道,本也。书,一艺耳,然非高人胜士,胸中度世有数百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不能造妙入微。君用素工书翰,故能成此。”通经学道,是书外之功,亦是书法之本,前人多有论及。赵闲闲秉承前人之说,不止一次论及经道之学与书法的关系。在米元章《修静语录引跋》中有相同的论述:“世皆以元章能书,书一艺耳,亦何足道,然非有仙骨,视声色富贵不足以概其心者,亦不能造妙入微。”正是在赵秉文的影响下,后来者如元好问、王若虚、李纯甫等文士,无不是积学之典范。他们书法同样格高绝俗,只是书名皆为文名所掩,不为后世所知而已。就此点而言,通经学道,真积力久,不止是赵秉文书法特点及书学观念,应当是金代晚期书法的重要亮点。


团扇 40cm 自作诗 


二、守成性书法观念的成因


站在书法史的角度观照赵秉文,其书法观念多为守成,少有创造,形成原因多体现在主、客观两方面。一是得益于其放浪不羁的性情,以及他不立崖岸,不污泥滓,“始终无慊独巍然”的品格。这一品格的形成是由其深植于儒家传统文化的结果;一是其一生深受当时“三教合一”、“崇苏爱陶”的社会文艺思潮的影响。

1.疏旷的个性。《金史》记载,赵秉文“性疏旷,无机凿,乐善好施”,又言:“为人至诚乐易,与人交不立崖岸,未尝以大名自居。”“他应人求索,经不住缠磨,正体现出这种不恃才傲物的可贵品格”[]

赵秉文属情性中人,《归潜志》有较为详细记载,现罗列三则。因赵氏本来以书见长,名重一时,上门求字的人甚多,赵氏不堪其扰,于是在礼部厅壁上用榜书题云:‘当职系三品官,为人书扇面,失体,请诸人知!’等到赵氏退休回家,又在自家大门上书:‘老汉不写字!’“然燕居无客,未尝不抄书。相识辈强请,亦不能拒。若夫其心所不喜者,虽恳求竟不得也”[]。然而,赵秉文的学生雷希颜(渊)几乎有求必应,得赵氏书最多,一方面赵氏“颇惮雷”,更主要的是雷氏善于求其书。雷氏时常邀赵秉文小酌一二杯,饮后拿出古人墨迹让赵氏观赏,又借机取出精纸名墨,待赵氏有了书兴,引纸落笔,一会便书写数幅。雷渊在旁边观望兴叹,赞不绝口,“凡一点一画,必曰:‘此颜平原也’!‘此米元章也”!赵氏颇为高兴,愈发书而不倦……


扇面 自作诗  61×28cm


又一天,赵秉文在礼部,白枢判文举等人邀赵氏前往丹阳观饮酒。在路上赵秉文有言在先,对诸人说,我今日前往,但不写字,谁若求字,“是吾儿!”文举则对曰:‘先生年德俱高,某等真儿行也。’赵氏无可奈何,笑一笑,只好再为他们书写。

刘祁的诸多记载煞是有趣,赵秉文的“性疏旷,无机凿”的性情展露无疑。不欲为人役,而终不能拒之,欲罢不能复而举笔情形,让人顿觉赵氏在其门生亲朋的簇拥下的亲近随和、悠游调适的形象,充满了生活趣味。赵氏身边的士人,索其书以至于如此“不择手段”,恭维、称父以乞之,爱书有如此者,应当称得上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佳话。因此疏旷的性情是书学面貌的重要成因之一。

同时,还可以看出,赵秉文已是“金代后期书家们的书学活动的中心,他们结党交游,酬和互答,在一起交流书学的经验和体会,不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对金代书学思想的交流和传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金朝晚期,在延续了中期文艺思想基础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多种文艺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此消彼长。有主张“当别转一路,勿随人脚跟”者,有师心自用者,有崇尚尖新浮艳、怪奇峭硬者,加之当时深受“三教合一”社会思潮的影响,赵秉文表现出立言践行,不立崖岸的气度。针对当时文学书画的诸多弊端和现实的社会环境,提出了“明王道、辅教化,倡导宗唐法杜,已期达到回归风雅传统的目的


条幅 138x34cm 陆游诗 


元好问曰:“闲闲公书如本色头陀,学至无学,横说竖说,无非般若。”[]这是以佛家用语来形容赵秉文书法达到的圆融境界,说明禅学在当时成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王恽也曾云:“《般若经》前后文辞重复,公书之字字姿态不同,所谓堂堂天阵,临机制变,出奇无穷者也。”[]此为王恽《跋闲闲公草书心经》之跋语,无论赵秉文、还是王恽都对禅学有深入研究,禅学以完全融入上层士人的日常生活。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赵秉文对苏轼的推崇,赵氏以苏氏为模范,称之为“人中麟凤”,又言“千古以来,惟推东坡为第一”,使得苏学于金代晚期在赵秉文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其诗文创作上,表现出平易自然、和气冲融的文风,是汲取了苏轼的风格。但白玉亦有微瑕处,李纯甫说他的诗文“才甚高,气象甚雄,然不免有失支堕节处,盖学东坡而不成者。”赵氏对苏东坡的继承,未能如王若虚、元好问那样认真地反思。表现在书学上,明显与其文学不同。赵秉文的“崇苏爱陶”,在其书迹上未能表现出来,而是极力主张复古前人、崇尚魏晋书风。

总言之,赵秉文作为金代后期重要人物,其一生历程与金代的历史进程相一致他的人生轨迹与文化心态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影响。其书法观念的形成,亦与金朝晚期社会及文艺思潮密切相关。赵氏的书学成就如同其文坛主盟地位一样,在当时地位至高、影响至大。事实上,赵秉文的书法及书法观念,完全可视为金后期的时代标杆。站在书法史上观照,赵秉文承上启下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小觑,于上承接并延续了金中朝尚唐追晋意欲复古的趋势,于下对元代的全面复古魏晋书风打下了坚实基础。元好问许之“中国百年之元气”,郝经誉之“始终无慊独巍然”,多是从文学方面而言的,在书学方面也无愧此种评价和担当。




 [1]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五页。

 [2] 清 张金吾《金文最》,中华书局,一九九零年八月,第六百八十五页。

 [3] 清 张金吾《金文最》,中华书局,一九九零年八月,第六百八十六页。

 [4] 明 何良俊《四友斋论书》见《中国书学技法评注》,上海书画出版社,二千零二年,第二百五十九页。

 [5] 清 张金吾《金文最》,中华书局,一九九零年八月,第六百八十九页。

 [6] 清 张金吾《金文最》,中华书局,一九九零年八月,第六百八十九页。

 [7] 金 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六月,第五页。

 [8] 清 张金吾《金文最》,中华书局,一九九零年八月,第七百八十页。

 [9] 金 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六月,第八十七页。

 [10] 魏崇武,周思成《胡祗》吉林文史出版社,二零零八年,第三百三十一页。

 [11] 清 张金吾《金文最》,中华书局,一九九零年八月,第八百六十八页。

 [12] 王昕《赵秉文研究》,黑龙江大学博士论文,二零一二年,第五十五页。

 [13] 金 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六月,第八十七页。

 [14]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第四百页。

 [15] 金 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六月,第一百页。

 [16] 杨扬《论金代书学》,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二千零三年,第二十五页。

 [17]  金 元好问《遗山集》见《金文最》中华书局,一九九零年八月,第七百零六页。

 [18] 《元代史料丛刊初编?元人文集》上卷22册《秋涧先生大全集》,黄山出版社,二零一二年五月,第二千八百三十页。


    此文刊发于《中国书法·书学》2017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