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以个案描述的形式对离婚单亲家庭子女的偏差行为进行定性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是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访谈法主要为非正式的朋友式的聊天,还伴以对功课、学业和课外阅读书籍等方面的讨论。本文将从个案小余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和对自己、他人的认识这三方面中存在的偏差行为进行描述。 【关键词】:单亲家庭 偏差行为 个案描述 一、个案问题的提出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婚姻观念的改变,离婚率的持续上升,再婚人数的增加,愈来愈多的孩子成长于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心理和感情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青春期发育,他们在心理和情绪都难以经受得起父母离婚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国内一些相关的研究如陈会昌的《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傅安球的《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纪桂萍的《破裂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长期效应》、陈庆华的《浅谈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对策》、郭翔的《家庭变迁与青少年犯罪》、刘鸿雁的《单亲家庭研究综述》等都反映了单亲家庭孩子的负面行为和心理健康不平衡等问题,不少国外的研究也指出父母离婚是导致孩子行为偏差和情绪困扰的原因,生活于“完整”家庭的孩子一般比单亲家庭的孩子快乐,更能适应社会环境。 离婚率的增加造成单亲家庭增多的社会现象,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很大的负效应。因此,研究这一社会现象,并切实从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高度,积极探讨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手段,是关系到青年健康成长的既现实又长远的重要课题。 在资料的收集上,本文采用了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在资料的分析上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单亲这种家庭组织是复杂的、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关系形式,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和观念需要在自然情境下对家庭这一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细致和动态的描述,对被访者日常所见事实的诠释基础上进行再诠释。 二、个案描述与分析 (一)个案描述 小余,男,十岁,生理功能正常,籍贯是广东湛江,六年前跟随其父亲、婶婶、叔叔一起迁移到东莞,目前是东莞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居住在我楼下。 小余的父亲是余军,35岁,初中教育水平,现已有伴侣,在东莞某酒店工作;其母亲是林虹,32岁,小学教育水平,现未有伴侣,在东莞某针织厂工作;小余的叔叔是余雄,32岁,高中教育水平,是一名司机;其婶婶是王琳,30岁,高中教育水平,是东莞某酒店副主任。 小余父母亲结婚后,由于在异地工作而导致家庭不和,在小余四岁时就离了婚,并且抚养权归其父亲。而由于其父亲事业忙碌,常年在外,而无暇与小余充分沟通及陪伴小余,因此其父亲把他寄养在其弟弟那里。每年,他父母大约会来看他两三次,每次去看他都会给他钱。他特别喜欢他妈妈,因为每次去看他,他妈妈都会买很多玩具给他和给他一些零花钱,他总是说:“只有妈妈对我最好了。”当他爸爸回来看他,督促他做作业时,他总是扁着嘴,一声不响地“砰的”锁上房门,将自己关在房里,他爸爸对他也没有办法。而每当其婶婶批评他或者其叔叔打他时,他就会说:“婶婶(叔叔)是恶魔的化身。”他还告诉我说他每次呆在他叔叔、婶婶的房里就会觉得房里叔叔婶婶挂在墙上的那张结婚照总是望着他,让他感到很害怕,特别是晚上,看着它,他经常会做一些恐怖的梦,如被怪兽追等。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他被寄养在叔叔家里,在叔叔家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缺乏必要的心灵沟通。他父母来看他的时候,他们也不常说话,亲子关系像是以金钱维系着,极为疏远。 由于小余的父母在他四岁时就离了婚,并把他寄养在叔叔家里,因此很少管他。每次回来看他的时候,都非常宠爱他,既买玩具又给钱。特别是他妈妈,即使他做错了事,也舍不得骂他一句。听他婶婶说,有一次,小余拿着内衣裤边甩着内衣裤边转着去洗澡,很不巧地,将内裤甩了出去,刚好甩在其婶婶的头上,他妈妈看见了,也没有说什么。而他叔叔、婶婶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他叔叔曾经还当过小学老师,因此对他的管教很严。小余告诉我,每当放寒假或暑假,他叔叔就会规定他在哪一天必须完成寒假或暑假作业,并且要一字不漏的完成,不管他会不会做,如果在这一天晚上十点前没做完就会挨打。由于小余在叔叔家表现不好,经常顶撞其婶婶,和婶婶的儿子争玩具玩,弄哭婶婶的儿子,教都不听,叔叔家里的人都觉得他“无药可救”,觉得管教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小余的表现丧失信心,教育缺乏耐心,一觉得他行为上有什么不对劲,就责备他。 小余在校学习成绩较差,语文一般六十至七十分,数学、英语一般在及格边缘徘徊。上课经常开小差,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做作业,学习习惯差,待人不礼貌,因此在校得不到老师的尊重。在班上没有比较要好的朋友,他喜欢同年龄比他小的同学玩,喜欢同成绩和他差不多的同学玩,喜欢同和他家庭背景、生活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玩,不喜欢同受欢迎的、穿得比较光鲜的同学玩。懂得感情,对关心他的同学、老师喜欢接近,但不愿把心里话告诉老师、同学。 总的来说,小余的偏差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校表现。学习习惯差,上课思想经常开小差,作业拖拉,特别是拿回去做的作业,往往需要其婶婶、叔叔多次叮嘱才做,有时甚至要用强迫的方式如不做作业不给看电视等方式才肯做。不管叔叔、婶婶、老师怎样耐心教育或是严肃批评,他都显得很麻木,教育效果低,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暂,自己管不住自己。他婶婶告诉我,她在学校为小余请了一个辅导老师,专门辅导他做作业,可是有好几次,他都以上厕所为借口骗老师,丢下书包,溜回家里看动画片。 2.在家表现。对长辈没有礼貌,如顶撞其婶婶、在他人家里吃东西不问他人直接拿吃、长辈叫他他不应等;喜欢一个人玩电子游戏机,如果叔叔、婶婶不说他,就会玩到晚上十一、二点;不愿意做作业,要婶婶、叔叔多次叮嘱甚至用强迫的方式;不喜欢穿新衣服,每次他婶婶买新衣服给他,他都不要,如果买了,他也不穿,经常穿校服,他经常对他婶婶说:“你买新衣服给我不如直接给我钱好了。” 3.对自己、父母、老师、同学的认识。小余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了,怎么改也改不好,没有人会真心地关心自己,自己是家庭的累赘;认为父母常年在外,根本没有时间管他,关心他,他学得怎么样也没关系,学得好,他们也不会特别高兴,不会奖励他,表扬他,学得不好,也不会批评他,打他;觉得老师太偏心,总是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他这样的差生根本就不屑一顾;认为同学们都比他好,能够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得到爸爸妈妈的疼爱,非常羡慕。 (二)个案分析 从以上收集到的资料中,我觉得造成小余这些偏差行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父爱母爱的缺乏 小余的成长环境特殊,不仅父母离异,而且被寄养在叔叔家里,一年其父母才回来看他两三次,而且每次回来看他的时间只有一、两天,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同孩子聊天和谈心,父子、母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让小余觉得自己是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是家庭的负担,觉得自己学习是好是坏都没关系,反正他们也不会关心,或许其他同学会为了父母而努力读书,以未来更好地报答父母为学习动机,但是这对小余并不适用,在他的心里,或许还没有形成“父母”这一概念,因此对他而言,根本没有为父母而读书的学习动机,没有在生活上为了父母而爱护自己身体的欲望。据他叔叔说,每年冬天,小余的双手都会被风吹得裂开,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一些血丝,于是他叔叔就拿药膏给他涂,可他却说:“不涂,裂了也没关系。” 2.叔叔、婶婶教育方式不当 小余从小就缺少父母的管教,四岁被寄养在叔叔家里,与婶婶关系不和,行为举止不礼貌,经常受到其婶婶的责备,有时还受到其叔叔的鞭打。有一次,小余的叔叔在我们楼上打麻将,大约十一点钟左右,小余悄悄地走上我们的楼层,躲在门口,畏畏缩缩地看我们,他叔叔发现了,就立即走到门口,大声地对他咆哮:“你在这里干什么?还不去睡觉!”小余听了,还是不走,他吞吞吐吐地说:“我一个人不敢睡。”他叔叔听了,大发雷霆,用脚踢他,叫他下去睡。因此,责备多了,他也变得麻木了,心想既然他们都觉得我是这样的人,那我就是这样的人吧。这种心理就使得小余在行为上极度放任自己,对别人的批评、教育毫不放在心上,觉得他们喜欢骂就骂吧。 3.自卑感 身边的大多数同学,其父母均视之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零花钱随心所欲地花,而自己却被寄养在叔叔家里,寄人篱下的感觉让小余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卑。这种自卑感使得他羞耻心缺乏和行为上表现怪异。他婶婶告诉我,有一次,他们带他和他们的朋友们一起去吃自助餐,在餐厅里,他看到别人一家和和乐乐,自卑感作祟,就躲在桌子下面,不吃,他叔叔看他这个样子,很生气,觉得很没面子,就立刻载他回家,让他一个人自己呆在家里。 三、个案指导及其成果 (一)个案指导 根据获得的资料和对资料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计划以便更好地矫正小余的偏差行为。 1.家庭方面 (1)多关爱孩子,知道爱是家教的根本。爱体现在“沟通”。作为家长,要学会经常跟孩子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并给予正确引导,从而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爱还体现在“鼓励”。对孩子学业上的进步要鼓励,思想上的进步也要鼓励;对孩子美好的理想要鼓励,对其健康的爱好也要鼓励;孩子见义勇为要表扬,孩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更要表扬……总之,只有通过反复鼓励,用爱心滋润孩子的童心,才能让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激发出前进的力量。鉴于小余的父母常年在外,小余被寄养在其叔叔家里的特殊情况,我建议小余的父母要经常同其叔叔、婶婶保持电话联系,从其叔叔、婶婶那里了解小余的学习、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经常给小余打电话,给予小余学习上的鼓励,生活上的信心,使小余真正地感受到父爱、母爱的温暖。如果经济允许,我建议其父亲最好放弃目前的工作,找一份比较有空闲时间的工作,接回小余,亲自抚养小余,加强与小余的沟通。如果不可以,我建议其父母要抽多点时间,增加看小余的次数,一年才见自己的父母两三次,这对于小余来说,未免太少了。 (2)倡导“永远的父母”观念,健全家庭的功能。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父母离异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健康家庭环境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因父母的离异而使得父母与其子女的关系疏远或者断绝。要知道父母的共同亲职可以使孩子继续获得来自父母双方的爱、照顾和支持,从而使他们在失去父母婚姻的时候不失去包括父母双方的家。鉴于此,我建议小余的父母如果有时间,可以约定一起回去看他们的儿子小余,一起陪他渡过快乐的一天或两天,让小余知道虽然我不是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但他们还是十分喜欢我,关心我的,我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家。 (3)多表扬,少责备;多耐心,少厌烦。我建议小余的叔叔、婶婶,既然答应了小余的爸爸要照顾小余,就要真心地关心小余,对待小余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理解小余行为上的偏差,做好辅导工作,不要经常责备他甚至打他,要跟他讲道理,告诉他哪些行为是不当的,哪些行为是可耻的等等,对他进行耐心地教育与引导,以身作则,以耐心和细心来感动小余,让他知道你们对他的爱,对他的在意,让他自己觉得是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在其作业辅导上,如果觉得真得不能胜任,就请一位 家教 老师,在家里辅导他做作业。 2.学校方面 努力营造“爱”的氛围,增强小余的信心。一方面,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小余的家庭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小余的心理和其行为上的偏差。鉴于此,我建议小 余的 老师要定期地与小余交流,先从关心小余本身状况入手,对其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其自信心,自信心建立以后,再对其行为进行指导,锻炼其意志力,最后再探讨改善其学习的途径。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小余的自我意识,消除自卑感和自我消沉。另一方面,在班级中,有意识地让孩子担任一些简单工作,一旦其能完成,就予以全班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开始训练其独立处世的能力,为其将来发展做准备。 (二)指导成果 1.家庭方面 (1)小余的父亲接受了我的建议,辞掉了原来的工作,经朋友介绍重新找了一份比较有空闲时间的工作,并和现有的伴侣重组家庭,打算在两个月后把小余接回家亲子抚养。 (2)小余的母亲也接受了我的建议,增加看他儿子的次数,多打电话给他的儿子,关心小余的学习和生活。小余告诉我,他妈妈现在几乎每次在他小测前、小测后都打电话给他,给予他鼓励和奖励。 (3)小余的婶婶、叔叔也逐渐改变了他们的态度,不再因一点点小事而责备他,在生活上关爱他,理解他行为上的偏差,耐心地跟他讲道理,纠正他行为举止上的错误。 2.个人方面 (1)由于父母、婶婶、叔叔的关爱,小余的行为举止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顶撞其婶婶,尊重长辈如长辈叫他,他积极应答、不再随便在别人家里拿东西吃等等,这都说明了小余在行为习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2)学习成绩也有提高。数学、英语从原来的不及格提高到六、七十分的水平,甚至有时能拿到八十分,而语文成绩从原来的六、七十分提高到八十分。除了成绩有提高之外,小 余的 老师、同学、叔叔、婶婶也说小余的学习自觉性有了一些提高,作业不再那么拖拉,基本能按时完成,上课开小差的次数明显减少,和同学们一起玩的次数增加,学习习惯好转明显。 (3)心理素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不再局限于和自己认同的孩子玩,逐渐融入集体,参与集体活动,热爱生活。 四、结论与思考 在对小余偏差行为的矫正中,我思考了很多并得到以下结论: (一)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灵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如自卑感,从而造成了他们在生活上行为的偏差。特别是像小余一样的寄人篱下,缺乏家庭温暖的这类单亲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耐心疏导。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我们切不可用责备打骂的方式来教育他们,这容易造成他们的思想麻木和逆反心理。自尊心是人的心理中最敏感的角落,我们要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重燃对生活的希望,使他们热爱生活。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羡慕周围双亲孩子被众多的爱包围着,渴望能得到更多的爱,这是正常的。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我们要以真挚的爱心去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我们要以诚恳、尊重、平等、信任的心去同他们谈心,听他们的心里话,同情理解他们,和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他们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即使不良行为有反复,也要能理解和有耐心,对他们多些亲近,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鼓励。用我们真挚的爱填补家庭爱的残缺。 (三)家庭作为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首属群体,在青少年成长及其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校或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替代的,青少年出现的问题与家庭教育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和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问题,是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和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问题。因此,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更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弥补家庭的残缺,重视家教理论的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不断探索教育子女的方法、艺术,持之以恒,提高家教效果。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心理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