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你看,《静夜思》还算是李白的作品吗?中国顶尖诗词欣赏

 茂林之家 2017-05-24

依你看,《静夜思》还算是李白的作品吗?中国顶尖诗词欣赏

天下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静夜思》,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不仅如此,更可以说,汉文化所至,《静夜思》也就跟着到了,比如东南亚的汉文化圈。作为被国人奉为诗仙的李白,当初在随口吟出这首诗的时候,恐怕也没有想到它会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绝唱中的神品。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中国人,他可能会把著名的“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顺序说错,但他绝不会把《静夜思》念错。一首诗能普及到如此程度,全世界恐怕只有《静夜思》。

依你看,《静夜思》还算是李白的作品吗?中国顶尖诗词欣赏

《静夜思》能有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功劳不能完全归功于李白的创作,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叫叫孙洙的学者。说孙洙,大家可能都不熟悉,但如果说出一个著名的句子,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地说:啊,原来这句话是他说的啊。没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正是出自他编著的《唐诗三百首》的序。他的功劳不仅仅是把《静夜思》编入了《唐诗三百首》,还在它身上做了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小编就来说说《静夜思》这首诗的前世今生。

依你看,《静夜思》还算是李白的作品吗?中国顶尖诗词欣赏

一、目前流传的《静夜思》原文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静夜思》的创作背景

公元706年,李白五岁,随父亲李客从碎叶迁居四川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唐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渴望一展才华实现抱负,于是“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几经辗转到了湖北的安陆,在这里娶了一个出身官家的女子许氏为妻,并于安陆的寿山下一个优美安静的山村里,过着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而且这一住就是十年。

依你看,《静夜思》还算是李白的作品吗?中国顶尖诗词欣赏

一天,李白好友元丹丘从外地来到安州(即现在的云梦),约李白见面。李白履约而往,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与老友聚首,生性豪放的李白有点喝高了,在策马出游的途中,冲撞了安州长史李京之的车马,李京之大怒,要问罪李白。李白连忙鞠躬道歉,回到家后还并写信给李京之一再解释,请求原谅。这件事情,让一向志高才大的李白倍感不爽,挫折中的游子往往最思念家乡,李白也不例外,晚上月光皎洁,李白却无法入眠。于是,若有所思之间,挥笔写下这首《静夜思》。

依你看,《静夜思》还算是李白的作品吗?中国顶尖诗词欣赏

三、《静夜思》李白原创版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这个版本出现于宋代的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因为宋代距离唐代远比明清两代要近,而且至今未发现有更早的版本,所以此版在学术界一般被认作是最接近李白原作的,或者可以说就是李白的原作。

四、《静夜思》从宋版到现行版的演变过程

明代的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同时顺手将李白的《静夜思》的第三句由“举头望山月”改成了“举头望明月”。而第一句“床前看月光”,侥幸漏网,未被改动。

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将《静夜思》诗的第一句由“床前看月光”顺手改为“床前明月光”,而这次漏网的是第三句“举头望山月”,没有改动。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也就是前面说到的学者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他把前面两版的《静夜思》兼收并蓄,存异求同,合二为一,于是《静夜思》便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依你看,《静夜思》还算是李白的作品吗?中国顶尖诗词欣赏

四、宋版和现行版哪个更好呢

现行版《静夜思》,在华人中广受欢迎,在所有诗词中传唱度排名第一,这是公认的,这就从侧面证明了现行版比宋版更加朗朗上口、更加通俗易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小编来谈谈看法。宋版中的“山月”,是文人笔下的“月”,比如山月、海月、庭月等,而现行版的“明月”则是老百姓眼中的“月”,没有那么多的寄情,也没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只“明”便好。宋版中的“看月光”,不仅有碍朗诵,而且也不太符合人们的习惯。试想谁会在沉吟的时候,紧盯着月亮去思念呢。况且看月亮需要抬头,那么就与后面的“举头望明月”的语意重复了。再进一步说,只看月亮本身,无论如何都与“霜”挂不上钩,更何谈是“地上霜”。现行版的“明月光”,不但意境更美,而且切合实际。只有俯视月光感受月色,才会有后面的“疑是地上霜”,也正好与后面的“低头思故乡”遥相呼应。因此,现行版更适合众口相传。

依你看,《静夜思》还算是李白的作品吗?中国顶尖诗词欣赏

总而言之,现在我们读到的《静夜思》,可以说是经历了千百年来文人的审美再创作,是人类文学史上的厚重沉淀,是精华,是中国诗词的顽强生命力,它代表的不再是一首唐诗,而是历代文人为使中国诗词文化发扬光大不吝付出的心血,应该得到所有后人的尊重。大而化之,以此可以推及其它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作品,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前人留下的精神不抱敬畏之心。那种打着考证、证伪求真的旗号,以轻薄古文、古人而赢得吸睛的所谓这个“家”那个“家”们,至少小编看不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