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哪些是帖、哪些是碑,这还真是学书人需要掌握的一门知识原创 晋堂书法礼器碑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 碑最初是没有文字的,后来为托顽金之坚以期永垂后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并且从最初的随意刻划到庄重严整,一丝不苟,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记叙生平、歌功颂德,而不是传扬书法。摩崖、墓志、刻石、碑铭、造像题记都属于碑的范畴。 "帖"最早指书写在帛或纸上的墨迹原作。后来因写得优秀的墨迹难以广传,于是把它们刻在木头、石头上,可以多次拓制,广为流传,这样,就把刻于木石上的这些原来的墨迹作品及其拓本统称"帖"。刻帖的目的是传播书法,是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法书的复制品,所以,书法的优劣是它的选择标准。 帖的真迹和墨迹复制品都是墨迹本,碑拓黑底白字,这很好分辨。但是分辨都是黑底白字的刻帖和碑刻本就有点难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辨别。 1、所用书体不同。 碑所用书体在隋以前都是庄重肃穆的篆、隶、楷书。直至唐太宗御笔亲洒,才开始有以行书入碑。草书刻碑除武则天《升天太子碑》外,绝少有之。唐代书法家李邕写了许多行书碑。但写碑用正书是惯例。例如: 李斯《峄山碑》用小篆 隶书《张迁碑》 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王羲之草书《初月帖》 王羲之《初月帖》刻本 宋《大观帖》 特例:武则天草书《升仙太子碑》 特例:李世民《温泉铭》碑 《集王圣教序》 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 是碑,它也是个特例,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因是爱好王羲之书法的帝王撰文,因此只好集王羲之的字。 褚遂良楷书《圣教序》碑 李邕行书《李思训碑》 刻帖始自赵宋,多数是诗文简札,所以行、草书及小楷居多。 《大观帖》 2、碑刻一般一字一格(尽管大多数碑刻没有有形的格子),行列分明,字迹大小变化不大;刻帖楷书有行无列,不是一字一格,行草大多有行无列,甚至无行无列。例如: 《始平公造像》属于碑,是阳刻,刻有格子,是个特例。 颜真卿《多宝塔碑》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3、内容不同。 碑的内容大多记述亡者世系、生平,或者记事歌功颂德。帖的内容庞杂,或者是只言片语的一张便条、书信,或者是自作诗文,或者是抄录的诗文,或者是药方,或者是杂记,只要是名家的书作精品也照样收入,很少顾及内容。例如: 《石门颂》 黄庭坚抄的药方《制婴香丸帖》 从书法的角度来说,帖最能反映一个书法家的自然书写状态,写碑毕竟是一件严肃的事,就是不喜欢装严肃的人也要板着脸写,也要装严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