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被发现的前后状况

 海涛668 2017-05-25

甲骨文未识前 惨不忍睹的破坏毁灭

甲骨文认识后 惨不忍睹的私挖乱掘

文/王本兴

甲骨文被发现的前后状况

甲骨堆

清未,居住在昔日殷墟、今谓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贫穷、困苦、落后,过着奴隶式的生活。他们在耕地翻土时,常常翻起有刻纹的甲骨片,就是不知道此为何物。若在翻起有甲骨的地方若继续深挖,往往能找到铜器、古泉、古镜等物品,以善价出售。如果再继续深挖,也有挖出更多、更大的甲骨片者。因近代无此兽类,当地人遂将其称为“龙骨”, 与之十分巧合的是中国中药之中,有一味叫“龙骨”、“龙齿”的药。世人谁也没有见过龙,所以就用这些古骨、古甲充之。无论是甲是骨,人们将其研成粉末,除入中药外,还当作治伤口的“刀创药”。于是药铺开始收购甲骨,一斤虽只收数钱,对于农民来说,已很满足了。后来,药铺不收有刻纹的甲骨,于是人们就用刀具将甲骨上的刻纹铲除,再去出售。有的药铺碎小甲骨不收,这样许多小块、或大块上刻纹不易铲除磨平的甲骨,都丢弃在枯井内或回填地下。可想而知,有挖出、有销售,一条“产业链”就此形成,并很快风靡起来。无意的耕地翻土变成有意的挖掘,而龙骨的药用似乎也在扩大:由冶疗外伤出血的“刀尖药”,发展成可冶“妇女病”与“虚弱症”等疾病之良药,随着甲骨供销的扩大,挖掘甲骨之风亦愈演愈烈。

甲骨文被发现的前后状况

甲骨坑

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辨认出甲骨文系商代遗文后,就立即高价收购甲骨文,每版价银二两;其后,端方亦紧紧跟上,按字数计价收购,每字酬银二两五钱。如此厚利,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古董商高度重视,争相收购甲骨的同时,又鼓励更多的人去私挖乱掘。于是村民们争先恐后,不遗余力,开始大规模的挖掘。据有关资料显示,小屯村口、村后田中间所挖出的大坑、小坑不计其数,从村后至洹河二里,村东七八十米开外,挖出的甲骨最多。村中除房基不能挖外,屋前、屋后、院落内都有挖出甲骨的,村北早在光绪初年就开始挖掘。古董商坐地收购,外国人亦时有出没在小屯村。一时间家家有骨,人人有甲;有碎小者被扔在一边、再有挖取之土中捡之未尽者,皆有孩童拾取。古董商一到,筐筥相随,论价之喧,远近可闻。有些甲骨系数人合挖,售出后再分红得利。群体、个体、老人、儿童,纷至沓来,热闹异常。地主是拥有土地的田主,初挖时并不过问,后见利厚,遂抽取利金或雇工挖掘。有人在夜间盗挖,田主则派人监守,于是监守与偷挖者常大打出手,头破血流,不可开交。有人甚至在田间搭席棚、起炉灶、昼夜挖掘,所得甲骨盈数车之多。据记载,地主张学献在自家荣园内挖出大量甲骨而至暴富,遂遭土匪绑票,向张索要巨款。村民乘机作帮工挖掘,议定甲骨出售后钱平分,于是数十人分三组,在张家菜园大肆开掘,由于虚土下陷,活埋四人,差点弄出人命来,所得甲骨悉数售给了外国人。1920年适逢天灾大旱,农民无以为生,又集中在村北洹河畔开始更广泛的挖掘,不仅有小屯本地人,附近村民亦纷纷前来挖掘,1924年有户村民在取土筑墙时,发掘出一大坑有字甲骨,皆售给了外国人。另有人在村前大路旁边挖出有字甲骨数筐,其中有骨版长达尺余,均售给了古董商贩。1928年北伐战争时期,安阳成了战地,村民无法以农为生,于是捉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私挖乱掘。前后共被挖之农田约40余亩,坑深则达二丈许。最可怜是那些无字甲骨,因为无字,被抛弃、散乱在田土之上,沟渠之间,比比皆是,一片狼藉,无人问津。田亩、菜园、房地、树下、路基、沟洼,无处不挖,虽然没有将整个殷墟翻了一遍,但中心地区的文物地层大多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这给后来的科学考古发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自清未至民国初年,包括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长达50余年的私挖乱掘,这座地下文物宝库源源外流、所遭到的破坏可谓惨不忍睹!

甲骨文被发现的前后状况

甲骨片

话得说回来:当人们认识安阳小屯村的甲骨文后,中外学者、包括古董商高价蒐求收购,客观上助长了村民私挖乱掘之风,但他们无论售给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绝大多数都得以保存下来。比此前将刻文铲除,当作中药售出,并碾压成粉末,对甲骨文造成了永远不可复生的毁灭性的破坏要好得多。这样的厄运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真正制止、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