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让我更加热爱包头——由写作《诗人笔下的包头》谈起

 我的小夜曲 2017-05-27


包头的《鹿鸣》杂志和包钢的《铁花》杂志不惜版面一次性全部推出;

自治区《五月风》杂志分三期连载;

《中国成人教育》总编辑、作家徐明祥先生读到以后,打来电话予以鼓励,并建议继续写下去,搞出一个册子来;

淄博周村广电局局长、诗人、评论家袁滨先生发来网信说,“你的这组写包头的‘诗话’”,我以为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融进了书话的趣味性,题旨丰厚,落笔不俗,把本来普通的题目做成了学问,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是赋予了历史以新的解读视角,既有沧桑的纵深感,又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尤其挖掘到了一种别人忽视的东西,在本土文化上见出力度,也可以说具备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穿透力,因此能给人以咀嚼和回味的余地;

 

三是用别致的文本集中表现了特定的地域文化色彩,给人以文学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鲜活的知识,显得博大和厚重,尽管每篇文字都很短,看上去互相独立,实际上有内在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我意此类文章还可以继续做下去,再收集一些素材,把它搞成一个大系列,必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和关注。包头是有历史底蕴的一方热土,在民俗和民族文化方面得天独厚,这几年地方的文化学术研究和开掘方兴未艾,我觉得在这上面下点功夫是会有大收获的。”

 

这些鼓励,对我莫不是最大的鞭策。

 

我是在读初中前来到包头这第二故乡的。面对着这陌生的城市,我处处感到新鲜,感到神秘,我需要了解它,需要熟悉它,需要亲近它,因为,这里就要成为我新的学习与生活的地方啊!

 

我在新的伙伴们的带领下,转包钢,跑水库,骑上自行车去东河人民公园看动物,甚至爬上包钢七宿舍院内数十米高的大烟囱,观看市区风景,观看包钢。

 

邻居大叔和我说,我们住的昆区,十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地,遍地黄沙,只有南排村有几户人家,包钢也是十几年就建成这样子的。

 

我听了这话,就只有吐舌头的份儿。我想,包头人太厉害了,包钢人太能干了。我爱上了包头。

 

读高中了,我的班主任程全中老师借给我李瑛的《红柳集》



和严阵的《琴泉》,



从这里,我第一次读到了歌咏包头大建设的诗歌,我激动了,我兴奋了,我大声地朗诵着,我找出了珍藏的笔记本,工工整整地抄了起来,我不仅抄《包头钢铁大街的清早》和《包头的烟云》这两首歌颂包头的诗,爱屋及乌,干脆整本地抄了下来。

 


不久,我又借到了阮章竟的诗集,从这里,我读到了诗人的《新塞上行》,自然,我也把它抄了下来,这就是我写作《诗人笔下的包头》的原始资料,它来自我四十年前读书时的手抄本,四十年前收集下的歌咏包头的诗句!


 


四十年来,这些诗句时时激励着我,它让我越来越深地热爱包头了。

 

自那时以后,凡是接触到有关包头的图书或资料,能买的我就尽量买,买不到的,就向作家索赠,或者借来手抄,这些年有了复印机,干脆复印,甚至从电脑上下载,我不仅收集以往作家歌咏包头的诗文,还着力收集今天青年作家讴歌包头的诗文,因为这些诗文,记录了包头的成长史,歌颂了包头的建设者,是这些诗文,让我从感情上、理智上,都更加热爱包头,珍爱包头了。


 


是的,朋友们,读书吧,读读反映我们包头历史和现实的图书吧,它会让你更加充满爱心的,爱我们的包头,爱我们的生活。

   

           (文中书影均为暖石斋藏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