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藏经阁480 2017-05-28

什么是头痛(中医)?

 

  头痛在古代医书中,有“真头痛”、“脑痛”之称。若慢性反复性发作的剧烈头痛。则称为头风。头为清窍,元神之府,凡风、寒、热、湿、痰、瘀、毒堵邪上扰,清浊相干,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其中以风邪为主,内风上扰、外风侵袭均可导致头痛。凡因外感或内伤杂病所致,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症者,均可按本节进行辨证施治...

头痛(中医)怎么引起?头痛(中医)发病原因?

  在临床上,头痛主要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头痛,起病较急,一般头痛较剧,常伴有外邪束表或犯肺的症状,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又多夹寒、热、湿诸邪。内伤头痛因气虚、血虚、肾虚所致者,起病较慢,疼痛较轻,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时作时止,遇劳加重;著因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则分别表现为头部昏胀、沉重、锥刺之状,又分别有各自证候可见。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头痛(中医)做哪些检查?

  常见证候

  风寒犯头头痛: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或有紧束感,遇风寒尤剧,恶风畏寒。骨节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头头痛:头痛而胀,遇热加重,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湿犯头头痛:头痛如裹,阴雨加重,胸闷不舒,脘满纳呆,肢体困重,或有溲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肝阳上扰头痛:头痛而眩,偏于两侧或连巅顶,烦躁易怒,怒则加重,耳鸣失眠或有胁痛,口干面红。舌红少善,或苔薄黄,脉弦或细数。

  脾气虚头痛:头部空癃,遇劳则甚,身倦无力,食欲不振,气短便溏,舌苔薄白脉虚无力。

  阴血亏虚头痛;隐隐头痛,头晕,心悸少寐,目涩昏花,面色咣白,唇舌色淡,脉细弱。

  瘀血犯头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脉细或细涩。

  痰浊犯头头痛:头痛昏蒙,眩晕,胸闷脘癌,呕恶痰涎,纳呆,舌苔自腻,脉弦滑。

  鉴别分析

  风寒犯头头痛、风热犯头头痛和风湿犯头头痛:三证皆属外感头痛。外邪之中,以风为最,(兰室秘藏·头痛门):“风从上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所以外感头痛皆有风邪为患,然风邪往往挟寒、挟热、挟湿,故其病症又各有不同。

  风寒犯头头痛:为风寒之邪所致,故于吹风受寒之后发病。太阳主表,其经脉上循巅顶。下行项背;风寒外袭,循经脉上犯,阻遏清阳之气而作头痛,且痛连项背;寒主收引,故痛有紧束之感,“因寒痛者,绌急而恶寒战栗。”((证治汇补·头痛))寒为阴邪,得温则减,故头痛喜戴帽裹头保暖。风寒外束肌表,卫阳被湛,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风寒在表,尚未化热则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在表之象。其辨证要点为:形寒身冷,头部紧束作痛,得温则减,遇风寒加重。治宜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荼调散。

  风热犯头头痛:可由风寒不解郁而化热,或由风挟热邪中于阳络。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风热中于阳络,上扰清窍,故令头痛发胀,遇热加重,甚则头痛如裂;热炽于上则面红目赤;风热犯卫,则发热恶风;舌尖红,苔薄黄皆属风热之象。以头胀痛,遇热加重,痛甚如裂为特点。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防风散。若胀痛剧烈,口鼻生疮,证属内热炽盛,应清热泻火,方用黄连上清丸。

  风湿犯头头痛:为风邪挟湿上犯,湿蒙清窍,故头重如裹,“因湿痛者,头重而天阴转甚。”((证治汇补·头痛))胡雨湿重。故头痛加剧。湿性粘腻,阻于胸中则气滞而胸闷,扰于中焦则脘满而纳呆。脾主四肢。湿困脾阳则肢体沉重。湿蕴于内,分泌清浊之功失调,则尿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满滑皆为湿盛之象。其特点为头重如裹,昏沉疼痛,阴雨痛增。治宜祛风胜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外感头痛迁延时日,经久不愈,或素有痰热。又当风乘凉,古人认为外邪自风府入于脑,可成为“头风痛”。其痛时作时止,一触即发,常于将风之前一日发病,及风至其痛反缓。恼怒烦劳亦可引发头痛。发病时头痛剧烈。连及眉梢。目不能开,头不能抬,头皮麻木。宜疏风止痛,内用消风散调茶服,外以透顶散嘻鼻。

  肝阳上扰头痛:属于内伤头痛。由于情志不舒,怒气伤肝,肝火上扰;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清窍被扰而作眩晕头痛,并且怒则加重。足厥阴肝经循胁上达巅顶,且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胆经经脉循头身两侧,故肝阳头痛连及巅顶或偏两侧,或有耳鸣胁痛。肝之阳亢火旺,耗伤阴液则口干面赤,热扰心神则烦躁易怒、难寐,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阳亢伤阴之象。其特点为头痛眩晕,怒则发病或加重,常兼耳鸣胁痛。治以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若头痛目赤,口干口苦,尿赤便秘,苔黄,脉弦数,属肝旺北盛,当涛泻肝火,以龙胆泻肝汤主治。肝阳头痛,经久不愈,其痛虽不甚剧,但缠绵不已,且现腰膝痠痛,盗汗失眠,舌红脉细,为肝病及肾,水亏火旺,宜滋养肝肾之阴,用杞菊地黄丸治之。

  脾气亏虚头痛与阴血亏虚头痛:二者皆属虚证。一为久病或过劳伤及脾气,皆令脾气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因而清窍不利,绵绵作痛,身倦无力,气短懒言。劳则加重;脾气虚不能充予上头则头脑空痛;脾气虚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无力为脾气亏虚之象。治宜补中益气,方用顺气和中汤。一为失血过多或产后失调,以致阴血不足。血虚不能上荣则头痛隐隐而作晕,面色咣白;血不养心则心悸少寐;血虚则目涩昏花。舌淡、脉细弱为血虚之象。治宜养血为主。方用补肝养荣汤。但临床上往往气虚血虚并见,法当双补气血,方用八珍汤或归脾汤。

  瘀血犯头头痛与痰湿犯头头痛:二者皆属实证。瘀血头痛多因九痛入络,血滞不行;或有外伤,如(灵枢 厥病)篇所说:“头痛不可取于前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败血瘀结于脉络,不通则痛。临床特点是:“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舌有癣点等。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主之。痰湿头痛多因平素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调。痰浊内生,痰浊为阴邪,上蒙清窍则昏沉作痛,阻于胸脘则满闷吐涎。如(证治忙补。头痛)所说:“因痰痛者,昏重而眩晕欲吐。”治宜化痰为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头痛一症,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头痛多为新患,其病程较短,兼有表证,痛势较剧而无休止,可有风寒、风热、风湿之别。内伤头痛多为久痛,不兼表证,其病程较长。痛势较缓而时作时止,当辨虚实,因证而治。

  头为诸阳之会,三阳经脉皆循行头面,厥阴经脉亦上达巅顶,古人常依据头痛部位来判断疾病部位。如太阳头痛,多在头脑后部,下连项背;阳明头痛多在前额,连及眉棱;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及于耳部;厥阴头痛则见于巅顶,可连及目系。还有六经皆有头痛之说,但其证型,不外上述各类。结合兼症、苔脉可以鉴别清楚。

 

头痛(中医)的治疗用药

  【证治方药】

  (一)风寒外袭

  1,临床表现:头痛连及项背,有拘急收引感。可伴恶风畏寒,遇寒、受风加剧;或头部怕冷。喜戴帽裹巾以御寒。舌苔薄,脉浮、紧。

  2,病因病机:风寒外袭,风邪上犯,寒主收引,气血凝滞,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3,治法:祛风散寒止痛。

  4,方剂:川芎茶调散(《局方》)加减。

  药物:川芎10g,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白芷10g,蔓荆子10g,甘草6g。

  方义:川芎祛风活血,上行头目,是头痛常用药。羌活,防风、荆芥、白芷、蔓剂子祛风散寒而止痛,甘草缓急调中。

  加减:痛及项背加葛根;牵及前额、眉棱骨,重用白芷;位于两颞,重用川芎,加柴胡、白芍;痛在头顶,连于目系,加吴萸,皆为引经药。夹湿者,头部沉重而苔腻,加苍术化湿;头部冷,或因寒而作,加细辛散寒。

  5,变通法;若寒邪入于厥阴经,巅顶冷痛,干呕,吐涎沫,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紧,用吴茱萸汤台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祛风散寒、降逆止痛,药用吴萸、川芎、细辛、藁本、半夏、生姜、当归、肉桂、桂枝。寒邪客于少阴经,头痛连脑,足寒背冷,脉沉弦,用麻黄跗子细辛汤(《伤寒论》)加川芎、白芷,温经散寒止痛。厥阴用吴萸、藁本,少阴用附子、细辛,是引经药物。

  (二)风热郁火

  1,临床表现:头痛胀裂,发热恶风,心烦口渴,或伴齿痛,或伴咽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薄。脉浮数。

  2,病因病机:外有风热。内生郁火,上扰清空,正邪相争,气滞不通,不通刚痛。

  3,治法:疏风清热。

  4,方剂:桑菊饮(《温病条辩》)加减。

  药物:桑叶10g,菊花l0g,薄荷6g(后下),连翘10g,川芎10g,苦丁茶6~10g,山栀10g。

  方义;桑叶、菊花、薄荷疏风,连翘、山栀、苦丁茶泄火清热,川芎祛风止痛。

  加减:咽痛加牛蒡子、黄芩利咽。目赤加龙胆草、夏枯草泻肝,齿痛加石膏、细辛清胃。

  5,变通法:若无发热恶风者,可用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药用川芎、白芷。石膏、菊花、羌活、藁本,其疏解表邪之力不足,而祛风清热药物加强。若头痛如雷鸣,头面肿痛红赤,名雷头风。为风热湿毒上冲,用清震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普济清毒饮(《医方集解》录李东垣方)加减,疏风清热,除温解毒,药用升麻、苍术、荷叶、柴胡、黄芩、牛蒡子、黄连、甘草、桔梗、薄荷、板蓝根、马勃、玄参等,

  (三)风湿

  1,临床表现:头重如裹或有沉压感。四肢肌肉困重酸胀,胸闷纳呆,泛恶脘痞。舌苔白腻,脉濡。

  2,病因病机;外感风湿,上蒙清窍,内困脾胃,湿性重浊故头重肢困。

  3,治法:祛风除湿。

  4,方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合平胃散(《局方》)加减。

  药物:羌活10~15g,独活10g,川芎10g,蔓荆子10g,藁本10g,防风10g,甘草6g,苍术10g,厚朴6g,陈皮6g。

  方义: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祛风除湿止头痛,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健脾调中焦。

  加减:呕恶者加半夏、茯苓、生姜,降逆止呕;胸闷脘痞者,加杏仁、白蔻仁、藿香芳香化浊,宽胸和胃;肢体酸胀沉重,加桑枝、片姜黄通络除痹。

  5,变通法:风湿久而化热,偏正头痛不愈,见心烦、口苦、苔薄黄腻者,可用清空膏(《兰室秘藏》)加减,药用羌活、防风、川芎、黄连、黄芩、柴胡、甘草,祛风、除湿、清热三法并用。又,眉棱骨痛因风湿热所致者,可用选奇汤,药用羌活、防风、黄芩、甘草,如加白芷引经效果更佳。

  (四)暑湿外袭

  1,临床表现:头痛昏蒙、重脓,发热心烦,胸闷脘痞,口渴不欲饮,泛恶纳呆,口腻不爽。舌苜腻,脉濡或濡数。

  2、病因病机:暑必夹湿,暑湿外袭肌表,上扰清窍,内困脾胃,而成此证。

  3,治法:祛暑利湿。

  4,方剂: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加减。

  药物:香薷10g,厚朴6g,黄连3~5g,羌活l0g,藿香10g,郁金10g,佩兰10g,六一散10g(包)。

  方义:香薷祛暑解表,羌活除湿祛风,厚朴燥湿理气,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六一散利湿清暑,黄连清心泄热,郁金理气宽胸。

  加减;如脘痞腹胀,苔腻厚浊。湿盛者加苍术、陈皮燥湿和中。发热心额者加石膏、寒水石清热解暑。

  5,变通法:如见发热恶风,头重如裹,肢体困重,为暑湿所致之表证,可用藿香正气散(《局方》)解表祛风,清暑利湿。

  (五)肝阳上亢

  1,临床表现:头部胀痛或掣痛,两侧为甚,时伴昏晕,目眩耳鸣,心烦口苦,或兼胸胁痛,因情绪因素诱发加重。舌质红,脉弦。

  2,病因病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清空痹阻,络脉不通。

  3,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止痛。

  4,方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药物:天麻10g,钩藤10~15g,石决明20~30g(先煎),珍珠母20~30g(先煎),桑叶10g,菊花10g,方蒺藜10g,川芎10g,白芍10~15g,牛膝10~15g。

  方义:天麻、钩藤、白蒺藜平肝息风,石决明、珍珠母镜逆潜阳,川芎、白芍和血活血,桑叶、菊花疏风清热,牛膝引药下行。

  加减:心烦口苦,目赤便秘者,兼见心肝火旺者,加山栀、丹皮、龙胆草、夏枯草,清心泻肝。腰酸腿软,目眩耳鸣,兼肾阴虚者,加生地、枸杞子、山萸肉,滋肾养阴。伴见高血压者,加益母草、杜仲等有降压作用。大便干结者,加决明子、生大黄通便泄热。若头痛剧烈,抽掣不定者,加地龙、僵蚕,全蝎息风通络。

  5,变通法:若头痛差后,可用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补益肝肾,清肝泄热调理。

  (六)肝火上逆

  1,临床表现:头痛如劈,掣痛灼热,目赤口苦,心烦易怒,朐胁胀痛,面红咽干,大便于结,小便黄。舌红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肝经郁火循经上逆,扰于头脑,清空痹阻,络脉不通。

  3,治法:清肝泻火。

  4,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龙胆草6~10g,黄芩10g。山栀10g,柴胡3~5g,车前子10g(包),夏枯草10~15g,赤芍10~15g。川芎6~10g,甘草6g。

  方义:龙胆草、黄芩、山栀、夏枯草清泻肝火,赤芍、川芎和血活血,车前子利水泄热,柴胡疏肝理气为引经之品。

  加减:大便干结加大黄、瓜蒌通便,小便黄加竹叶、木通漓利,头痛灼热加连翘、丹皮降火,掣痛者加地龙、僵蚕息风。

  5,变通法:头痛差后,可用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用疏肝和血清热之品调理。

  (七)痰浊中阻

  1,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头痛昏重,喉中多痰,头晕目眩,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2,病因病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清浊相干,上蒙清窍,络脉不通。

  3。治法:化痰降逆。

  4,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减。

  药物;法半夏10g,天麻10g,苍白术各10g,陈皮6~10g,茯苓15g,泽泻15g,车前子10g(包)。蔓荆子10g,白蒺藜10g。

  方义:半夏、陈皮、苍术燥湿化痰,白术,茯苓、泽泻健脾渗湿,天麻息风化痰,白蒺藜、蔓荆子祛风止痛。

  加减:胸脘满闷,纳呆苔腻,加厚朴、枳壳降逆和中。口苦心烦,苔黄,痰已化热加黄连、竹茹清热化痰。

  5,变通法;若脾气下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既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又有头重昏痛、呕恶痰涎者,可用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加减升清降浊、益气健脾。药用半夏,陈皮、苍术、麦芽、神曲、黄芪、人参、白术、茯莓、天麻、生姜等,是标本兼施之法。

  (八)瘀血络阻

  l,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反复发作,痛处固定,如锥刺状。舌黯紫有瘀点(斑),脉弦、涩。

  2,病因病机:久病人络,外伤络损,瘀血痹龃,络脉不通则痛。

  3,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方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川芎10~15g,当归15~20g,赤芍15~20g,桃仁10~15g,红花10g。葱5g,细辛3~5g,七厘散5~10g(分次调冲)。

  方义: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葱、细辛温通血络。七厘散芳香通窍,活血止痛。

  加减:夹痰浊者加白附子、制南星、白僵蚕化痰通络祛风。兼寒湿者,加羌活、独活、桂枝散寒祛湿。久痛且剧,反复发作者宜加全蝎、娱蚣,地龙、僵蚕、地鳘虫等息风通络、虫蚁搜剔之品,但要注意其腥味碍胄、性竣伤正的弊端,可用小量研末装入胶囊服用,或配合扶正、和胃之品。

  5,变通法:气虚血瘀而头痛者,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益气活血。

  (九)气虚

  1,临床表现:头痛昏晕,痛势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倦怠无力,纳呆口淡。脉虚,舌淡。

  2,病因病机:脾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不利。

  3,治法:健脾益气,升阳泄浊;

  4,方剂:益气聪明汤(《医学发明》)加减。

  药物:黄芪15~30g,党参l0~15g。白术10~15g,蔓荆子10g,白芍l0~15g,川芎6~10g,葛根10~15g,升麻3~6g,甘草3~6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升麻、葛根升阳,蔓荆子祛风止痛,白芍、川芎和血通络。

  加减:兼郁热者酌加黄柏、知母清热,兼痰湿者加苍术、半夏化痰湿。

  5,变通法:亦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代之。

  (十)血虚

  l、临床表现:头痛隐隐,时有昏晕,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倦怠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2,病因病机:血虚无以涵养脑髓,充养心神,络脉空虚而头痛隐隐。

  3,治法;和血荐血。

  4,方剂:加味四物汤(《金匮翼》)加减。

  药物:当归10~15g,川芎6~10g,白芍10~15g,熟地10g,蔓荆子10g,菊花10g,黄芪15~20g,甘草6g。

  方义:当归、白芍、熟地养血,川芎、菊花、蔓荆子祛风止痛,黄芪益气生血,甘草和中。

  加减:心悸失眠加枣仁、远志养血安神,面色无华、贫血者加阿胶、首乌养血补血。

  5,变通法:肝血虚,头痛肢麻者,可用补肝散(《证治准绳》引滑伯仁方),用当归、川芎、熟地、山萸肉、黄芪、木瓜、枣仁、独活、五味子、山药等,为补益肝肾、调补气血之剂。

  (十一)肾虚

  1,临床表现: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健忘记忆力减退。男子遗精阳痿,妇女月经不调。舌红或淡,脉沉细两尺部尤甚。

  2,病因病机:肾虚而髓海不充,精亏而不能养脑。

  3,治法:补肾益精,养脑填髓。

  4,方剂: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熟地10~15g,山药15~20g,山萸肉10~15g,枸杞于10~15g,党参10~15g,杜仲10~15g,当归l0~15g,甘草6~10g。

  方义: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杜仲补肾,党参、当归益气养血,甘草调中。

  加减:若四肢不温、形寒舌淡,阳虚者去山萸肉、枸杞子,加附子、肉桂温肾阳。菪五心烦热,舌红少苔,阴虚者去杜仲、党参,加旱莲草,女贞子、白芍补肝肾。

  5,变通法:若肾虚浊阴上逆,头痛不可忍,为肾厥头痛,是为变症,用玉真丸(《本事方》),药用硫黄、石膏、半夏、硝石,是温降之法。

  【其他治法】

  1,中成药

  (1)脑立清:清热平肝,降逆止痛,用于由肝热上升引起的头痛,头胀,眩晕,耳鸣,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服,1次10粒,每日2—3次。

  (2)正天丸:疏风、活血、养血。用于由风寒外袭、淤血阻络、阴血亏虚引起的头痛。口服,1次1袋(6克),每日2—3次,15天为1疗程。

  2,单方验方

  (1)朴硝、大黄、青黛各等份,共为细末,醋调捏做饼子贴两太阳穴。治风热头痛。

  (2)川芎30克,白芷15克,细辛10克,荆芥穗12克,黄芩60克,薄荷8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治风热头痛不可忍者。

  (3)川芎15克。柴胡20克,黄连、防风、羌活各30克,炙甘草40克,黄芩90克。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日服3次。治偏正头痛,年久不愈者,善疗风湿热头痛。

  3,针灸疗法

  (1)外感头痛,按六经辨证,分经取穴。

  阳明头痛(前额):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侧头痛);太阳、外关。

  太阳头痛(后头痛):天柱、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头顶痛):百会、内关、太冲。

  (2)肝阳头痛:风池、百会、太阳、太冲。

  (3)气血虚头痛:百会、气海、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4,食疗

  (1)猪脑1付,洗净去筋膜与天麻10克炖熟食用。

  (2)丝瓜根蒸鸭蛋:鸭蛋在碗中打散,加丝瓜根蒸熟后食用。

  (3)葱豉茶:淡豆豉、薄荷、栀子仁各10克,葱白(去须)6克,荆芥2克,生石膏(捣碎)50克。放砂罐内,加水两大碗,煎取1碗,滤去药渣,再下茶叶10克,煮沸分2次温服。可解表清里,疏风清热。

  (4)天麻川芎白芷炖鱼头:鲢鱼头250克、天麻10克、川芎片10克、白芷片10克,天麻、川芎、白芷加水煮成浓汁,去渣留汁待用。鱼头去腮洗净,起油锅稍煎一下,加入花雕酒一汤匙,葱姜少许,水适量,煮沸后去葱姜,炖至汤成乳白色,加入药汁,盐、胡椒粉少许调味即成。适用于风寒头痛。

  (5)夏桑菊茶:桑叶10克、菊花10克、夏枯草10克、金银花10克。把所有用料加500毫升清水煮成100毫升,放冰糖20克调味,每天服一剂,连续服饮3天。适用于风热头痛。

  (6)西芹拌海蜇:海蜇二两,西芹二两,麻油少许,盐少许,醋少许。先将海蜇用清水反复洗净泥沙,切细丝备用,西芹切寸段,再切细丝备用。海蜇丝、西芹丝放入滚水中烫约一分钟,捞出放入冷水内,再捞出沥净干水分备用,再将海蜇丝、西芹丝放入盘内,加麻油、盐、酷少许调味即可食用,适用于肝阳头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