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论道】吴文尧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心得

 药药医医 2017-05-29

 

吴文尧教授是原贵州省中医院院长、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中医专家,从事中医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工作数十年,对治疗脾胃病有丰富的经验,现结合临床病例,将吴文尧教授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于下。

1
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病机分析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经典方剂,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方组成为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用于治疗伤寒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

后世医家对泻心汤治疗痞证记载颇多,金·成无己于《伤寒明理论》中提出泻心汤病机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认为半夏泻心汤具有“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痞消热已”之功。清·柯琴在《伤寒附翼》中提出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认为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痞”证,乃伤寒误下,脾胃之阳受损,外邪由表及里,陷而为热,寒热错杂,结于中焦,郁于胸中,而致气机痞塞。汪琥在《伤寒论辨证广注》中提出半夏泻心汤病机为“湿热不调,虚实相伴之痞”。吴老汲取历代医家之经验,认为半夏泻心汤的病机应以脾胃病辨证思维为法,脾胃位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是气血津液运化的主要场所。脾胃健运,则升降有序,气血充足,燥湿相济,阴阳互调;若脾胃受损,则升降失常,纳运失司,气血不和,清浊不分,阴阳失常,百病由生。泻心汤全方配伍,辛开苦降,泻而不伤正,补而不滞,使脾胃调和,气机畅达,升降复职,清浊归本,是仲景专为伤寒误下,外邪侵袭,寒热互结于心下之痞证而设。吴老认为其病机不单单局限于痞证,也可用于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多种临床疾病。

2
半夏泻心汤实验研究

泻心汤配伍经典,疗效显著,许多医家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等,以及失眠、恶性口疮、妊娠恶阻等疾病,并进行了诸多现代药理及实验研究,丰富了泻心汤的治疗理论。姜惟等发现半夏泻心汤可通过增强SOD活力,阻断或减轻组织的脂质过氧化酶反应,从而减少自由基对胃黏膜的损伤,起到保护胃黏膜作用。潘雨薇等发现,半夏泻心汤可能与调节迷走神经及脑肠肽的表达有关,下调胃溃疡面的表达。半夏泻心汤对胃肠的蠕动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显著抑制新斯的明引起的肠蠕动亢进,增强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肠蠕动抑制。张艳等发现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各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逆转实验大鼠胃癌前病变发展。莫莉认为半夏泻心汤对幽门螺杆菌有明显修复作用。吴忠祥等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可通过上调感染Hp小鼠机体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而实现对胃黏膜保护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半夏泻心汤能够增加胆汁流量、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有镇痛和明显的利胆作用。宋忆菊等研究表明本方能增加小鼠脾脏指数,提高抗体生成滴度和吞噬能力,提示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且主要表现在体液免疫方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