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中被误读的核心思想

 梦想者部落 2017-05-29

《孙子兵法》只有十三篇,市面上出的却往往是放在书柜里好看的收藏版,比如我最早看的一套是四厚本,每本恨不能笔记本屏幕这般大,于是一部《孙子兵法》的占地面积都快赶得上四大名著了——而里面内容分为四部分:原文、译文、废话连篇的评析和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案例故事,流于形式。


直到看到《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虽然这书的名字很low封面也很丑(像极了机场火车站那种成功学的盗版书,对吧),内容却把我惊到了,确实讲的很透彻啊——于是我认真研习之后,今天给大家讲讲《孙子兵法》中极为核心又被普遍误读的战略思想。


1  


《孙子兵法》第一篇是《计篇》,很多人估计是受《三十六计》和诸葛亮神机妙算小说故事的坏影响,把这第一个字就理解错了。此处的“计”不是计谋,而是计算。


相应的,很多人会觉得《孙子兵法》是部文科类讲价值观方法论的书,其实也不然,它其实更像理工科讲实操很精密的书。


比如这第一篇里说道的计是计算什么呢?


五件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七个方面: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这简直就是现代管理学理论!


比如战略管理中有个叫SAFe Model的工具是这么用的,横纵方向分别列上战略考量要点和当前可选择的战略选项,中间打分,以此来评定哪个战略选项为优。



把《孙子兵法》的“五事七计”替换到上述模型的横纵坐标试试?


照样管用!而且根据敌我双方的打分结果,就可像孙子所说的那样“吾以此知胜负矣”。


再比如,《孙子兵法》第二章《作战篇》里首先提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读起来相当有气势,很多人会把这里的千千万万理解成文言文中常有的虚词,只言其多而不表示具体数量,其实不然。


驰车就是战车,根据早于《孙子兵法》的兵书《司马法》记载,春秋时期一辆战车要配备甲士3人,步卒72人,驰车千驷就是一千辆战车,标准配置是七万五千人。


革车是装军需物资的运输车,一辆革车的标准配置是10名炊事员、5名保管员、5名管马的和5名杂役,共25人。所以革车千乘的满员是二万五千人。


两者相加,刚好“带甲十万”。


很精确吧?


以及其他《作战篇》中提到的数字,如“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只搞一次征兵,只在去返运输两次粮食)、“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吃敌人一钟粮食,相当于自己运输二十钟)等等,均是精确描述,将领就算不理解背后原因,把它像圆周率一样记住,照样能指挥打仗。


所以说《孙子兵法》是本精确严谨的工具书,是本理工科实操手册。


(据作者不完全统计,内含六种地形、九种地势、火攻五变、救命九术、为将五危和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所以学好数理化,理解《孙子兵法》定不差)


2


《孙子兵法》的第二个核心思想,就是虽然作为一本战书,但它核心却是在讲“不战”。


在讲完第一章后,孙子在第二章《作战篇》中就初步提出了这个思想:“兵贵胜,不贵久”(用兵贵在取胜,而不在久持)。


第三章《谋攻篇》继续说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注意,这里的伐谋并不是说自己闷在屋里想计策,而是说要针对性的伐掉对方的谋划、断掉对方的念想,这样就不用打仗了;


其次是破坏对方外交,拆散对方盟友,这样也会降低战争的可能性;再次就是真的打仗了,但要首先注意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去占地盘。


毛主席所谓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也正是这个意思。


第四章《军形篇》中孙子终于祭出了核心论点:“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善于打仗的人取得胜利,没有神机妙算的声名,没有神勇的功绩。为什么呢?因为他经过周密的计算,料敌于先,不出差错,很可能在战争开始前就把战争消弭了,或者局部冲突,打打小仗就能达到目的。


正如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扁鹊曾说,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自己最差。


只因大哥医术太好,治病于病人发病之前,人家自己都还觉得没病,大哥就能斩除病根,所以最没名气,只有自己家人知道他最厉害。


二哥医术也不错,治病于病人发病之初,所以大家认为他能治小病,名气只限于本村。


而自己,治病时已是病人病情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家属心急如焚,等把病人治愈,自己也就名闻天下了。


所以善医者不会成为名医,善战者不会成为名将。


正如谁都不会怀疑孙子的军事才能,但他却除了训练吴王妃子杀一儆百之外,自己倒没留下什么经典战例,《史记》中只提及吴国 “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子出了一份力)。而跟孙子同朝的伍子胥确是战功赫赫,灭越伐楚,为父报仇,名扬天下。可以说,伍子胥便是有智名、有勇功的名将,孙子却是无智名、无勇功的善战者。


这启示我们,名气大的人,未必是真牛人;别忘了《天龙八部》中天下武功第一的,是个扫地僧。


同样启示我们,要在大事出事前化小,小事出事前化了,才是真牛逼。


3


还是在《作战篇》,在给出善战者的定义之后,孙子指出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打胜仗的军队是因为先做好了周密准备和沙盘模拟,已经获得了胜利条件后才去作战的;打败仗的军队是先开战,在战斗中寻求胜利的机会,所以才打败的。


这个原则太重要了,概括来说就是要“先胜后战”。


有段时间我就把它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事情要有十足把握了才去做,不能说摸着石头过河。


比如有个商机不错,是否创业;比如有个姑娘不错,是否表白;有个时机不错,是否找老板谈谈升职加薪的事儿……总之要先胜后战。


可随后渐渐觉得这样也不太对,孙子在打仗中谈先胜后战,是因为“兵者,国之大事”。一次战役失败,可能自己连命都没了,哪里还有翻盘的机会?所以只能慎之又慎,先胜后战,不胜不战。


但生活中的选择并不如此,很少说某件事情选错了自己这辈子就玩完了,顶多是成本大小而已。这时需要考虑的就是万一失败后的损失可不可承受,如果可以承受也愿意承受,该摸着石头过河还要摸着石头过河。


重大事项才要先胜后战——这四个字仍不失为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



(未完待续,大家点赞过50,我就更新下半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