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湾五角场:曾经的大上海计划

 雨雨下个不停 2017-05-30






民国18年(1929年),上海市政府曾提出条理清晰的城市建设计划草案——“大上海计划”。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开埠之后,中国贸易中心北移,上海成为第一大商埠和最大的贸易港口,据《申报》1928年7月7日内容:“贸易之总额,广州一亿万元,天津一亿五千万元,上海六亿三千万元……”


十里洋场表面风光,繁华地区却主要集中在拥有特权的租界。在城市布局上,华界租界分治,市政设施互不相通,土地市价差距巨大:最贵的外滩地段价格可达每亩地20多万元,是宝山地价的40倍不止,而那时的江湾一带,一亩地更是连5000元都不到。

图片源于 Virtual Shanghai ( virtualshanghai.net )

“所谓繁盛之区,不过租界弹丸之地耳”。租界横亘于城中心,隔离了沪南和闸北。由此,上海市政府为了与租界抗衡、连结华界各区域,决定通过《大上海计划》另辟市政中心,把江湾一带约7000亩土地划为市中心区域。

《道路月刊》指出了迁移到江湾的诸多好处,如地势平坦、位置优越、足以成为水陆枢纽,且免去了收回租界后改造旧市区的麻烦。

图片源于 Virtual Shanghai ( virtualshanghai.net )

这个立意革新的计划自然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为了筹集经费,市政府发行了第一期市政公债300万元,以市府名义集体收购土地,并把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按等级出售。饶是如此,依然免不了时局之拘,财力之囿。

民国19年(1930年),各项工程开始建造。按照计划,未来市中心采用中轴对称的严整布局,总体上呈十字形,正南北方向,外围的住宅区、工业区也有划分。

图片源于 Virtual Shanghai ( virtualshanghai.net )

“大上海计划”以政府建筑为中心向四周环状辐射,有序齐整的道路密布其中:红色路段为宽度在25米以上宽度的主干道,黄色路段为宽度25米以下的支路,黑色单线为乡道。中轴呈十字垂直相交,方格路网对称工整,至五角场区域以其为中心向外放射,连通闸北等地。

图片源于 Virtual Shanghai ( virtualshanghai.net )

据《上海地名志》资料,新市区的路名有系统完整的规划。东西向主干道以三民路、五权路命名,南北向主干道以世界路、大同路命名,反映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分治、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

四条路在市政府大楼处(今上海体育学院)相交,将市区划分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区域,并分别用“中、华、民、国”作为首字命名各个区域内的纵向道路;以“上、海、市、政”为首字命名横向道路;以“府”为首字命名市政府大楼附近的道路;与外界相连的干道多使用辛亥革命党要人的名字命名,如中山路、其美路、黄兴路等。

当时共有规划路名130多条,至民国21年(1932年)已筑路近40条。

旧上海图书馆,现废弃
图片源于豆瓣,作者van.z

“大上海计划”中的建筑也很有特色,几乎都由第一代“海归”建筑师董大酉主持设计,他不一味追求西方风格,也没有完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构造,而是兼具实用与美观的新古典主义。这一系列建筑,梁思成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上评论“能呈现雄伟之气概”。

旧上海市政府底部大门
图片源于豆瓣,作者van.z

1932年“一 二八事变”之后,上海成立了中国航空协会,其会所交由董大酉设计、寄托强国梦想。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董大酉采取简洁的设计风格,落成后整座小楼如同一架双翼飞机,“飞机楼”也是他在“大上海计划”中的最后一个作品。文化大革命中,董大酉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迫害。

中国航空协会旧址,现第二军医大学校史馆
图片源于豆瓣,作者van.z

如果“大上海计划”能够执行下去,632米高的最新地标——上海中心可能就不会在陆家嘴,而是落户江湾了。然而一切都在战火中戛然而止,转为历史的遗迹。


上海沦陷,苏州河以北城区在淞沪会战中受到重创,此后城市格局仍以浦西原租界地区为主。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重新接管上海后仅对当年计划中建成的部分道路和建筑进行了修缮。


曾经雄心壮志的“大上海计划”,就这样碾入历史的年轮,留下只影,任世人梦回。

旧上海市体育馆,现上海市江湾体育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