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本报针对“中小学校长当前最关心的教育问题”面向全市数十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独家调查,调查发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最多、最优先被提及的内容,基于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如何调整?基于核心素养学校课程如何重构?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地?基于核心素养学生评价如何变革?……近期,校长周刊将聚焦核心素养,推出特别策划,针对核心素养如何在学校落地邀请专家深入解读。 当今课程实践中的最大难题就是知识太多,更新太快,学校有太多的东西要教要学,还有太多的知识选择,但又感觉无从选择,很难选择。因为选择的依据并不清晰,“精选课程内容”往往成为空泛的口号,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恰恰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可推动课程改革进入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阶段,实现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校长热议 学校课程如何以生为本 “学校课程应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关键点”“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学校的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近日,第五届“京山杯”小学教育论坛在怀柔区实验小学举行,记者走进其中的一场分论坛,来自怀柔、平谷、房山、门头沟四区的9位校长正在就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重构这一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 在平谷区南独乐河中心小学校长张立琴看来,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所必须的素养,它引领、指导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应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关键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基于此,需要办学者重新审视学校原有课程,准确定位,找准方向,整合资源,重构课程。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回应。”房山区五侯中心校校长刘永成介绍,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在课程目标上,更加突出了“基础实、拓展宽、选择广、可探究”四个方面。 怀柔区庙城学校校长马国有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必须要实现统筹统整。” ■马上就访 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精选的依据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可推动课程改革进入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阶段,实现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刘永胜看来,学校课程建设在精,不在多,学校的课程精体现在哪里?就是可以紧扣时代的脉搏,突出学校特色,以生为本,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意味着,无论是课程开发者抑或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 传统上,学校依据学科逻辑来确定课程内容的。以学科知识结构及其知识发展逻辑为依托的课程内容的确定与教材编撰,路径相对明确,但内容选择的困难程度日益加大,内容越选越多,所选内容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却没有保障。刘永胜表示,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将课程内容的确定依据从知识在学科中的意义,转向知识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意义上来,也即转向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和提升核心素养的那些知识,这样才能解决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解决内容精选的问题。 ■专家视角 三条主线、十个维度可作参考 朱传世(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课程创新并不意味着与以前的不一样就是创新,它有党和国家教育目标的规约,也有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教育规约与需求,在今天,这些规约用“核心素养”一词来概括。这些年“核心素养”在世界范围内是个热词,被媒体、一些学者、各种论坛炒热了,但就教育而言,它不应该热,因为它是教育的一种本质,它应该是课程整体育人的永恒中轴线。这意味着课程建设,特别是现阶段的课程创新,首先要围绕核心素养进行重新审视、定位与架构。结合各国、各地区经验和我国已有研究成果、今后发展方向,我认为,培育核心素养可以把握三条主线和与之相对应的十个维度,采取三线主体推进与交叉推进的策略,如下图。 三条主线在不同维度下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十个维度中,教育维度和发展维度各领受四个维度。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时间长河和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任何分类都是不严谨的,以上三条主线既按照各自的线性发展,也会互为基础,产生相互作用, 不断地织网式地交叉,相与为用,最终沉淀为核心素养。同时,主线之外,其他教育线索和发展线索也会作用于人,最终主线和副线共同培育出一个“真实的人”。十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可以单独提出来,且与其他维度建立广泛的联系。仅就课程维度而言,要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就得系统规划好其他九个维度,协调上下、左右、前后等诸多关系,避免顾此失彼。未来课程创新,要系统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整体课程,三条主线和十个维度是重要的参考。 □文/本报记者 滑经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