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信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困境与破局之策

 昵称43762901 2017-06-01

农信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困境与破局之策

  

  农信机构要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完善现有的基于核心业务系统及数据仓库系统的流动性管理功能,防范流动性风险

  

 文/刘红生 浙江宁波鄞州农商银行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相对于同业、理财和债券投资业务的快速增长,农信机构一改过去存贷汇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多元化地配置资产和负债。有很多发达地区农信机构的金融市场业务已经远超存贷款业务,成为其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为追求丰厚的收益,不少农信机构往往放杠杆加大资产错配,每日流动的资金数额不断增多,流动性日间缺口随之扩大,造成流动性风险形势日趋复杂。农信机构必须结合本机构的实际,就如何开展流动性管理进行战略性选择,采取科学的决策和措施,避免陷入流动性风险管理困境。  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战略缺失。  

  流动性风险是指农信机构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也就是说,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农信机构不能以合理的成本及时解决负债增加或资产变现所需的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盈利水平的情况。流动性风险爆发会影响农信机构的声誉,导致监管指标恶化、银行备付金不足,造成流动性支付危机,不仅严重影响农信机构的盈利,而且还会影响农信机构的生存。面对如此大的影响,一些农信机构的高管层却认识不到位,认为流动性风险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也可以通过资金拆借来解决,因此,没有从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很多农信机构将流动性风险管理交给某一个部门来管理,没有专业人员,也没有专门技术,有的甚至认为流动性风险管理就是做报表。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准备不足、预警不够 。 

  农信机构开展金融市场业务时间短、经验不足,没有经历过金融市场业务中的暴风骤雨,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到位。面对突如其来的流动性风险,一些机构没有处理风险的预案,处理起来往往手忙脚乱;有的机构制订了流动性风险管理预案,也经常做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可这些都是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当面对具体压力时,就会出现流动性管理经验不足、心理准备不够等问题。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薄弱。

  目前,农信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往往停留在每日资金头寸、单纯存贷比、流动性比例等指标的监测层面上,而对每日现金流、流动性缺口、期限错配等风险的监测存在不足。面临监管趋严、市场波动加大的外部环境,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建设薄弱,单靠手工来监测流动性风险指标,拿不出完善的流动性管理方案和措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水平难以提高。另外,农信机构的流动性并表管理存在欠缺。一些行社对流动性风险各项指标的计算与监测未从集团层面监测,数据不能满足监管并表管理的需要。

  (四)农信机构的收益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发展面临困难,市场需求疲软,农信机构贷款投放困难,盈利出现下滑。一些机构为了实现盈利,将盈利的目标由传统的贷款利息收入转向金融市场业务的投资收益,通过利润考核机制,下达过高的考核目标,将主要的盈利压力传导到金融市场业务。金融市场部门的业务人员为了完成考核目标,通过加杠杆扩大资产负债规模,利用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的错配,追求微薄的利差收益,忽视流动性风险管理。在盈利增加的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资本,造成了流动性风险的隐患,2016年的债市危机就是真实的反映。

  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之策

  (一)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保证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的实现。

  为了实现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战略,必须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专门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策略、重要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限额和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并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及时对以上内容审议修订,监督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架构内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代表高级管理层负责制订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以及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并提请董事会审议;根据董事会批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程序和限额,对流动性风险实施管理,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等,以战略层面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二)充分认识流动性风险的危害,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评估机制和流程。

  流动性风险随时随地可能出现,对金融机构危害巨大。农信机构要根据全面风险管理政策,每年按照经营战略、业务特点将流动性风险指标纳入全行风险偏好,建立风险容忍度定量指标控制体系,涵盖流动性风险具体指标,设定核心指标并与监管承诺值对应。同时,根据每年制订的风险偏好执行计划,逐年筛选确定具体的监测指标。在风险偏好定性规划方案中,根据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逐年分解流动性风险的相关任务。

  流动性风险偏好定量指标及定性规划是流动性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基础依据,董事会应根据发展战略、监管约束、资本总量和管理能力等确定某个战略期间的流动性风险偏好;高级管理层研究确定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等,将限额、风险容忍度指标体系分配至各业务条线,使风险偏好贯穿于全行层面并得到有效执行。根据风险偏好管理政策的相关要求,逐年制订《风险管理定量目标及定性规划行动方案》,建立《风险偏好执行进度跟踪台账》,按季度进行评估,通过落实《风险偏好指标体系控制和风险规划执行情况评估报告》,开展更优化的管理实践,落实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建设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

  建设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存贷和资金业务期限管理、流动性缺口管理等,逐步完善现有的基于核心业务系统及数据仓库系统的流动性管理功能,及时掌握每日的资金波动、存贷和资金业务现金流缺口及备付情况,防范流动性风险;对流动性风险实施并表管理,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系统支撑能力,及时测算并表后全行整体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分析本行集团内部负债集中度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防止对投资部门的过度依赖和农信机构总部之间的内部融资风险,降低流动性风险的内部传递。利用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结合长期发展规划,提升高收益资产的占比,创新负债类产品,扩大主动负债来源,实现资产负债的优化配置。重视优质资产储备,提升全行稳定资金的占比,确保全行的流动性安全。依据《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流动性风险偏好和外部市场发展变化的情况,建立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年初制订流动性风险限额方案并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通过和实施,限定资金运作部门的每日现金流缺口、单笔交易设定限额、同业业务融资限额和各类债券的交易限额等,控制资金来源和使用的错配风险。 

  (四)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预警机制,提高业务考核的科学性。

  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就是模拟真实的交易环境和流动性风险因素,密切关注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批发和零售存款的流失情况、批发和零售融资的可获得性、交易对手要求追加抵质押品或减少融资金额的可能性、主要交易对手违约或破产后信用评级下调或声誉风险上升的情况,以及市场流动性状况出现重大不利变化,表外业务、复杂产品和交易对流动性造成的损耗,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突然中断运行等情况,开展流动性风险预警,设置流动性风险预案并且不断进行演练,提高农信机构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另外,农信机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市场投融资业务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下达业务考核指标时既要考核金融市场业务部门的业绩,也要重视投融资业务中流动性风险的危害,要利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通过量化流动性风险,以点差调整项的形式对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进行调整,实现对流动性风险的有效控制。引导业务部门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低风险高收益资产的占比;创新负债类产品,扩大主动负债来源,实现资产负债的优化配置;重视优质资产储备,提升稳定资金的占比,确保流动性安全。文章来源:节选于《中国农村金融》2017年0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