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侠侃太极(下)

 llg1168 2017-06-02

大侠侃太极(下)

作者:张源侠

  吴式太极的毛病

自从大侠写的“杨式太极的毛病”一文在网上发表以后,激起了众多太极练家的愤怒,有人认为大侠没有遇到真正的杨式太极高手,有人认为大侠是井底之蛙,没有见过世面。还有人说要介绍某某太极实战家和大侠切磋。可惜大侠远在美利坚,没法交手。但大侠恶习不改,批了杨式太极不过瘾,掉转枪口批起吴式太极来。

大侠的入门师傅王雷华先生拜吴式太极名家丁德三先生为师。丁德三先生学艺于吴公仪先生。丁德三、丁晋三兄弟在上海是称名一时的吴式太极高手,演练的是吴公仪特有的方架太极。方架太极犹如楷书,动作一笔一划,和其他圆润无角的太极大有不同。“两丁”在上海推手称雄一时,号称未遇对手。王老师对丁德三先生极其崇拜,对吴公仪先生的境界只能说是高山仰止了。

王老师认为他学到这套吴式方架太极是个宝,里面学问无穷,一直要求大侠学习。大侠学拳记性超群,螳螂拳一堂课可以学一套,但学起吴式方架太极却变成了白痴,不管怎么学也只能学到三分之一的地方。等到大侠告别王老师时,王老师叹道,这套宝贝没有被大侠接过去,大侠实实在在是个大傻瓜。大侠在五大太极门派中,学会了其他陈、杨、武、孙四派的拳套,唯独这套吴式,好像着了魔一样学不下去。

套路学不会,推手却是可以玩玩的。王老师最喜欢表演的就是吴式转腕功。对方推过来的时候,自己背部撑牢,前臂贴胸,当对方的劲直扑而来时,实实在在吃到自己的前臂时,突然手腕一转,对方的劲因为完全吃在自己的前臂上,就在那一瞬间,对方会被很轻易地打出。王老师用这一招和学生推手屡试不爽。

大侠聪明绝顶,这样的花招当然一学就会,和学生推手也是百战百胜。但大侠这人有一个毛病,喜欢追根究底。吴式转腕功其实是建立在背部撑牢的基础上的,如果背部撑不牢,这样的花招就不管用了。对方傻乎乎将所有的力都集中在己方的手臂上,自己只要将手腕一转,就可以轻松化解对方的进攻,但对方如果不把进攻点放在手臂上,吴式转腕功很快就要出洋相了。

大侠想通了此理,有一天对王老师道出自己对吴式转腕功的疑问。王老师不信大侠的歪理,于是推手。王老师故伎重演,想用转腕功化解大侠的进攻。大侠其实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前臂,当王老师开始转腕时,大侠突然用肩背发力,当场将王老师击出。这件事是大侠关起门来和王老师讨教的实作,以师道尊严的传承,当不该将此事公布大众,但就探究技击真谛而言,又不得不说。

王老师被大侠的熊肩撞了一下,解释道,他没有正式学推手,主要是学拳架。说到推手,那吴公仪先生可是了不得的人物。王老师特别提到吴公仪先生在五十年代的香港闯天下时,曾和当地的白鹤拳师有一场公开的比武,把对手打出鼻血来。大侠当时听了,展开丰富的想象,以为那一定是太极神功的完美展示。但即使有此憧憬,大侠对那套方架吴式太极还是没有兴趣。

没想到到了2005年春节,大侠在网上无意中发现了那段令大侠魂牵梦绕的比武录像。一看之下,大失所望,甚至连大失所望还不如。吴公仪先生在擂台上的出招几乎完全是野打拳击。所谓野打拳击就是街头混混常用的招法:直拳、摆拳、砸拳(把拳举起来当榔头砸),捞拳(把拳放在腰部好像要捞什么东西似的)。在比武中没有出现像样的钩拳。大侠把吴公仪先生在擂台上的出招称为野打拳击,是因为那种打法在正规拳击手的眼中是幼稚可笑的出招,但没有学过武术的街头混混却最喜欢用。

大侠看一本印有吴公仪先生全套照片的吴式太极拳书,吴先生风度翩翩,功架潇洒,全然符合武侠小说中太极大师的形象描述。没想到真的动起手来,吴先生的潇洒太极连影子也看不到,看到的居然是街头混混的野打拳击。这种强烈的反差实在令大侠难过非常。大侠知道那些迷信吴式太极技击性的练家对大侠此处的评价一定怒发冲冠,但在对大侠动气发怒之前,请千万要看一看此段录像。如果看了这段录像,你还是无比崇拜吴公仪大师,那么请回答大侠一个简单问题,吴大师为什么在比武中不用吴式太极的潇洒拳姿来应对,却施展出招式粗鄙的野打拳击。

在录像中,吴公仪先生有一拳打得过猛,整个上身居然窜出绳圈。如果陈克夫先生反应快一点,吴公仪就要被打下擂台了。这种因为自身冲劲过大而失去平衡的现象违反了内家拳“力不出尖”的基本原则,是明显违背拳架六合原理所致。吴先生在比武中甚至做出幼稚的砸空拳动作,即右拳从上向下砸,连砸三下,每下都落空。这种砸空拳打法不必说那些喜欢野打的流氓,就是读小学的儿童打架也会用到一代吴式太极大师在擂台上表现出来的居然是这么低水平的野打拳击,实在是令人大失所望。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吴先生的对手是美国职业拳击高手,吴先生的结局可能很惨。

大侠之所以学不了那套吴式太极,是因为拳架走得太慢。吴公仪先生在比武时出拳却很快。有人问他,他解释道,太极拳经中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应。”这句话的本意其实就是随机应变。但事实上,吴公仪先生在比武中并没有表现出潇洒的不即不离的太极感应功夫,而是双拳乱挥,其中有不少拳根本没有击中目标。吴公仪先生当年53岁,陈克夫先生30 岁。比武过后,吴公仪先生居然感慨自己老了。在内家拳中,50 岁正好是鼎盛时期,根本不应该发出老了的感叹。还有吴式门人称如果让吴公仪先生的大公子吴大揆上阵,一定痛扁陈克夫。如果这是真的,也只能反证吴公仪先生没有获得传统内家拳越老越精的内功。陈守孚老师现在也有52岁了,大侠40岁,但陈守孚老师的出手却是绝对老辣,根本看不出一丝老态。陈守孚老师认为内家拳师的功力顶峰在70岁左右。

大侠把那段比武录像给陈守孚老师看,他看了直叹气,回忆自己当年在上海时与多位 “太极大师” 交手的经验, 每次都能轻松获胜, 他一直感慨, 不知道那些传奇的太极大师在哪里。现在看了这个录像,终于确信太极的技击功夫真的是水份太多了。

吴公仪先生在比武时表现出的最大问题就是练与用脱节。吴式太极的拳架中很少用到拳,大多数是掌法。因为吴式太极讲究小架子,所以掌和膀的姿势很多。陈守孚老师一直强调心意六合拳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弃拳重膀。他一直说,如果练了心意六合拳后和人动手,依旧采用拳击的架势,那一定是练错了。周庭爵先生教他的那班练心意六合拳的学生用拳击的摆拳进攻,用这个原理来衡量就是错的。

大侠跟陈守孚老师一年多,这个弃拳重膀的习惯是培养起来的了。现在大侠出手基本上不用拳,所以如果和人交手,出招一定是纯粹的心意六合拳的招法。吴式太极的拳架中掌和膀的姿势很多,但吴公仪先生在比武时却几乎不用,原因为何?这句话很多人听了会不高兴,那就是吴公仪先生没有得到如何用膀的真传。

不管练的是什么拳,人不就是两手两脚,所以很多的拳架姿势是很相似的。大侠好坏也学了三分之一套的吴公仪方架太极,现在和心意六合拳一比,其实这两种拳有不少拳架是很相似的。大侠知道了心意六合拳的内劲用法,把它转移到吴式太极的动作中去,很快就发现,吴式太极的有些动作其实可以照心意六合拳的原理来打。假设大侠上擂台,和陈克夫先生那样的拳家交手,大侠出的招一定不用拳击,而是完完全全用吴式太极中膀和掌的攻击法。大侠这么说,完全符合太极理论,因为谁也不敢说,太极拳架中的那些膀和掌的攻击法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招。

比如说吴式的揽雀尾和心意六合拳的单把很相似,吴式揽雀尾的右前臂前伸后画弧回右肩再向前击出,这个动作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用。陈守孚老师给大侠演示并讲解这简单的一招,大侠听后犹如醍醐灌顶,以后曾多次用此招使对手震惊。心意六合拳有数位大师一招单把打天下,就是因为得到了此招的真传。这个单把练心意六合拳的每个人都会打,但如果在实战中使用却是极少有人知道的。

这一招的关键在于右手用鹏劲回抽的时候,在太极中只是防守的一招,在心意拳中却是攻防同时的一招。我用此招对付拳击时,对方如果出直拳,我用右前臂画弧猛力回抽,我的右前臂碰上对方的直拳,因为我的右前臂内含螺旋整体劲,所以很多时候,就这么双臂一碰,对方就被震飞。如果对方双拳缩在胸前不出招,太极拳家就不知道该如何用这一招了。心意拳因为攻防一体,所以马上可以踩步进身,用我的右前臂去刮扫对方的大臂。如果对方被我的右前臂刮扫到,因为我用的腰胯整体劲,此劲可以通过其大臂震入其内脏。如果对方后退,避过此劲,我用另一足继续踩进,回抽之右前臂向前用鹰熊合一式击出,直扑对方之胸膛。即使对方双拳抱胸,也很难抵挡我的右臂扑击。

吴式太极的“下势接金鸡独立”和心意拳的“燕子抄水接狸猫上树”很象。心意拳中有“缩涨两字一命亡”的要理。吴公仪先生在比武中完全没有表现出一缩一涨的状态。陈守孚老师强调练心意拳如果无法表现出一缩一涨的状态那就是没有练到家。缩有身形上蹲缩和肌肉上的含缩。太极拳中的下势就是身形上的蹲缩,而传说中的太极拳师的沾衣十八跌功夫是与肌肉上的含缩相关的。吴公仪先生如果有肌肉上含缩的真功,他尽可以任对方出拳攻击不还手。他显然没有表现出来,那么身形上蹲缩呢?他也没有表现出来

陈守孚老师曾和多位拳击高手切磋,他通常喜欢用猴缩蹲或燕子抄水这两势进攻,等一接触对方身体,立即用肌肉原位的涨劲攻击对方。他和拳击手的比试通常都是三招之内解决问题。他解释道,一旦采用身形上蹲缩,拳击手会很不习惯,感觉在那么一瞬间对手从视野消失,等再找到对手,对手的内家攻击已经在瞬间透入五脏,连逃都没有机会。陈守孚老师自称“燕子抄水接狸猫上树”是他轻易不用的绝技,一旦用出来,对方顿无生路。

如果吴公仪先生在比武中用“下势接金鸡独立”将对方击倒,那么它的功夫才是体用合一的功夫,才可以真的称得上是太极实战家。陈守孚老师强调道,心意拳的利害就在于说到做到,平时这么练,交手时就这么用。心意拳平时不练拳击,所以交手时也决不能用拳击。陈守孚老师反复对大侠说,要把拳击的概念彻彻底底忘记掉,完完全全、纯纯粹粹地用心意拳的功法

大侠过去和人交手用螳螂拳快手加心意拳肩撞,现在连螳螂拳也不用了,完完全全用心意拳。大侠和练拳击的美国朋友交手,或双手提手一振,或鹰熊合一,或猴缩蹲转大劈,通常只要和对方身体一接触,对方立即表现出惊讶的神情,缩手不干了。他们说道,心意拳震到身上的那种力量不是通常拳击可以相提并论的。

大侠虽然没有记性将吴公仪先生的那套方架太极学下来,但因为明了了心意拳的微妙拳理,所以现在看那吴式的拳架,大侠可以明明白白地说出那一招的真实用法来。有个老兄在网上发表一段奇论, “都说心意拳最保守,其实太极拳最保守。”他的逻辑是,心意拳代有绝顶高手,一般的练家也能出手不凡;但太极传说厉害,现实生活中却高手寥寥,那不正说明太极是最保守的拳法。

都说拳练到最高是相通的,但究竟谁能练到最高呢?在吴式太极中,吴公仪先生在他那一代中是最高的,但他却不懂如何在实战中采用太极的招法。大侠当年第一次和谢炳灿老师推手,他一口咬定说大侠学过吴式推手,还责问大侠的师承。现在大侠到是真的懂点吴式了,从师承上来说该是这样的:吴公仪 ---- 丁德三 ---- 王雷华 ---- 张源侠。大侠算起来还是吴大师的徒曾孙呢,现在居然写文章批评吴大师,读者诸君千万不认为大侠欺师灭祖。大侠是个读书人,一心只想探究真理,吴式太极的练家读了此文,不要大动肝火,好好想一想大侠讲的道理才对。如果现在有哪一位正宗吴式太极拳师在和拳击手的比武中,纯纯粹粹地用吴式太极的招数取胜,那么就可以称之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和外滩的太极师傅交手

  上海外滩历来是武术家的天堂,各门各派都喜欢在此露一手,而牛气的就在此设固定拳场。外滩的太极场子没有一点分量的人是不敢在次摆摊的。文革期间的外滩更是热闹非凡。

  守孚老师当时正值血气方刚年龄,有一天和同事一起路过外滩,看到有一位太极师傅,六七十岁的样子,在那里教人推手。老先生的推手架势漂亮,高举下伏,犹如龙蛇百折。有不少年轻人被老先生玩于掌股。

  守孚老师和他的朋友也在一旁看热闹,他的朋友只知道守孚老师平日练拳,也不晓得他练的是什么拳,只是在一旁起哄道:“你的功夫和这老先生的比比怎么样?”

  那位老先生在旁边也凑了一堆附庸,七嘴八舌地说道:“老先生这门太极功夫,岂是年轻人可以理解的。”老先生听了此言也感觉很受用。守孚老师这边的朋友一听就更是起劲地鼓噪:“怎么样?人家老先生根本瞧不起你的年轻人功夫呢?”

  守孚老师说他那时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只知道自己的心意六合拳是很厉害的拳法,现在既然两边风言风语,自己当然也就技痒难受了。两人一搭手,守孚老师先解释道:“我不懂推手。”

  老先生笑道:“不管你用什么拳法,尽管打来。”

  守孚老师一听之下,鼓动丹田气,脚踏中门,双手如钢*,嘎嘣一下,整个身形已经在一瞬间闯入老先生的怀抱;而老先生的双手已被震开,门户大开,不得不向后大跳一步。但即使如此,守孚老师的身形依旧如影相随。在外人看来的两人亲密拥抱之势,老先生明白自己已经完全失控了。守孚先生轻轻说了一声:“老先生,这打架的事情是很野蛮的。”老先生的嘴唇都发白了。

  守孚老师对大侠说:“我只是用了一个进身法,就进到里面去了,我其实还没有开始真正打击呢?如果我那时出手的话,老先生就真的要出事了。”

  打赢了这一战,守孚老师的那班朋友们可乐坏了。但守孚老师本人倒也没觉得什么。没想到过两天,他再到外滩的时候,那班练拳的人一见他在场,就立即收了拳架。起先,他并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许多人对他指指戳戳,他这才意识到大概是他和老先生推手的事被传开了。守孚老师感觉这样实在也是很怪的感觉,以后居然就故意避开不走外滩了。他也不知道那位老先生的名字,他说自己跟铁李两位大师学艺的时候,只知道心意六合拳,对其他拳种一概不知,所以也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推手。外滩那一次是他平生第一次推手。现在回想起来还总感觉对那老先生颇有歉意。

  大侠查资料,知道外滩在五十年代是田兆霖大师的天下,七十年代外滩的太极大概也是杨式太极的传承。守孚老师虽然不知道那位老先生的名字,却也知道那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太极师傅。以守孚老师纯粹的心意六合拳身手和太极较量,很轻松地赢了,原因在哪里呢?大侠在网上看到瞿世镜先生的一片文章,有一段有趣的记载:

  董师伯另一位弟子董世祚,原为法商电力公司工程师,亦擅长推手、散手,经常以武会友,与各门派武师比试,未尝失手。闻心意拳家罗嵩高大名,遂登门请教。罗之身手冷快绝伦,董世祚一搭手即被击出,方知中华武术深奥无穷。

  此文中的董师伯是杨澄甫先生高足董英杰先生,而文中的罗嵩高当是“卢嵩高”。董世祚一搭手即被卢嵩高击出,可以肯定卢嵩高用的不是太极劲,而是心意六合拳的劲,但这种一搭手即被击出的功夫,即使是当今练心意六合拳的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大侠知道守孚老师这段故事,便问:“心意六合拳有没有专门破解太极的劲法呢?”   

  守孚老师笑道:“用心意六合拳的捧意和塌意两种意境就可以破解一般的太极功夫。”

  大侠玩过陈杨吴三种太极,一听守孚老师的话,立即尝出里面的甜头来。其实上海太极推手中最常用的插腋窝法用的就是和捧意相似的劲意,但缺了心意六合拳捧意的决绝意。

  心意六合拳捧意遵循“恨地无环”的意境,好似要将整个地球都捧起来的意思。一个天天咬牙切齿练捧意的心意六合拳家和一个温温和和练太极劲的拳家,一旦相遇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太极拳家的根很可能被心意六合拳的捧意拔起,从理论上可以看出捧意在对付一般太极拳手的神奇作用。

  这样的分析是很科学的分析。太极拳的、捋、挤、按、采、、肘、靠八劲中缺了单纯向上的劲。在太极拳架中,起势和提手上势其实是练单纯向上的劲,但有几个人真的知道其中的诀窍呢?

  这世上现在练太极的多如牛毛,练心意六合拳则很少。如果练太极推手的相信大侠这里的分析,回去用单纯向上的劲和人推手,你马上会发现自己的太极功夫会在一夜之间突飞猛进。

  心意六合拳的劲都是相对的劲,有向上的捧意,就有向下的塌意。塌意中的手势如龙蛇飞舞,而身形却又像莽熊戏球。和人推手犹如将整个身体赖上去的样子,又像牛皮糖一样粘住对方。塌意的力量在外形上基本上是肩肘之力,从内劲上讲是用丹田气贯穿全身,犹如莽熊弯腰,全身满布弓形。给对方的气势就是要面对一只莽熊的蛮缠。

  太极推手讲用意不用力,心意六合拳讲用浓意加大力。从逻辑上讲,意力两用的心意六合拳不是要比单用意不用力的太极更有效吗?

  大侠对这段分析很自负,讲给守孚老师听。守孚老师笑道:“在我们的心意六合拳中,鹰捉也可以打成一种塌意,叫做鹰抓塌意。此劲发自丹田,随手而出,内含软硬劲。”

  守孚老师当即演示给大侠看,那手势犹如风摆杨柳,犹如青龙吐舌,看起来很柔软,触击之点却极坚硬。守孚老师唯恐大侠不明其中妙处,让大侠做出推手架势,守孚老师双手如蟒,在接触的一瞬间爆发出惊炸力来。大侠马上依样画葫芦,当即体验此种劲法的妙处。

  守孚老师笑道:“太极拳讲大松大柔,你看我招鹰抓塌意不也是大松大柔,但我们的大松大柔里面却是波涛汹涌。”

  大侠看许多练太极的错误理解大松大柔,不敢体验任何刚硬的内劲。当体内一有刚硬内劲之感,就以为自己犯了用力的禁忌,赶快将那种内在的刚硬感抛弃,却实实在在把内劲宝贝扔掉了。

  大家都在说,杨澄甫的手臂似棉裹铁,结果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那个“棉”字上,却把那个“铁”字给忘记了,岂不是很奇怪的事。要把手臂练得像棉花一样不难,把手臂练得像裹着棉花的铁条一样就难了。大侠学太极老半天,不明白这似棉裹铁的道理,没想到居然在练心意六合拳的守孚老师这里得到了。

  这似棉裹铁的诀窍就是以松柔之势打出来的一招,在达到打击点的一瞬间突然收紧,如此外面看起来依旧是松柔之势,内在却悄悄装上了一根铁条。这内在的一紧不是简单的手上一紧,而是全身整体的一紧,以丹田为紧的核心。

  大侠在这里写出来的这段东西实实在在是内家武学的不传之秘啊。太极大师让你看到的是外在的松柔,而内在的一紧,他不告诉你,你怎么可能知道呢。大侠又要在瞿世镜先生的文章来证明这个诀窍。

  田兆麟手法多变而步法灵巧,颇有少侯公之风格。1921年,田兆麟随少侯公至杭州。杭州人力车夫素有“刨黄瓜儿”之恶习。田兆麟坐上车后,车夫听他是北方口音,遂索要双倍车费。田兆麟不允,车夫上前扯其衣袖,田师伯顺手一探,车夫跌了一个大筋斗。在路边候客的众车夫见状大哗,十余人一涌而上,将田师伯围在核心。但闻哼哈之声不绝于耳,倾刻之间,十余名车夫均被放倒在地。

  这段故事,普通人看了顶多觉得痛快,但大侠看了却看出名堂。田兆麟发人时用哼哈之声,这哼哈之声就是身体收紧的钥匙。如果身体完全松柔,根本不可能发出哼哈之声。

  练排打功也可以用哼哈之声,当你用自己的手打击自己的时候,如果你在打击的一瞬间发哼或哈,即使你从来没有练过排打,你也不会感觉疼痛。而你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在你发哼或哈的瞬间,你的身体一定是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