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记

 昵称29604659 2020-06-25

小时候,在老家,过端午是不吃粽子的。端午节的那天早上,家家总会煮鸡蛋,然后塞两个在孩子的书包里,带着去学校吃。这也算过了节。

不幸的是,我从小不爱吃煮鸡蛋,总觉得蛋黄噎得慌。但到了这一天,母亲还是强行给我把煮鸡蛋塞在书包里。而我拗不过,带到学校不是分给别人吃,就是狠心扔了完事。

现在想来,吃鸡蛋也许跟吃粽子一样,都是对某位历史人物的纪念吧。纪念屈原,据说是往水里投粽子。那么我把鸡蛋扔到野外,竟也完成了一次无意识的纪念。

除了吃煮鸡蛋,家家也是要割些艾蒿、采些桃枝插在门上的。以前不懂,现在知道这叫辟邪祟、防蚊虫。但我父母是丝毫不管这些事情的,他们从来不插艾蒿或者桃枝,更不会手工做一些小布猴子挂在门口了。作为一个小孩子,每每看到别人家门口挂的这些物件,我都要自卑上一阵子,心想,人家这才像过节啊。

成年后,来到北京读书,第一次在端午节吃到了粽子,也算是入乡随俗吧。作为一种在童年记忆里丝毫没有出现过的食品,我对粽子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应该是素的还是荤的也丝毫没有纠结。哪种好吃就吃哪种嘛。这件事也让我明白,某些童年里的记忆,不管是味觉上的还是感觉上的,真是会影响人一辈子的。

刚接触到粽子的时候,我比较喜欢吃蛋黄肉的,那么油亮亮的香喷喷的,吃起来就带劲。然后就像我最初喜欢甜食后来渐渐不爱了一样,慢慢地我竟然更加喜欢起什么也不加或者只包进去一个小枣的那种白粽子了。剥开青绿色的粽子叶,里面露出白得像玉一般的糯米,顿时觉得十分美好。蘸点白糖放进嘴里咬下去,那种甜、那种香,确实是醉人的。

从去年开始,尝试自己包粽子。去超市买回来干的粽子叶、小枣和糯米,在温水里泡上一夜一天,第二天开始笨手笨脚地包。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没包过粽子,还没吃过嘛。照着那个样子,想象着该如何把糯米和小枣放进折好的粽子叶里,然后捆起来。这个过程确实不太容易。一阵手忙脚乱之后,粽子包出来了,却离想象的样子差好多。好在煮完之后,吃进嘴里,才发现味道是那么地熟悉和感人。

在这个时候,我也会想起母亲,想起小时候过的那些节日。过七月七,母亲要烙面果子;过正月,母亲要包包子、蒸花馍,还要炸面鱼儿;而过好多节日,母亲都要包饺子。每每母亲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都喜欢在旁边看。看着那些吃食被母亲一个一个地造出来,一个小孩子的心里获得的是十足的满足和开心。而母亲也总会把刚出锅的热腾腾的这些面食第一个拿给我尝尝,我总会笑呵呵地说,真好吃。

时光流走,不在家过这些节日也有快二十个年头了。母亲老了,但每次回家她还会包饺子、做面条,会炒很多菜。往往在家看着一桌子菜,吃几口就饱。母亲也总是埋怨道,你们呀,吃那么点饭,能抗饿么?这个时候,我不忍告诉她,在家吃到不想吃,然而一回到北京,却又马上想念起家里饭菜的味道了啊。

这,应该就叫做乡愁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