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是治感冒,肝病,胸胁胀闷的好方,关键要抓住它本质!

 竺言小聚 2017-06-03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70)

特别说明,文中中药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经考古人员考证,汉代中药半斤为120克,一两为15.625克,我们实际运用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缓急轻重,按一两=3~16克进行换算。

用途最广的方子之一

在中医经方中,用途最广泛的方子,一个是桂枝汤,另一个并驾齐驱的方子,或许就是小柴胡汤了。

《伤寒杂病论》中用了整整二十二段文字来阐述这个方子,在这本惜字如金的书中,是不多见的,很多经典方子,仅仅只有寥寥几段字来论述。

它的用途很广:

可用于各种以“寒热往来”为特点的热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肠伤寒;

可用于各种以“胸胁苦满”为特点的胸胁疾患,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黄疸,支气管炎,肺炎,气肿;

亦可用于各种神经性疾患,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癫痫,失眠;

我整理了一下《伤寒杂病论》对小柴胡汤的描述,涉及到的症候之多,令人瞠目结舌——胸胁苦满,往来寒热,胸中烦,心下悸,心烦,默默不欲饮食,腹中痛,往来寒热,四肢苦烦热,经水适断,头痛等等——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一个方子作用越多,就越难掌握,很容易把它用成万金油,所以必须以简驭繁,掌握它的实质。

小柴胡汤是治感冒,肝病,胸胁胀闷的好方,关键要抓住它本质!

小柴胡汤的实质

从中医的宏观角度而论,当外邪犯表时,人体会进入战时动员状态,气血的生成为平日的数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也由胃所输出,然后加速供应给肺、心、肾等各脏器,最终投放到战场:正邪交争之处。

若是皮肤腠理结实的人,正邪交争于皮部,皮外乃外邪,皮内满满当当是同仇敌忾的胃气,胃气过剩后便产生了郁热,这郁热来得快,往往会是高热——这时所以身体结实的人,如果感冒,就容易出现高热,用麻黄汤类方后,也会好得快。

若是皮肤细嫩,腠理疏松者呢,病邪便会直中肌部,正邪交争于肌,胃气在此汇集,然后扩散,这时也会发热,但因为皮肤腠理是张开的,热象往往不重,但是由于邪已入表,所以,病情会绵长得多,此时当以桂枝汤类方,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现在我们发现了,正邪相争,导致胃气聚集,是超出正常值的“热”产生的原因。

现在我们开始思想实验了。

假设有什么东西,在表里之间像门一样挡住了气血运行的通道,导致胃气向上不能输注入到心、肺,向外不能输出到肌表——假如这扇门摇摆不定,忽开忽关,患者就会“寒热往来”;假如这扇门闭得紧紧的,胃气就会聚集在那,患者就会“胸胁苦闷”。

小柴胡汤是治感冒,肝病,胸胁胀闷的好方,关键要抓住它本质!

你可以将它叫做“膈”,位置大概在胸腔、腹腔之间

我们假设有这么一扇门,导致了表里之间气血的出入不利。在现代解剖学中,有一个“膈”的概念,它是一层向上隆凸的薄肌,位于胸腔与腹窍之间。我们不能把这扇门与“膈”完全雷同,但可以想象这扇门就在那儿。

它是气血升、降、出、入的必经之道。

现在由于各种原因,或是外邪进入半表半里,或是患者自身的机体出现了问题,总之这个位置气血的升降出入出现了阻塞,于是患者一系列症状就出来了。

或者是气血受阻于此,患者自觉“胸胁苦满”,“胁下痛”,医师触诊发现“季肋下有抵抗感”、“胁下硬”;或是气血时畅,时阻,导致患者“寒热往来”;或是气机升降不利导致的“心烦喜呕”;或者留滞于手足的胃热,因为回流受阻,所致的“四肢苦烦热”——总之病机的关键就在于,“膈”这个部位的气血升降出入不利。

其实伤寒论已经对小柴胡汤证的病位,描述得很清楚了: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伤寒论 第九十七条

所以,“胸胁苦满”是柴胡诸证中最关键之处。

小柴胡汤是治感冒,肝病,胸胁胀闷的好方,关键要抓住它本质!

理清药明

明白了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小柴胡汤的用药就清楚了。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斤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可以清除“膈”这个部位的“邪热”;人参补气健脾,生姜鼓舞胃气,大枣补益气津,这三味药在这儿起到的是增强“正气”,守护胃气,避免外邪进一步传入的作用;半夏止呕,协同生姜去胃中停饮;

柴胡开膈,导气外出,和黄芩一起清除膈热。

这个方子起到的是,扶正祛邪,促使气机恢复通畅的作用,体现了“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道理。

后面将继续探讨小柴胡汤。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医师黄继斌 一个坚持手工、慢速、思考中医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