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物】虹关墨:徽墨三分,詹族独擅(下)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7-06-03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徽墨乃是千年来的名品,而徽墨又有三大制墨之地,其分别是歙县、休宁和婺源,而虹关墨就是婺源墨的代表,此地何以有了制墨这个行业?何新仁在《文房珍品——婺源墨》一文中做了如下的概述:


早在南唐时期,奚起、奚廷珪父子从河北易水来到江南新安郡(当时婺源县亦属其管辖)以易水法制成墨锭,“丰肌腻理,光泽如漆”。一代词人、书法大家南唐后主李煜对之推崇备至,爱不释手,给予很高的评价,赞“李廷珪墨、澄心堂纸、龙尾砚、诸葛笔为天下之冠”。并特赐以国姓李,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一种很高的嘉奖和荣耀。经这位风流天子兼才子的推崇,李墨一下身价百倍。一些文人学士不惜重金,为争得一块为荣。由于我国有以地名名物的习惯,此时李墨又称新安墨。新安墨是古徽州一带所产墨最早的总称,也是婺源墨的前身。


这一段话讲述的是徽州墨的来由,对此王俪阎、苏强所著《明清徽墨研究》一书中,也有相类似的介绍:“唐末五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在这样的背景下,易水制墨名家奚超也携子渡江迁居歙州。奚氏的南迁,带动了南方制墨的发展,制墨重心南移,徽墨初露端倪。”


精致的复建


由此可知,徽墨来源于北方的易水墨。那么,徽墨与易水墨有怎样的区别呢?该专著中又有如下的描述:“奚氏南迁后重操旧业,改进了制墨方法,他们采用优质的宣州、黄山、歙州、黔山、松罗山所产优质松烧烟作原料,搭配珍珠、玉屑、龙脑等材料,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制出的松烟墨明显优于旧时,很快得到当地人的认同,受到朝野上下的广泛欢迎。奚氏制墨进献南唐,得到后主李煜赏识,赐奚超以国姓‘李’,又昭其孙李惟庆为墨务官,专门制墨供御用,由是以北方奚氏墨为基础生产的李墨才在江南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关于徽墨,王俪阎、苏强在其专著中将其分为了三个墨派:歙派、休宁派和婺源墨派,而关于婺源墨派的来由,何新仁在其文中引用了《新安志》和《婺源县志》上的记载:“新安墨以黄山为名,数十年来造者乃在婺源黄岗山,戴彦衡、吴滋为最。”


中堂


由此而得出结论:徽墨原本以黄山为中心,后来渐渐转移到了婺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移呢?这是因为婺源一地在制墨原料上十分的丰富,因为当时制墨的基础原料是松烟,只有好的松烟才能制出好的墨品,而制作松烟则需要有大量的松树,恰好婺源北部这一带有着大片的原始优质松林,所以一些制墨厂家就渐渐搬迁到了婺源,以便就地取材。然而是哪一家最先搬到了婺源,历史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故而何新仁在其文中称:“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他一些婺源造墨名工,除戴、吴之外,都未见册。而戴彦衡,作为婺源墨的最早一位见书的大师,自然被婺源墨界尊称为‘墨祖’了。”


展板


关于何为好墨,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昔人有云,笔陈如草,墨陈如宝。所谓陈者,欲其多隔几年,稍脱火性耳,未必指唐、宋之墨始为陈也。今人言古墨者,辄日李廷琏、潘谷,否则程君房、方于鲁,甚至有每一笏直数十百金者,其实皆无所用。余尝见诒晋斋主人及刘文清公书,凡用古墨者,不论卷册大小幅,皆模糊满纸,如渗如污。盖墨古则胶脱,胶脱则不可用,任其烟之细,制之精,实无所取,不过置案头饰观而已。


《说文》:“墨者,黑也。”松烟所成,只要烟细。东坡所谓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也。近时曹素功、詹子云、方密庵、汪节庵辈所制者,俱可用。如取烟不细,终成弃物。


而婺源墨正具备了以上这些优点,《明清徽墨研究》一书中是这样记载徽墨的特点者:“入纸不晕、浓墨而光,防腐防蛀、耐久不变。”可惜该文中没有指出这几句评语的出处。


游客


以上所言均是徽墨的总体特点,那么,婺源墨与另两处相比是怎样的情形呢?何新仁在其文中说到:“到了清代,婺源墨不论从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乾隆到嘉庆年间,全县的墨铺在一百家以上,仅詹氏一姓,最盛时就达八十多家,成了闻名全国的制墨世家。此时江南制墨中心在歙县、休宁、婺源三县。由于婺源以生产大众墨为主,所以墨铺数量、墨的产量和销售数量均远远超过其他两县。”


为什么婺源墨能够后来居上地在产量上超过休宁和歙县呢?现代藏墨大家周绍良先生在《清代名墨谈丛》中做出了如下的结论:“婺源地处山区,出产以木炭为大宗,烧烟取煤,极为便利,而制墨又属本地方的传统手工业,能者无虑数十百家,自产自销成本轻,工价低,这是婺源墨可以与歙县、休宁抗衡的基本原因。其制品也有绝精的,与歙县、休宁诸大墨肆所制足相伯仲,所以乾隆也曾向婺源定制‘御墨’,这就可以说明婺源墨业的成就。”


完好


看来,婺源墨因为是原料产地,所以它成本低,为此婺源墨在售价上就便宜于他地,使得其迅速地占领了本行业的市场。对于这一点,《歙县志》卷六《食货志》中也有记载:“墨虽独工于歙,而点烟于婺源,捣制于绩溪人之手,歙唯监造精研而已。”


歙县人自称,以精致程度来说,当然是歙县墨最佳。然而做墨的原料却是产自婺源,而墨品的制作人又主要出自绩溪,所以歙县墨虽然以精品出名,但主要是它监造得利。这种做法有如今日名牌的授权,其实国外许多的著名品牌并不开办工厂,而只是选择能够保证质量的厂家来替自己代工,而后贴上自己的品牌对外销售。看来,早在清代,歙县人就已经用上了这样的经营手段。


精致的摆放


替人代工当然就很难打响自己的品牌,故林欢在《清代婺源虹关詹氏制墨家族述略》一文中写到:“在中国制墨史上,以歙县、休宁为中心的‘徽墨’固然早有渊源,然世间多遗漏了婺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林欢在文中做出了如下的描述:“歙派以隽雅大方、雍容华贵见长,多服务于宫廷权贵;休宁派推崇集锦系列,其墨样式繁杂、华丽精致,多受富豪喜爱;而婺源派多为‘市斋名世’墨,以满足社会底层市井、未及第书生生活学习之需。故历代藏家多不屑收藏,一些著述也绝少婺源墨品的记载。”


这些原料显然是为了参观


看来,徽派墨和休宁墨都是以精美著称,它们走的是高端路线,有如今日的奢侈品品牌;而婺源墨则主要是服务于社会大众,它以产量高著称。因为属于实用品,所以喜欢收藏墨的人少有人会藏婺源墨,但这种观念到了晚近终于有所改变,林欢在其文中写到:“迄于清末,收藏家之观感仍因袭未复,故关于婺源墨的收藏,大多存在着名号混乱、世系颠倒以及后人仿造等涉及文物断代的基本问题,周绍良先生哀叹之:‘轻视之心,可以想见。’值得欣慰的是,以张絅伯(1885~1969年)、张子高(1886~1976年)、周绍良(1917~2005)等为代表的现代藏墨家生前曾从各自藏品出发,对婺源制墨进行过一番考证,并取得相当成就。‘文革’前后,他们将其所藏大部捐献给国家,极大丰富了故宫博物院馆藏。”


刚制出的墨锭


对于婺源墨的这个特点,毕新丁在《婺源虹关》一书中也称:“詹氏墨品主要面向群众,因此其所制的墨品,往往选择‘御赐金莲’、‘龙门’、‘虎溪三笑’、‘壶中日月’、‘八仙庆寿’、‘八蛮进宝’以至‘西厢记’作为墨名。这些具有民间艺术特点的墨名,都是群众所喜爱的主题,因其‘俗’而深入普通民众之间,迅速占据了明清两代墨业的中低端市场。”


毕新丁在这里直接用詹氏墨品替代了婺源墨,这是因为婺源墨主要就是产自虹关,而虹关又以詹氏家族所制之墨最为流行,所以詹氏墨几乎就成了婺源墨的代名词,因此毕新丁称:“历史上,虹关詹氏以制售徽墨声名最著,可见,徽墨才是虹关史上最主要的社会经济构成。”


原料


关于詹氏制墨,一般都会讲到詹大有,按照《鸿溪詹氏宗谱》上的记载,虹关在历史上有两个詹大有,一个是明代嘉靖时出生者,而另一个则是出生于清康熙年间,大有墨乃是指的康熙年间这一位,正是在他的带领之下,詹家在虹关大量地制作墨块,终于成为了虹关一地最有名的品牌,故而周绍良在《清末名墨谈丛》中称:“婺源墨铺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歙县、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别。”


工具


自詹大有之后,虹关詹氏出了许多的制墨名家,在此无法详细地叙述。而更为奇特者,则是虹关詹氏出了一位世界上长得最高的人,此人名叫詹世钗。对于此人的记载,历史上有很多的描绘,我在此引用毕新丁在《婺源虹关》一书中所叙述的两个段落:


詹世钗(1841~1893),字玉轩,乳名五九,身高达十尺三寸(3.19米,比身高2.31米的美国芝加哥巨人桑迪·艾伦高出0.88米),有“中国巨人”之称,是当时虹关人设在上海的“徽州玉映堂墨铺”造墨工匠。


据澳华博物馆记载,1865年,詹世钗在经商期间巧遇对他感兴趣的英国人,遂聘请世钗于英国伦敦出道表演,随后也于欧洲各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巡回演出,洋人称其为“中国巨人”(“Chang the Chinese Giant”),这也是他的艺名。世钗于各国巡回演出中见过世面,据称通晓多达十种西方语言。世钗在美国表演期间,月薪500美元。


设备


他的身高竟然超过了三米,这一点真的让人难以至信。且不管这个身高的真伪争论问题,然而詹世钗却是在欧洲很出名的一个中国人,后来他定居在了英国的博恩茅斯,他在那里开了间中国茶馆,这个茶馆还销售中国古董,在他52岁时,詹世钗逝世于此。但是他的名声却跟制墨联系在了一起,清代宣鼎在《夜雨秋灯录》卷四《长人》一篇中写到:“长人者,徽人,造墨为业。每出市上,小儿欢噪走逐之,呼曰‘长人来’。一日,西洋人遇之,以为奇,以多金聘之去。”


晾墨架


但是就属性而言,虹关墨属于徽墨的一个品种,然而今日的婺源在地理管辖上却归江西,当然,这属于历史原因所造成者。婺源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此后的近一千二百年,它都归安徽管辖,直到1934年,婺源划归了江西。然而婺源当地人坚决不愿意成为江西人,于是他们就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回皖运动”。之后又经过胡适等人的调解,到了1947年,婺源又划归了安徽。可是两年之后,解放军打下了婺源,在1949年的5月,婺源又划归了江西,这种划分直至今日,也正因如此,我在江西寻访跟书业有关的遗迹时,这虹关墨也就成为了我的寻访范围。


学习资料


在虹关,我通过毕新丁先生找到了詹大有的七世孙,这也算我对婺源墨寻访遗迹的一大收获。对于虹关詹氏的所制之墨,林欢在其文中有如下的总结:“虹关詹氏所制墨品,自康、乾年间以历晚清,虽然墨家众多,堂号肆名迭出,衍变、分化、倒闭、新开等情况层出不穷,甚至默默无闻者众,但是仍然出现了诸如詹方寰、詹成圭、詹大有等传世名斋,代有传人并发扬光大,其家族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饭饱人空


这段话中也谈到了詹大有,并且称虹关詹氏墨房被分成了太多的分支,而这些分支大多是以自己的堂号作为墨品的名称,林欢在其文中写到:“虹关詹氏制墨多无名号,而一般以本墨肆名、主人名或堂号作为墨名,这种风格在间接上与唐宋以来直至明中叶以前的制墨古风一脉相承,并在明清徽墨制作历史上独树一帜,亦成为当代研究制墨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如詹方寰广立氏有‘世宝斋’墨、‘方寰氏’、‘方寰氏制’墨;詹应甲有‘赐绮堂’墨,詹达三有‘亦政堂’墨;詹素亭有‘宝墨斋’墨;詹大有乾行氏有‘詹大有选烟’墨,等等。究其根本,在于詹氏墨品多以实用为目的,虽制墨名号多不讲究,但商业广告效益显著。”


狭狭的老街


我在詹汪平那里看到其所制之墨,基本上是一种规格,墨的外形也很少有变化,对此林欢也把它视之为虹关墨的一个特点,其称此处所制之墨“墨形尽量加以减化”,林欢在该条之下做了如下的叙述:“徽墨的造型艺术在明嘉靖年间发生风格突变,并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也是歙派徽墨为世人所称道的基本原因之一。例如仅明万历间制墨家方于鲁整理出的墨品样式即有385种,进而这些样式分为五大类:规、萭、挺、圭和杂佩。在这五类中,又有许多细目。至于休宁派‘集锦墨’的制造,亦讲究墨品的造型,特别是同一主题用千变万化的造型来体现,令人眼花缭乱。然婺源制墨与前者大相径庭,其造型唯以长方形、方柱形见长。”


古街上的游客


为什么婺源墨要搞得如此的简单呢?以林欢的分析则是:“长方形是徽墨的基本造型,也是最为常见的造型之一。它的长宽尺寸没有定制,但以适宜于手握研磨为准。尽管前文所述詹从先‘群仙高会’墨体型巨大,但仍摆脱不了长方形的范围。相对于其他造型,制造长方形或方柱形墨的墨模最能节约设计、加工成本,并可以迅速地翻刻、复制,以满足低端市场的大量需要。”


如此说来,詹汪平所制之墨确实为虹关詹氏墨的特点所在,然而詹氏墨在历史上的定位是以普及使用者为着眼点,可能是出于原料、成本等原因,使得詹汪平无法将墨的成本降下来,这显然是不能恢复虹关墨原有定位的主要原因。


但反过来说,墨锭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用途,大多数买墨者是作为艺术品来欣赏,所以制作大量的普通廉价产品,显然有违今人的审美情趣,而詹汪平努力以古方制作墨锭,仅凭这一点,也堪称精神可嘉。是坚守传统还是与时俱进?这的确是个问题,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关注虹关墨,使得这个古老的品牌再次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喜爱。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