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述评:脑微出血患者的抗栓治疗:一个两难选择

 神内阿辉 2017-06-04

对脑微出血(Brain Microbleeds)的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核磁共振梯度回波T2*(Gradient recall echo T2*,GRE T2*)序列的应用。在GRE T2*及后续开发的磁敏感加权序列的脑部影像中经常可以发现一种小圆形、均匀一致的低信号改变,尸检资料证实陈旧性出血是这种影像改变的病理基础,局部沉积的含铁血黄素产生顺磁性效应,使病变局部呈现低信号。除信号特征外,脑微出血的定义中强调出血灶的“微小”特征,但并无公认一致的界定标准,病灶最大径<5<7<10 mm是3种比较常用的标准。随着GRE T2*和磁敏感加权成像日益广泛地得到应用,脑微出血也成为近年来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涉及脑微出血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等多个方面。其中脑微出血对抗栓治疗安全性的影响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脑微出血的高发生率

在荷兰鹿特丹,60岁以上无痴呆的“健康老年人群”脑微出血的发生率达到24.4%,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为35.6%,在平均3.4年的随访中。脑微出血发生率增加至28%。华盛顿地区多种族的高龄老人(平均84.5岁)中发生率为27%。一项汇总分析的结果显示,健康成人中脑微出血发生率为5%,在脑梗死和症状性脑出血的患者中脑微出血发生率更可高达33.5%和60.4%。


二、脑微出血患者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增加

当患者被发现存在“无症状”的脑微出血时,对“症状性大出血”的担忧往往成为患者本人和医生的自然反应,越来越多的研究也逐渐证实了这种担忧的合理性。

日本的一项研究中纳入了2102例没有脑血管病史的“健康”老年人,在平均3.6年的随访中,有脑微出血患者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是无脑微出血患者的50.2倍。在缺血性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中,脑微出血同样预示更高的脑出血风险。一项包括了3607例IS或TIA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有脑微出血患者的脑出血风险是无脑微出血患者的8.52倍,而这种趋势在亚洲人群中更加明显。急性症状性脑出血患者中,脑微出血同样是脑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仅有脑叶微出血的患者未来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接近症状性脑叶出血患者水平。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中,脑叶微出血也预示更高的脑叶“大出血”风险。


三、脑微出血患者的抗栓治疗需求

在脑微出血预示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的同时,部分脑微出血患者却有着明确的抗栓治疗需求,甚至是高强度抗栓治疗,造成治疗决策上的困难。

对16项研究结果的汇总分析显示,IS患者中脑微出血的发生率高达33.5%,其中亚裔人群为41.5%。这些患者在IS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中都存在溶栓、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的需求。不仅如此,并发脑微出血的IS或TIA患者可能面临更高的新发IS风险。瑞典176例TIA患者中,有脑微出血的患者3个月内的IS风险是无脑微出血患者的8.91倍。在一欧洲TIA和IS队列中,脑叶微出血被证明与卒中(主要是IS)复发有关。在荷兰鹿特丹地区进行的“Rotterdam Scan Study”项目中,先前存在脑微出血的患者新发腔隙性梗死的风险升高(OR=4.67)。一项meta分析的结果也显示,TIA和IS患者中脑微出血是新发Is的独立危险因素


四、脑微出血对“抗栓相关脑出血”风险的影响

对768例接受抗血小板或抗凝的卒中患者(IS 555例,出血性卒中90例)和123例TIA患者进行的汇总分析显示,有脑微出血患者的脑出血风险是无脑微出血患者的12.1倍。一项小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脑叶和深部微出血都是华法林相关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IS患者中,合并脑微出血的患者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并没有达到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脑微出血数量与溶栓后脑出血风险有关。两项横断面调查显示,急性IS患者中脑微出血不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五、权衡脑微出血患者抗栓治疗的风险和获益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合并脑微出血似乎并不增加IS患者急性期“抗栓相关脑出血”以及出血转化的风险。但脑微出血患者出于预防IS目的而长期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时“抗栓相关脑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出血风险的增加是否抵消或超过抗栓治疗的获益需要进行量化评价。

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脑微出血的负荷是决定患者能否从长期抗栓治疗中获益的重要因素。我国研究者对908例急性IS患者进行了平均26.6个月的随访,发现存在脑微出血的患者总体上仍能从抗栓治疗中获益,但随着脑微出血数量增加,出血和死亡的风险增加,当脑微出血数目超过5个时,风险已大于获益。

脑微出血患者能否从长期抗栓治疗中获益也与其病因有关。脑微出血有多种原因,高血压性小动脉病变和脑淀粉样血管病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病因。脑淀粉样血管病是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主要引起脑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叶微出血,而较少导致IS。据此推测,以脑叶为主的微出血患者在接受长期抗栓治疗时可能面临较高的出血风险,一项小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也证实脑叶微出血数量较多的患者不能从长期抗栓治疗中获益。高血压性小动脉病变引起的微出血主要位于基底节、丘脑和脑干等深部结构。高血压为IS和出血性卒中的共同危险因素,这部分患者更容易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和更高的IS风险。因此,当深部微出血患者存在明确抗栓治疗指征时其从抗栓治疗中获益的可能性更高

目前的证据显示,多数情况下脑微出血还不足以作为改变抗栓治疗策略的依据脑叶微出血和脑微出血数量较多时患者似乎不宜接受长期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但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多为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且样本量小,证据级别较低,需要规范设计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在研究设计中应对不同病因导致的脑微出血加以区分。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4年11月第47卷第11期

作者:田成林 蒲传强(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