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的教学不迷茫?一位名师走出教学“高原期”的真挚感悟 | 师言师语

 昵称7888525 2017-06-04


每个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阶段,称为“高原期”。

该如何走出“高原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呢?


来自山东的名师孙明霞说,“谁的教学不迷茫?”。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孙明霞老师和她的这位朋友的成长故事吧!

 

 

谁的教学不迷茫?一位老师的真诚拜访让我想起自己


一天晚上九点半了,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我是肥城的历史老师李海军,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您的《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和《心与心的约会——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两本书,感觉您的教育追求和我的追求一致,非常想买来读,可惜网上没货了,不知您手头是否有多余的书可以卖给我?”我回复他,书送有缘人,不用买了,有机会给他捎去。他马上回复信息,希望书上有我的签名,并问我周末有没有时间,想和我交流一下。


周末白天我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我们约了傍晚在一家环境相对安静、优雅的餐馆吃饭。


还没上菜,他拿出了一沓厚厚的资料——他从网上找到的关于我的资料和我的书、我的文章,还有部分朋友写的读后感。



他告诉我,他最近一直感觉很迷茫,似乎进入高原期了,不知道自己的课堂应该朝怎样的方向走。他不愿意只是教给学生考试用的历史知识,那是很无趣的,希望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对生命的热爱。


看到他手里那一沓资料,想到他的真诚拜访,我既感动又欣喜,也很惭愧。感动于他是如此的用心和好学,虽然我知道自己的水平,他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正是很多老师所欠缺的。没有人逼他去学习,去看书;没有领导派他出来找老师交流,但他却主动联系,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饭菜上来了,李老师顾不上吃,问了我一连串问题:“您说我现在读点什么书好?您是怎么读书的?您是不是很早就对自己读书有规划?您觉得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有生命的课堂?”


我把口里的食物咽下,告诉他我刚参加工作时的状态,如何开始读书,有哪些收获等。


我讲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了解到李老师成长的轨迹。

 

 

迷茫来自不满足,实现从教学向教育的转变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李老师思考更多的是怎么教好学生,怎么提高学生的成绩,让领导满意、家长满意,自己也有成就感。但他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师,空余时间总喜欢读点书,写点文章,琢磨自己的课堂,参加过各级课堂教学和论文评比活动并获奖。


这在普通老师中算是了不起了,但他始终感觉不满足——不是对荣誉的不满足,而是感觉有很多教学困惑没有解决。于是,就经常找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李主任交流,得到了很多的指导和帮助;他还通过网络结识了一位大学的历史系教授,经常向教授请教教学中的问题,教授也毫不吝啬地给予他帮助。


有一天,李主任听过他的课后对他说:“你读了不少教学方面的书了,今后应该多读点教育理论方面的书,让教学向教育转变。”


“教学转向教育?”他感到诧异:教育不就是教学,教学不就是教育吗?当老师不是教好学生就行了吗?他陷入了迷茫中,始终找不到头绪。



一次周末无事,他信步走到家附近的一家邮局,跟工作人员要来了订阅报刊的目录,于是,订阅了十多种教育类期刊,也不知道哪种适合自己,根据刊名订了再说。


他订阅的期刊陆陆续续地到了。每拿到一期杂志,他就迫不及待地翻阅——有的文章是很容易读的,有的却读不懂。读不懂的就翻过去,读能读懂的,这样他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阅读的刊物。他说,订了那么多种刊物,并不是每种都能带来启发,但即便有一两篇文章能让他产生新的思考,也感觉很值。


在阅读了一年多的教育杂志之后,终于明白,教学不是教育的全部,教学不能替代教育。他开始思考教学和教育的关系,并努力把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中,尝试用那些书本上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课堂,也从未停止笔耕,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记录下来,每年都会有几篇文章发表。在20 年全市的创新教师评比中,他被评为创新教师,并在全市的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上做经验介绍,而我恰好是当时的主持人兼点评人。


他说,那次会后本想跟我交流一下,但看我匆匆离去,就不好意思跟我打招呼了。他回去后依然读书、思考,但依然迷茫——虽然提出要构建高中历史生命课堂,但该怎么落实在课堂上?他说我的书名如一束光,一下子让他明白自己的课堂究竟该怎么走。


 

向着“那一束光”奔跑,最重要的是不断成长的生命状态


我深深理解他说的“如一束光”的感觉。十多年前,我也苦苦思索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虽然给自己的课堂命名为“生命课堂”,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但对于生命课堂的内涵是什么、怎么做,思考得很肤浅,仅仅是思考如何让课堂生动起来,如何从教学中找出可以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不知道所有知识都是有生命的,不曾思考过师生本身生命的价值。


偶然读到张文质先生的书《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 就像黑夜中摸索前行的人,忽然看到了前面的亮光一样,我的探索思路随之变得更加清晰……李老师目前的状态,可以说与十多年前的我完全一样。



他带走了我的几本拙著,心满意足地开车回家。只为了这样一次交流,他来回开车百余公里。


或许,在别人看来,李老师是一个很成功的老师,工作才十多年就获得了不少荣誉,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在我看来,他的各种荣誉只是他成长的副产品,真正重要的是,他一直在自觉地成长,如同春天的竹子,破土而出又不断拔节向上,因此才有了他今天的生命状态。




本文作者:孙明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